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
1.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
2.注意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体会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预习| 语言构建与运用
作者简介
落第不落志——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19岁时,初应童子试,即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却屡应省试皆落第,到处奔走,过着“烟波万里一身遥”的流落生活。直到71岁,始援例成贡生。他除31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客之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俚曲,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诗集《聊斋诗集》等。
孤独地见证时代——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与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促织》: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
留传至今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一战”和“二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同“才”,刚刚
同“翌”,第二天
促 织
通假字
动词,回头看
动词,环视
连词,但是,但
动词,顾虑,顾忌
动词,探望,拜访
动词,索取
名词,责任,差役
动词,责令
动词,责罚
动词,无
动词,败退
动词,倒下
动词,打开
动词,挖
动词,发布
责令。
责任。
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行侠仗义的人。
大腿。
臀部。
青年男子。
指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的青年期。
年轻人。
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泛称年轻的后辈。
两个词,拼一拼,博得。
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
每年
用笼子装
在早上、在晚上
用草席裹
每天
显示才能
打板子
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成仙
使……抬高
使……倾尽
认为……是正确的
觉得……奇特
认为……劣
用尽
走近
白肉、黄粉
非凡本领
责任,差役
应为“村中驯养一虫少年好事者”
“为”表示被动
应为“又试之(以)鸡”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
3.省略句
又试之鸡 ( )
jǐ
变形记
字音识记
ɡù
duò
juàn dài
jǐn
zhào
xiá zhǎi
kuànɡ
hàn
yòu
搔
骚
蚤
赠
蹭
增
僵
疆
缰
详
佯
烊
词语积累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焦头烂额: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闲话。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
想入非非
【选词填空】
(1)有时,像进入童话世界似的,也就不禁把一盏盏灯人格化,而且__________,要倾听它们究竟在诉说些什么了。
(2)起义的农民被困在这山上,他们一夜之间筑起了这一道石墙,__________,抗击官兵。
(3)人浮于事的今日——尤其是大资本笼罩下的今日,那些穷苦无告的小民,哪里能__________,得一个美满的位置。
(4)我的二叔以正人君子的姿态把祖父留下的家业勉强维持了几年,终于带着__________的凄凉离开了世界。
居高临下
随心所欲
无可奈何
焦头烂额
(5)其他国家对于人民失业的问题,想尽办法,都弄得__________,走投无路。
(6)姑母听了些__________,回家后很不高兴,以后便托病不再来我家。
(7)他认为叶秋红对程维利的那些猜测,完全是__________,甚至是为了打击同志。
(8)他这么一说,气得朱老巩__________,他几乎是在半疯狂的状态下,发出第二道命令。
闲言碎语
捕风捉影
暴跳如雷
消逝
词语辨析
(1)消失·消逝
①这时天已经黑尽了,整个村子轮廓________在昏暗中。
②最后,四个文化慢慢地都起着变化,互相吸收、融合,以至总有那么一天,四个的个别性渐渐________。
消失
辨析 都有“失去、不存在了”的意思。“消失”意思是(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侧重于指暂时的消失,还可能出现。“消逝”意思是消失。侧重于指永远消失,不会再出现。
驱赶
(2)驱赶·驱逐
①刚才亲兵们为________蚊子而在全场中心点燃的一堆半干柴草,此刻已经完全烤干了,不再冒烟,风吹火头,呼呼燃烧。
②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________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
驱逐
辨析 都有“赶走”的意思。“驱赶”意思是赶。常用于具体事物,如驱赶家禽和蚊子、苍蝇。“驱逐”意思是赶走。可指具体事物,如驱逐苍蝇,驱逐蚊子;还指政府赶走有害的人物,在外交上常说“驱逐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等。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促 织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近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上行下效、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压迫的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文本特色
1.结构谨严细密
故事紧紧围绕促织来组织材料,安排情节。下笔伊始就点出皇帝玩蟋蟀,下令全国进贡。接着展开成名一家人的辛酸故事。为了进贡蟋蟀,成名赔尽家产,受尽扑责;为了捉到蟋蟀,成名妻子只好去求神问卜,成名不得不忍着伤痛,四处搜寻;捉到促织之后,精心喂养促织,等待交差,却被好奇心重的儿子弄死;于是引出成名妻子面色灰死,大骂儿子,成名闻讯怒索,准备痛打,逼使儿子因畏惧而投井等一连串情节。故事的每一步发展转折,始终不离促织。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2.情节离奇曲折
作者着意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开合起落的情节段子。整篇故事以促织的得失为主线,安排三对矛盾。先是“会征促织”与不得促织的矛盾,紧接着是促织得而复亡的矛盾,又接着是“得”与“劣”的矛盾,然后以村中少年登门斗蟋蟀为插曲,把矛盾推向高潮。情节的发展曲曲弯弯,九折十八盘,山回路转,曲径通幽。
3.成功运用心理描写
文章中的人物始终随着促织的得失,或喜或悲,以悲为主;或怒或惊,怒惊相间;合情合理,细致入微。其中以成名儿死虫亡和勉强斗虫这两段描写最为出色,悲喜惊怒,有声有色。这在一般不大重视心理描写的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易多得的。
变形记(节选)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文本特色
巧妙运用象征手法
《变形记》作者虚构了格里高尔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变成甲虫的故事,这一荒诞的写法,如同中国作家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怪异一样,其实都是为了写实。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任务一】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理解作品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活动1 《促织》和《变形记》具体的表现技巧有所差别,但都呈现出深沉的反讽意识,使主题含蓄蕴藉。请梳理背景、手法、情节、主题进行比较。
[提示]
?
