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堂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堂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1 11: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政治制度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殷代很多时候诸王_??????é???????????_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 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 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殷代诸王取名体现_??????é????????è§?_念,而周代则更多体现了敬天保民思想,结合材料“懿德”、“天德”、“敬德”可知,这反映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故选D项;这一变化反映文化传承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而不是受到严重挑战,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周代诸王的名号,并未提及其权力,也未提及诸王与宗教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打破了宗教权威,排除B项;人伦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属于儒家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2-1-c-n-j-y
2、夏、商两朝,“天命”“天罚_????????????è?????_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  )21cnjy.com
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变
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
【答案】B
【解析】从夏、_????????????????¤?_命”“天罚”思想、西周的“明德慎罚”、“春秋战国‘非杨即墨’”、“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可知,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以法治国,这一变化历程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制思想的演变,故选B项;题干中法制思想的演变不能反映古代社会形态演进缓慢,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官僚政治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表明我国的法治具有久远的传统,排除D项。【版权所有:21教育】
3、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21*cnjy*com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答案】D
【解析】根据_???é??????????????_刻在青铜鼎上”“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可知,古代东西方法制文明都这经历了由不成文到成文的发展历程,这表明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故选D项;中国比西方更早出现成文法不能表明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且古代中国主要是人治社会,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古代中西方法治文明有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中西方都进入了成文法阶段,没有说明法律文献对社会的作用,排除C项。
4、据《睡虎地_?§?????????????è?°_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秦朝_??¨????????????è§?_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说明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选C项;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但并没有涉及对农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因而不能体现秦律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体现秦律在指导农业生产主面的内容,但没有呈现具体法律条文,也没有涉及处罚措施,因而不能得出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排除B项;材料体现秦律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没有涉及贵族特权,因而无法得出秦律剥夺贵族特权,排除D项。www-2-1-cnjy-com
5、《后汉书_???è?°è???????????_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_??????????????????_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可知,孔子对礼俗教化的重视,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
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_???è??????????????_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_???è?°????????????_议》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孝道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比解读正确的是(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勉学、治学 3 29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6 从政 11 17
7 治国 2 4
8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
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宋朝理_?????¨é???????????_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时的家训中关于修身励志的“处己”数量最多说明是受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唐宋家训的理论化趋势结论,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训”内容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
8、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比解读正确的是(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勉学、治学 3 29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6 从政 11 17
7 治国 2 4
8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
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宋朝_????????¨é????????_的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时的家训中关于修身励志的“处己”数量最多说明是受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唐宋家训的理论化趋势结论,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训”内容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
9、《唐律疏议》_???????????°??????_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  )21教育网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 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
【答案】C
【解析】材料“诸化外人(外_???????????????é??_对外国人的法律,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可知唐律体现了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体现了因俗治罪而不是因地制宜,故D项错误。21·cn·jy·com
10、朱熹的著述_?????????è??è?????_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21·世纪*教育网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_?????±??????è??è?°_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可知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可知朱熹注重儿童启蒙教育,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未涉及教育方式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未涉及宋代与其他朝代启蒙教育方式的比较,排除D项。21*cnjy*com
11、宋代,由理学家_??°???????????????_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来源:21cnj*y.co*m】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宋代,由理学家撰_??????????????????_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得出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故选A项;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皇帝利用儒学进一步扩张,而不是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排除B项;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了,排除D项。
12、明代,农工商贩喜好_???è?????é????????_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出处:21教育名师】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_???????¤§?????????_通俗演义》《继母大贤》等通俗文学小说受到民众的欢迎,官府并不禁止这些小说的流传,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小说表达了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以官府并不禁止甚至“推波助澜”,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通俗文学形式小说的流行,不是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并非是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排除A、B两项;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不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排除C项。
13、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_è?????????????????_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14、《大明律》中规定_??????????????????_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 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_??????????????????_族的法律,并未涉及对平民的保护的信息,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得出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权势家族的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15、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_??????????±??????°_大清律例中的法律条文都可以看到对于以下告上、以妻告夫、以子女告父母都被判不受理甚至会受到惩罚,体现了伦理文化前后相继,故选C项;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表现对亲密关系之间诉讼的原则规定,素材单一,不能体现制度健全,排除B项;表格没有对身份等级的变动相关规定,排除D项。www.21-cn-jy.com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_è?????????????????_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2·1·c·n·j·y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_è?·????§????????°?_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答案】
(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解析】
(1)“孟子的法制观_??????????????????_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进行概括。(2)《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其实就是回答“致良知”的社会影响,就是回答每个人都有良知的话,社会风气也会好转,社会矛盾也会缓和,社会也会很好治理和安定团结稳定之类的内容。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