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坐小竹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同坐小竹排》是一首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童谣。“竹排”是将许多竹子并排扎结而成,放入水中漂流,用来运人载物。竹排由一人撑竹竿扎于水底,用力推,使竹排顺水漂行。在我国南方水乡,竹排十分普遍,十几岁的孩子便会撑竹排。孩子们常常结伴坐竹排到水上游览《同坐小竹排》采用五声羽调式,四三和四二变换拍子。歌曲的音域在五度之内前四小节为四三拍子,后四小节为四二拍子,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歌曲在节拍上更加自由和富于活力。结尾前运用大量的衬词表现孩子们在水上漂浮时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较完美地体现了儿童得意、自豪的神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同坐小竹排》,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唱时建立正确歌唱的意识,注重音准节奏的学习。
3、在歌曲学习中培养多声部歌唱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设计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游戏体验中学习音乐,体验歌曲的变化拍子;多声部的介入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歌唱的意识与能力;关注准确歌唱,音准、节奏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地唱好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中变化拍子的学习。
教学过程
认识二拍子和三拍子
ppt呈现:今天|天气|真正|好-|
今一天|天一气|真一正|好-|
老师分别读这两句话,并加上拍手的动作。
学生观察老师拍手的动作有什么特点:每小节拍了几下,力度有什么变化?
2.介绍二拍子和三拍子
(二)感受歌曲
1.创设情境,聆听范唱。
师:下面请大家来听一首既有二拍子,又有三拍子的歌曲。听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说出聆听后的感受。
2.了解“竹排”
师:歌曲中唱到了“竹排”,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竹排。(ppt出示图片介绍)
3.随音乐动作参与表现,体验歌曲中不同的拍子。
(1)加入拍手的动作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老师的手忍不住想动起来。请大家边听歌曲,边观察老师的动作。(请学生回答老师是怎样拍手的)
(歌曲的第一乐句是三拍子,第二乐句是二拍子;三拍子和二拍子分别做了四次)
学生跟着老师随音乐做拍手动作。
(2)加入声势动作拍手、拍髖骨。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老师觉得光有拍手还不过瘾,老师还想加入其他动作。
4加入号子表现歌曲(教师编创)
(1)老师随乐加入号子,学生聆听。
师:划竹排的人很辛苦,老师还想加入号子为他们加油打气。
(2)学生学唱号子。
(3)教师唱第一句学生们唱号子,形成伴唱形式的二声部。(注意引导学生演唱号子的同时还要倾听老师演唱的旋律声部,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三)学唱歌曲
1.朗读歌词
解释“蟹”(读作hai)为壮族方言。
边做动作边朗读歌词。
2学习第二乐句
师:你发现了吗?我们刚才唱的号子和歌词有什么联系呢?(号子改编自第二乐句)
(1)老师范唱歌词,学生模唱。
(2)引导学生把最后一个字的拍子唱得饱满。可做两种处理,一做渐弱处理表示小竹排渐渐地走远了;二做强收表示小竹排到岸了。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
师:竹排有可能是走远了还是已经靠岸到我们身边了呢?
(学生回答)
师:竹排有可能是已经走远了,也有可能已经靠岸了。下面请你听老师唱,并判断哪一种表示竹排走远了,哪一种表示竹排靠岸了。
第一种:最后一个音渐弱。
第二种:最后一个音渐强。
(3)学生随乐唱第二乐句。第一段做渐弱处理,第二段做渐强处理
设计意图:从号子介入直接进入第二乐句的学习,有利于孩子们对村词的理解;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最后一个字进行处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
3学习第一乐句
(1)学生用la随音乐唱旋律。
(2)学唱歌谱
(3)演唱歌曲第一乐句。引导学生把第一乐句唱得怡然自得,感受慢慢划着小竹排,和水中小螃蟹嬉戏欣赏着岸边美丽风景的情绪。
老师分别范唱a轻快活泼b.速度较慢。提问:哪一种更合适?
四)完整表现歌曲
1、教师弹伴奏,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2、学生跟伴奏完整演唱,老师加入号子。
3、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加入号子。
4、两组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加入沙锤。
在每一小节的强拍加入沙锤。
设计意图:能够比较完美地表现歌曲,逊步加入“号子动作”、“打击乐器”等手法,使歌曲的表现达到高潮。
五)对学生的音准练习进行反馈练习(歌曲前4个小节)
1.教师唱谱,学生唱词。
教师唱词,学生唱谱(打乱顺序)。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唱名。
设计意图:在音乐的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准确歌唱,音准、节奏准是最基础的技能练习。所以本课歌曲学会后,对于准确歌唱有一个小小的反馈练习。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同坐小竹排,浏览了壮乡的风光,壮乡的山美,水美,歌更美,不仅唱出了我们祖国的美丽风光,而且还唱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美丽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妙的民族音乐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欣赏,去学习。最后,让我们用最动听,最吸引人的歌声唱起《同坐小竹排》送给壮族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