?
促织
变形记
相
同
点
主题
对社会生活的批判。《促织》通过成名儿子化身促织一事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鞭挞。《变形记》展示了社会对人的强大异化作用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疏远和隔膜
不
同
点
背景
蒲松龄的创作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蒲松龄迫于政治压力不能直言现实,他只能将满腹愤懑之情借人外的世界来宣泄
卡夫卡的创作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夫卡从不能和父亲平心静气地沟通、交流。而柔弱、传统的母亲虽爱儿子,但不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每次都是劝儿子顺从父亲
?
?
促织
变形记
不
同
点
手法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①对比一般促织的小弱、难看,成名之子幻化成的促织的大、强壮、美观。②对比成名之子幻化的促织的勇敢、善斗,而“蟹壳青”、蝴蝶、螳螂甚而鸡的胆怯、无能。③对比成名的悲与喜。④对比成名的穷与富。对比手法更好地烘托渲染了人不如促织的主题
《变形记》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来展现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成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不
同
点
结尾
《促织》结尾以喜剧结束,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写成名之子幻化的促织勇敢善斗并因此给家人带来荣华富贵
《变形记》结尾以悲剧结束,表现了西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
活动2 《促织》与《变形记(节选)》都展示了人的“变形”,那么我们生活中、社会中是否有“变形”现象?请联系现实简要分析。
【答案】格里高尔之所以变形为甲虫,主要原因是长年累月的负担和压力。为了家人的幸福,他牺牲了自己,默默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重负,想挣扎但又身不由己。格里高尔的变形现象也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压力。不少现代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例如学生为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承受巨大的压力,成了分数和排名的奴隶;例如小职员为了家庭生计不惜牺牲个人的尊严和快乐,但内心却痛苦不堪……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这种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扭曲而“变形”。
【任务二】把握小说的风格和特色。
活动1 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家为之悲与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这样写是不是太夸张、太虚幻了?
[提示](1)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成名儿子魂化蟋蟀且轻捷善斗,这是不可能的。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成名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2)小说中成名的力量如此微弱,虫却因为附着了统治者的权威而神勇无比,命贱既不如虫,则人变为虫便成为理所当然的社会逻辑。
(3)结尾“裘马过世家焉”的“喜剧”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4)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促织。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影射了人极其可怕的生存环境。
活动2 《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答案】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答案】C
【解析】A.“搔痒”的“搔”应读sāo。B.“挣扎”的“挣”应读zhēnɡ。D.“暂时”的“暂”应读z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B.《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20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C.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D.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答案】C
【解析】A.语序不当,“重建”与“改造”互换位置。B.主宾搭配不当,应在“文学”后加“作品”。D.有两处错误:①“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是“作者”发出的,它与“作者”后面的句子的内容没有关联,不合事理逻辑。②“反而”表逆向递进意思,而上下文却不构成这种逻辑关系,从语义上讲,应该是因果关系。可改为“在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过程中……这样就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答案】A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②⑤⑥意动用法,③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解析】A.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表示侥幸。C.古义: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今义: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D.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的青年期。
5.对《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两个片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现了作者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
