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说“木叶” 课件(共3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9 说“木叶” 课件(共3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2 09:13:55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说“木
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品味文中的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的意蕴,把握其艺术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赏析诗歌语言的韵味。
3.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学习目标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走进作者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背景介绍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中的杂文。“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本文论题;说“木叶”就是对古诗中的“木叶”这一意象进行论说。
题目解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1~3段:“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第4~6段:“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第7段: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层次结构
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
带有“木叶”诗句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文本研究
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文本研究
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文本研究
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文本研究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文本研究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文本研究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文本研究
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文本研究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文本研究
《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采用引用和比较的手法,通过解说“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的区别,点明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
中心思想
1.选题小,但论理深。
2.事例丰富。
3.逐层探究的层次结构。
4.说理深入浅出。
艺术特色
1.选题小,但论理深。
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切口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浅显化并渗透于对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事例丰富。
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中关于“木叶”的诗句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调节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艺术特色
3.逐层探究的层次结构。
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的,探幽发微。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艺术特色
4.说理深入浅出。
作者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读者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艺术特色
C
1.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课堂练习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B项,“合于仁道的(真理)”,应是“合于仁道(真理)的”。D项,“(周邦彦《满庭芳》)”应放到引号外面。
课堂练习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B.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C.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课堂练习
解析:A项,“把……作出辨析”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对”。B项,语序不当,应将“逐渐腐化”“缺乏变化”互换。D项,搭配不当,“它”指竹画,竹画不能象征气概。
课堂练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①④⑥③⑤②
B.③⑤②①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⑥③①②⑤④
C
课堂练习
答案:解答此类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空格前的内容解释“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区别,空格后内容探究的是“木”字在诗歌形象中的区别,并以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为例。由此可以得出空格中的句子应该分别探讨“木叶”与“树叶”、“木”与杜甫的诗句相关的内容,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课堂练习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课堂练习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
课堂练习
谢谢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的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的意蕴,把握其艺术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赏析诗歌语言的韵味。
3.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难点:
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力。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天而降呢?(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题目解说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中的杂文。“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本文论题;说“木叶”就是对古诗中的“木叶”这一意象进行论说。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1~3段:“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第4~6段:“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第7段: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六、全文分析
1、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
明确:
带有“木叶”诗句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
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明确: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4、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5、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6、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明确:
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7、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七、中心思想
《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采用引用和比较的手法,通过解说“木叶”与“树叶”“落叶”“落木”的区别,点明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
八、写作特点
1.选题小,但论理深。
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切口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浅显化并渗透于对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事例丰富。
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中关于“木叶”的诗句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调节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逐层探究的层次结构。
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的,探幽发微。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4.说理深入浅出。
作者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读者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九、补充资料?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个论证过程。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十、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布置作业
《说“木叶”》让我们领悟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含蓄。含蓄与直白是诗歌语言发展的两大方向,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疏朗(lǎng)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窸窣(sū)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桅(wéi)杆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诗人们似乎都不再________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________的诗歌语言?
(3)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________,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4)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思索
精妙
要素
传颂
B.考虑
精致
要素
传颂
C.考虑
精妙
因素
传诵
D.思索
精致
因素
传诵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C
3.C
4.C
解析:
1.A项,撕→厮。B项,“折”应读“shé”,按→安。C项,“着”应读“zhuó”。
2.A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B项,“合于仁道的(真理)”,应是“合于仁道(真理)的”。D项,“(周邦彦《满庭芳》)”应放到引号外面。
3.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思索:思考探求。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4.本段议论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内容上的领起句,所以排在首位。①⑤分别讨论木的颜色和树的颜色,⑤承开头的疑问,故在①前。③是①的论据。⑥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空格后文字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