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科目 音乐
授课班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教案类型 歌唱教学
教学内容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第3单元水乡《癞蛤蟆和小青蛙》
学习目标 1、学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风格特点和说唱结合的特点,与同伴分角色表演歌曲。
2、学习力度记号mp和mf,能用中弱、中强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结合歌曲表现的故事情景用节奏、动作、语气等体验音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
2、难点: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唱准歌曲中弱起、附点、休止符、十六分节奏和2—6、1—6、4—2的跳进音程。
资源准备 钢琴、录音机、音乐CD、蛙鸣器、图片
教材解读 ?《癞蛤蟆和小青蛙》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儿童歌表演特点的歌曲,四二拍,F大调。歌曲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因为长得相近而互相认错自己的娃娃和爸爸的幽默情节。歌曲蕴含了科学常识,是一首具有表演情节和科普意义的儿童歌曲。歌曲为两段体,第一乐段以跳跃的音程和紧凑的节奏表现了癞蛤蟆和小青蛙的活泼特点,a+b+a?+ b?。第二乐段为三个乐句,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表现俩蛤蟆和小青蛙在月光下看到对方,发现认错娃娃和爸爸时,疑惑到观察再到醒悟的过程。在歌曲中还用了 ×|××× ×× |× 节奏的对白,说唱结合,使歌曲更加风趣、可爱。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预设
一、师生问好 师生常规问好:12 34 | 5 - |
同学 们 好! 5 4 32|1-|
老师您好 组织教学师生互动 1分钟
二、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
1=C——1=G 2\4
1 2 3 4 | 5 - |5 4 3 2|1 - |
青蛙 唱 歌 呱呱 呱呱 呱
教师移调弹奏旋律。
2、节奏练习
××|××× ×× |×—|
教师依次板书各种节奏呈现歌曲主要节奏型。 跟琴唱词,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青蛙蹦跳的形象。
用青蛙叫声读节奏,读准十六分节奏。 基本技能练习为学唱新歌做准备,营造歌曲氛围。 3分钟
三、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癞蛤蟆和小青蛙图片,简单对比谈话,揭示课题。
2、学习目标:学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分角色表演歌曲,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看图,谈话读学习目标。 激趣,感知学习内容,明确目标。
1分钟
学唱歌曲 (一)第一次活动——聆听音乐故事
1、设问: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自学指导:结合歌词内容听音乐。
播放歌曲范唱。
2、初听音乐后检测反馈:请学生讲故事内容。
3、过渡:读歌词讲故事
(二)第二次活动——朗读歌词节奏
1、播放范唱音乐学唱歌曲
自学指导:模仿蛙泳动作按节拍轻声跟唱或朗读歌词,注意十六分节奏,让自己跟上音乐伴奏的速度。
2、检测反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教师指导后半拍弱拍起唱的节奏:哎 咦和第一、三句开头——突然发现、惊奇的动作(轻、短、快),重拍在“有”和“我”字的节奏上。或配合蛙鸣器敲击节奏朗读。
4、巩固练习:播放范唱音乐学生模唱,注意唱准弱拍起唱节奏。
5、过渡:演唱中有什么与我们平时听的其他歌曲不同? (演唱中有对白)
(三)第三次活动——对比力度强弱
1、播放范唱音乐学唱歌曲
自学指导:跟唱歌曲,把学会的乐句自信的唱出来。在对白部分用动作表现初次相见认错时的疑惑?和发现真像的肯定语气!(板书:? !)
2、后教:通过对比不同语气的力度变化,复习p和f,通过体型大小想象癞蛤蟆和小青蛙叫声力度对比认识mf和mp。(板书p<mp<mf<f)
3、巩固练习:用自己设计的力度变化来表演两次疑惑和两次肯定的对白。(预设:视学生掌握情况,适当拓展其他演唱乐句的力度变化设计。)
(四)教师重点指导——模唱旋律细节
1、指导附点八分音符:教师分句视唱歌谱旋律,看书聆听音乐,分句跟唱歌词,区别低音点和附点,圈出附点八分音符。教师播放范唱音乐,随音乐演唱,附点八分音符出现时用蹬腿跳跃的动作参与表现。
2、休止符教学预设:如果四分休止符部分唱不准用看的动作(看仔细)或喊一喊(乐器:咕、呱)进行提示。
3、音程跳进教学预设:如果跳进的音程有没唱准的音高则用手势划旋律表示青蛙跳跃的路线进行引导(水里——荷叶——空中——落下)。
聆听范唱
回答提问
讲故事
读歌词扫清字词障碍。
聆听范唱
模仿动作
轻声跟唱
尝试跟伴奏演唱
和拍手节奏朗读歌词进行语言节奏练习。
聆听跟唱
练习用动作、语气的模仿来对比表现不同力度演唱歌曲。
跟琴演唱乐句,用动作参与感受附点、休止符和音程跳进的表现效果。
初听歌曲了解故事内容,感受说唱结合的演唱特点。
蛙泳节拍参与听唱活动帮助建立恒拍概念,结合故事情节,加强感受弱拍起唱。
再次听唱活动熟悉歌曲,通过对比处理力度变化,加强感受对白部分的表现力。
熟悉歌曲旋律,针对学生学唱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练习,比较准确的演唱歌曲。 3分钟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当堂练习——表演歌曲 1、出示蛙鸣器让学生玩一玩,尝试不同的演奏
方法,让蛙鸣声融入歌唱。
2、讨论歌曲角色特点,分别用怎样的音色、力度、语气来表现?钢琴伴奏演唱。
3、分角色表演。预设表演方案:请一位女同学扮演青蛙,一位男同学扮演癞蛤蟆,扮演角色的同学可根据歌词内容侧重表演和对白,全班男女生用对唱形式来伴唱。
1、探索蛙鸣器演奏方法,演唱中加入蛙鸣器刮奏。
2、讨论,用对唱形式完整演唱。
3、与同伴分角色创编动作来表现他们的神态和动作,边唱边表演。
创编不同形式的完整表演,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和巩固熟练歌曲演唱。 10分钟
六、课堂小结,下课。 1、回顾本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评价。
2、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结束课堂 2分钟
板书设计:
癞蛤蟆和小青蛙
? !
p<mp<mf<f
中弱 中强
××|××× ×× |×—
课后反思
优点:1.本节课重点结合歌曲表现的故事情景用节奏、动作、语气等体验音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2.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对弱起、附点、休止符、十六分节奏和2—6、1—6、4—2的跳进音程的难点,有意识的设计相关的活动进行突破练习。
不足:1.教师讲解、与学生谈话过多,辅助活动不够简练,音乐进入课堂过于滞后。2.整体聆听、学唱歌曲不够充分,缺少对学生歌唱状态的指导,声音不够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