B.“求神问卜”是无望中寻求生路。“魂化促织”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说明通过艺术虚构,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
C.“魂化促织”使故事结局由悲剧变成了喜剧,削弱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
D.“求神问卜”推动情节发展,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魂化促织”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答案】D
【解析】A.“表现了作者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表述武断。B.“‘魂化促织’寄托了美好的愿望”正确,“说明通过艺术虚构,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说法欠妥。C.“‘魂化促织’使故事结局由悲剧变成了喜剧”正确,“削弱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说法不正确。
扩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内素材
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孤独的心多么需要交流与慰藉,哪怕他成了一只甲虫,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可是他并没有从家人以及公司同事那里得到温暖的关怀与体谅。
【适用话题】“人情冷暖”“孤独”“丑陋”等。
课外素材
2019年5月8日,在北京五棵松言几又书店,一个男孩在里面上外教课时大声朗读英语。工作人员善意提醒,却被孩子指着鼻子骂:“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诉你!”该事件被拍成视频传至网络,视频的拍摄者表示,男孩已经在书店里跟外教学习了一两个小时,特别大声地在念,因为大家都很安静,声音显得尤其大。视频中,一名戴口罩的女士疑似是男孩家长,只跟店员说:“小孩你不要管他,你忙你的。”书店表示,该工作人员心态很好,做了该做的事,要表扬,还要奖励。
此后,事件引起广大网友热议,认为在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真是一件让人头痛不已的事,教养很重要。也有人举例表示,一些好的规定可以有效规范孩子的行为。在爱尔兰一家咖啡店,店主规定:为维护员工和其他顾客的权益,将对吵闹的小孩多收取15%的费用,若增加一名孩子,再收10%的费用,若携带4名吵闹的孩子,全家人都要离开咖啡店。
【适用话题】“丑陋”“自律”“素养”等。
导读:卡夫卡,你用你的《变形记》,呼唤着人们隐藏起来的爱;你用你的文字,警示着冷漠的人们,再这样下去,我们和异化的非人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格里高尔的悲剧,正是我们全人类的悲剧!是啊,我们丢掉什么,也不能丢掉我们的人性。卡夫卡,你的变形的人生,让我懂得了:有时候,现实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强大到即使是亲人,也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卡夫卡和他爸爸
苗 炜
上高中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大多数看不懂,但其中有一篇《判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个叫乔治的青年,给他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讲他要订婚了,写完信呢,乔治就和他爸爸谈话,开始还算平静,但聊着聊着,爸爸对他越来越不满,说,我判你死刑。乔治听了这话就出门跳河了,临死之前还在念叨,爸爸妈妈,我是爱你们的。
我当年没有能力去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只觉得胸口发闷,倍感压抑,及至后来,我算是总结出了一个抽象的父亲:他专横,垂垂老矣又强壮有力;他讲规则,但自己并不遵守规则;他不断地市恩贾义,要儿女对他感恩;他时刻让人紧张,给人压迫。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父亲,卡夫卡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卡夫卡从不曾长久地离开父宅,不结婚,不建立家庭,不积攒财产,不认真地谋生计,否定责任和职业,终其一生都是个长不大的儿子。
卡夫卡是个敏感的孩子,动不动就会感到痛苦,比如他夜里看书,他爸爸让他睡觉,他就能感受到这种训诫带给他的痛苦。读书是他的独特性所在,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独特性。卡夫卡的爸爸,多少有点儿浑蛋。有一次卡夫卡夜里调皮,不停地要水喝,他爸爸把他从被窝里拎出来,扔到阳台上,把门关上,卡夫卡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吓坏了。“那之后好几年,这种想象老折磨着我,我总觉得,这个巨人,我的父亲,终极法庭,会无缘无故地走来,半夜三更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在他面前我就是这么渺小。”
卡夫卡的爸爸强壮、健康、好胃口、大嗓门、有口才、自鸣得意。爸爸又壮、又高、又粗,儿子又弱、又瘦、又细,父子在游泳馆的更衣室赤裸相见,儿子自惭形秽,他学不会游泳,更是自卑得要钻到地缝里去。一般而言,儿子过了青春期,能用拳脚说话时,就不会再畏惧这个父亲了,可怜卡夫卡,成年后还是弯腰弓背,歪斜着肩膀,耷拉着胳膊,到30岁还在说自己身体虚弱,个头太高,火力不足,精神不济。
依我的经验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婴之国,男人过了三十,心智上也未必成熟,父亲过了六十,也不一定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但双方能达成一个谅解,相互客气,避免冲突,有些话避而不谈,不再寻求有效的沟通。可怜卡夫卡,老大不小还写了一封《给父亲的信》,翻出陈芝麻烂谷子对二人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所谓当事者迷,蛮横无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省两个字。
