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8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8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1 12: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如何论证
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进行分析,甚至“抽丝剥茧”。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且先后顺序不可调换。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顺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1.分解论点型
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将中心论点按由浅入深的方式分解成几个分论点(一般为二到三个分论点),然后每个分论点各拓展成一个段,依次进行议论分析。这些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变更。层次间一般使用“不仅……而且……”“……还要……”“……更重要的是……”等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的句子放在每段的段首,这有助于文章内在逻辑关系的形成。如2019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深读五四,接力复兴》:
(中心论点)爆发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对我们而言,意义是什么呢?
(分论点一)它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分论点二)它是一股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分论点三)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点评】本文采用纵向展开议论,即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文章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进行分解,设立三个分论点:“它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它是一股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层层剥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且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回答问题型
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层进式论证结构,符合人们常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规律。构思时,可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各个层次之间,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以显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密。如:2019年浙江卷优秀作文《我以我手写我心》:
每一部作品都因它的独特性,具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一个真正的、好的作家只为自己写作。(“是什么”)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创造着生活这部“作品”。许多人将生活视为一次写作,困惑于写作是该多听听读者的想法,按他们的意见去生活,还是应该坚守原则,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依我之见,如果把生活視为写作,那么这部作品最重要的读者就是“我”,生活是自己的,创作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幸福的判断标准在自己心里。(“为什么”)
……
生活的写作只有一次,落笔就不能更改。我以我手写我心,只要饱含深情,真诚地表达,我就一定会写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感动自己,也打动别人,而且也唯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永恒的经典。(“怎么做”)
【点评】开头是引论,着眼于“是什么”,提炼并强调观点——一个真正的、好的作家只为自己写作;之后,着眼于“为什么”分析说理:因为“生活是自己的”,所以“创作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因为“生命的写作不应被束缚,而应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表达”,所以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最后解决问题“怎么办”——真诚表达,饱含深情;感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全文运用层进式论证,一环扣一环,通过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回答,一层一层地剖析问题,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深刻。
3.分析现象型
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原因—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模式。一般来说,中心论点句如果是肯定判断句,大都从它的意义方面去分析说理;如果是否定判断句,可以从摆现象、析原因、论危害、挖根源等角度去分析问题。摆现象、析原因、论危害、挖根源、亮(重申)观点、发号召,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写作。如2019年天津卷优秀作文《天下岂有“无关”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
是否有人深入思考过,这副改头换面的对联是怎样“面世”的?其所折射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
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做鸵鸟或乌龟,只躲在自以为安全的窝里或壳里,不管外界的雨雪阴晴,任你喧闹折腾,我自入定逍遥。其实,入定逍遥只是自我安慰,或者可以说是自我欺骗。以“佛系”青年自居者,不一定真的在佛法的修炼上进入了多高的境界,更多的可能只是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与托词。(列举现象)
也许这些人曾经也是热血青年,曾经也是慷慨志士,曾经也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但在一番努力奋斗之后,被人兜头泼下一盆甚至多盆冷水,从此便心灰意冷,锐气全消;又或者在一番奋斗后,遭遇事业的滑铁卢,于是偃旗息鼓,只想安度余生;抑或在小有成就之后,因偶然或意外的机缘受人“指点”而顿悟,于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移徘徊……总之,“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要“我”过得好,就不再管别人好不好。(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活不是真空,生活里也没有真空。理想与现实有距离,这是正常的。但如何让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渐缩小,最终合二而一,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去奋斗。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一味地“等”幸福,理想的实现只可能遥遥无期。(指出危害)
古人云:“天下人管天下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没有与“我”无关的事,你管,我管,大家管,每个人在“管”的过程中,有时好像管的是“别人”的事,但所有这样的“管”形成的合力所掀起的“波”会在无形中改变天下,而身处其中的你我他,都是最终的受益者。(提出解决的办法)
【点评】本文开篇先化用对联引出话题,然后列举“生活中那些不关心国家社会发展的人——以‘佛系’青年自居者”的例子,之后,分析这些“逃避”思想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尖锐指出“躲”与“等”的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事事关心”。文章就是按照“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层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分析,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中心论点。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高 昌
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在我国,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日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精彩。形式新鲜别致,内容丰富充实,而其影响也越来越热烈和持久了……“世界读书日”的阅读氛围,有着浓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诸般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读书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读书之乐,不会只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体验。读书之味,更不会从台上作秀和台下喧哗中得到。
读书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肤浅的,要真正理解书本中的人生哲理,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在亲身去实践中进行验证。既要多读有字之书,更要多读无字之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真知、悟真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蝉,老去犹资慰我心。
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去,耽于读书,但是仍然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作者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可见。宋朝另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在《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溪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
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宋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翻译成简单的白话文,其实就是:读书可以使人不俗,使生活也更有味道。
读书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用意其实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前人在这方面论述颇多,此处不再赘述。需要多说两句的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的所谓读书,其实已经不局限于纸质的那些传统载体,人们的阅读途径也已经更加丰富和多元。
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饘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赏析】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开头以“世界读书日”为引子,引出作者有关读书的主张——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设置了四个分论点:①读书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个“静”字;
②读书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个“活”字;③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④读书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个“勤”字。作者分别从“静”“活”“高”“勤”四个不同的角度,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论述了沉静的坚守之于读书的重要性。结尾照应开头,发出呼吁,呼吁人们热爱读书,勤奋读书。
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安徽一考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演讲的主题是“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时每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辛勤的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劳动”二字,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意义。对同学们来说,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
或有人言,身处如今高度智能化的服务型社会,何需劳动?我想说,纵然人工智能或服务人员已遍地皆是,然而“民生在勤”,热爱劳动作为民族传统,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
于己,劳动为修身之道。身体力行中,方知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才得心安;汗水挥洒与咬牙坚持中,才能磨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坚忍意志。唯有亲身体验劳动之不易,方可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深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投身点滴劳动,才能淬炼出青年之精神。
于家,劳动为立家之本。坐吃山空、好逸恶劳之例,不必赘述。先哲有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如今的大好时代,只要肯吃苦、愿劳动,自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哪一个靠的不是辛苦劳动呢?
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须落到劳动之上。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凭的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与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
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上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劳动需自手边起,或小或大,或简或繁,或体力或脑力,但凡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添砖加瓦者,皆是劳动。今日,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是劳动;明日,我们成为祖国高速运转的大机器上任意一颗螺丝钉,努力工作也是劳动。
科研团队日夜攻关是劳动,烈日炎炎下建筑工人一砖一瓦铸造“中国高度”也是劳动。劳动无贵贱,我们应怀一颗平等敬畏之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同学们,听,上课铃、开工号已响彻神州大地,国家正在召唤我们;同学们,看,国家的未来等着我们去书写!让我们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为中国之复兴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赏析】文章开头提纲挈领,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第二段引述材料,有破有立;四、五、六段以分论点的形式组合,分别从于己、于家、于国三方面阐述主旨;第七段深析材料,将议论引向深入,言简意赅揭示了劳动的内涵;结尾则与开头呼应,完美收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树立起巍峨丰碑。历史不断向前,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班级召开以“发扬老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与八十多年前的长征壮举有关的诗文、传说、人物或故事,联系现实,写一篇班会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首选文体:议论文

1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标题

2
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磨炼我们战胜困难的品质。
并列式或递进式
3
弘扬浴血奋战、忘我牺牲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品格。
4
弘扬坚定信念、披荆斩棘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5
铭记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