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场。对这次会议取得的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开始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历程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正式确立
【答案】C
【解析】第一届中_???????°??????????_商会议,是新中国的筹备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故C项正确。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故B项错误;1956年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地位确立,1982年写入宪法,故D项错误。www-2-1-cnjy-com
2、“五四宪法”规定_?????????????°???±_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21*cnjy*com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答案】D
【解析】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_?????¨è????¨???è??_、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说明宪法保护广大人民的社会保障权,体现了宪法的人民性,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宪法是否完备,也无法体现宪法的过渡性,排除B、C两项。【出处:21教育名师】
3、董必武在中共八大的发言_??????????????°???_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他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这表明(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D.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但仍_?????¨)?°???°???_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可知,新中国的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要得到确立,故选A项。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故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1-c-n-j-y
4、下面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_???é??????????????_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幅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项,选择D项。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B项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项错误。
5、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_é?????????????????_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
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_???é??é???????????_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可知,这一时期法律不完备,并且需要制定的法律种类较多,这说明法律体系需要健全,体现了健全法律体系的紧迫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21cnjy.com
6、2016年,《人口与_è????????è????????_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3月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上述行为的意义在于( )【版权所有:21教育】
A.加强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B.拓展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C.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 D.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_??????è????????è??_修正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未从政治文明角度看待上述法律的实施意义,故排除。21教育网
7、1956_??????????°??????¨_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A项材料未体现_??????é?¤?????°???_权建立是在1949年,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8、1981_???é???°??????¨???_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21*cnjy*com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可知,B项正确。
9、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_???è??è?¨???é??è??_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_???????°??????????_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故选D项。《民法典》的出发点是对经济社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A项错误;中共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项错误;《民法典》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C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2008年,全国_????¤§????§???????_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07年底以前,我国已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这体现了我国法制的( )【来源:21cnj*y.co*m】
A.人民民主制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答案】A
【解析】“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说明政府重视人民的看法,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21·世纪*教育网
11、北京百货_?¤§??????20???_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地标性建筑,糖果组的张秉贵是这一时代百货人的精神象征,他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他永远用灿烂的微笑对待每一位顾客,他还练就了“一把准”“一口清”技艺。张秉贵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①精益求精 ②艰苦奋斗 ③为人民服务 ④爱岗敬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_??????????????????_一口清’技艺”,可知他工作精益求精,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作艰苦情况,故排除②;根据材料“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及工作状态可知,③正确;从①③可知④正确。故选D项。
1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_????????±?????????_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主旨是( )2·1·c·n·j·y
A.倡导学习世界优秀文化 B.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C.中央政府倡导理性爱国 D.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_?????±????????????_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他内容是对这句的解释和对正确爱国做法的指导,体现了理性,故C项正确。A、B两项是解释,不是主旨,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阐释,故排除。
13、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目录表。表中的变化说明1982年宪法( )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A.更注重宪法的逻辑关系通顺 B.以依法治国为法制改革的重点
C.昭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答案】D
【解析】从表_??????????????????_出,1982年宪法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顺序做了调整,公民权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依法治国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排除B项;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经明确,不属于变化,排除C项。
14、198_0???5?????????_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为此中央( )
A.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C.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关于_??????è§????è?¨è??_,发生于80年代,B项正确。A项发生于1978年,排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于2001年,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5、20世纪90年代,全_????????°?????????_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与这一活动相关的原因是( )
A.《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 B.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 D.改革开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基
【答案】D
【解析】“文明城市、文明村镇_?????????è????????_活动的开展,需要物质基础,90年代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成就,故D项正确。A、B、C三项从时间、内容上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67年8月_5??????????°????_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_????¤????????¤????_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1·cn·jy·com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
(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www.21-cn-jy.com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解析】(1)“成_?°±???????????????_一中三幅图片的信息直接归纳;“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受到严重的人身迫害,据此回答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反映了“文革”期间,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摧残的事实。(3)“变化”可根据材料三“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从法律建设的角度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