卡夫卡的爸爸是个日常生活中的暴君,他惯于发号施令、咒骂和讥讽他人,这些明显的错误行为,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但有一种错误行为,每个当父亲的都可能忽视,那就是诉苦,说自己当年受了多大的苦,养育孩子多么不容易。卡夫卡的爸爸是个小商贩,后来开了商店,日子逐渐富裕,他总向儿子念叨——“七岁时我就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啦。”“我们全得挤在一间屋子里睡。有土豆吃我们就高兴得不得了。”卡夫卡承认,换一种叙述方式,这些故事可能不失为极好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们打气,鼓励他承受父亲经历过的艰辛与困苦,但他爸爸说的话,使孩子深感羞惭。
有了孩子之后,当父亲的总有动物本能,要让孩子吃饱穿暖,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也会有忆苦思甜的本能,想让孩子珍惜并感恩,这个尺寸如何拿捏,才不致让孩子心生反感,需要当父亲的细细思量。
【赏析】本文以《判决》为导引,引出有关卡夫卡和他父亲的故事。卡夫卡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要求和教育孩子,他们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父亲惯于发号施令、咒骂和讥讽他人,造成了卡夫卡独特的性格。作者也意在告诉读者,我们要让孩子珍惜并感恩,要潜移默化,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反感。
卡夫卡传·大学(节选)
[德]马克斯·勃罗德
“活像一根棍子似的从他嘴里吐出”——这是我记录在日记中第一句卡夫卡言论。卡夫卡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某人(我今天早已想不起是谁了)说话不容人打断的特征。
重读我的笔记,我今天仍然能产生对卡夫卡的表达方式的敬佩之情。对他来说,不存在普普通通的事物,他总是处处以他独特的简洁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来表达事物的,而且全然不受拘束,脱口而出,带有最典雅的自然性。
见过卡夫卡的人,丝毫感觉不到做作的、阴暗的少时印象造成的任何精神负担,感觉不到为摆脱这种负担就轻易把颓废和纳士派头视为出路,也感觉不到心灵的揪扯、悔恨。《致父亲的信》中所写下的,在外人看来似乎并不存在。或者只不过有所暗示,并且仅仅存在于非常接近的朋友圈子里。这种痛苦,我是逐渐看到和理解的。卡夫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健康的年轻人,显然沉静得出奇;他视察着,不引人注意。他的精神趋向根本不是“有趣味的病态”、怪僻、怪诞,而是显示着自然的伟大,显示着向上、强健、健康、可靠、简朴。
我总是不断遇到卡夫卡的那些只通过书本认识他的崇拜者们对他所抱的完全错误的设想。他们以为他在待人接物中也是抑郁的,甚至是绝望的。事实恰恰相反,在他身旁会感到舒服。他思想之充实(他表达思想多半用开朗的声调),就最低程度而言,使他成了我遇见过的人中最容易与之交谈的人之一,尽管他很谦虚,尽管他很平静。他说得很少,在大庭广众中他经常几小时不发一言。可一旦他说起什么,马上就会令人侧耳倾听。因为他的话总是内容充实,命中要害。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他的舌头有时灵活得令人惊讶,他能够激越亢奋,直至忘我,这时风趣的话语和开怀的笑声简直是无休无止。真的,他喜欢笑,笑得欢畅,也懂得如何逗朋友们笑。
这还不止,在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心地信赖于他的明达事理、他的策略、他的几乎没有失误的见解。作为朋友,他能奇妙地给人以帮助。只有对他自己,他才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在同他的个人交往中,由于他有很好的自制力,人们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这个印象,而他的日记则加深了这一印象。从他的书中,尤其是从他的日记中看到的景象竟是这样的灰暗,与平常与他一起度过的生活截然不同,以致有必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印象用来矫正与补充——这也是促使我写下这部回忆录的动力之一。
留在我们这个圈子中的卡夫卡的生活景象与他的文学并驾齐驱,有必要加入对他的整体评价。在他的情绪好的时候,他会在两个人对话的场合中编织插着想象翅膀的童话,这是些奇特的作品,我后来在描述我们的瑞士之旅时曾举过一个例子(作品《廉价》)。他执意地扩展幻想,怀着可爱的固执,不断回到幻想上来,以各种色调的幽默赋予它多彩多姿的生命,总是像在独特的玩耍中源源涌出新的奇思妙想。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在他创造力的独特性中同样碰得到这种游戏般勾勒的线条;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我还发现,他的妹妹奥特拉在这点上很像他;这活跃的、想象细微的玩耍性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家庭属性。有一次我去见奥特拉(这时卡夫卡已死去很久了),与她商谈一件重要的事;一开始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讲她对她的狗的有趣观察,大约有一个小时无法同她谈其他任何问题。我经常在卡夫卡身上发现相似的情况。
(节选自勃罗德《卡夫卡传》)
【赏析】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在卡夫卡的终身挚友勃罗德的眼里,他向上、强健、健康、可靠、简朴的品格与充实的思想,给人以帮助;他风趣的话语和开怀的笑声简直是无休无止,他喜欢笑,也懂得如何逗朋友们笑。而在卡夫卡的书中,尤其是在他的日记中看到的景象竟是这样灰暗,跟平常与他一起度过的生活截然不同,以致有必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印象用来矫正与补充……
推荐阅读:
《在布拉格追寻卡夫卡的足迹》王湛
《卡夫卡: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李伶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考点链接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用法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如《促织》中“辄倾数家之产”中“倾”,意为“使……倾尽”。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命题者不设置直接考查使动用法的题目,而是以翻译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典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
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1)“洁”符合使动用法的条件,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译为“使……清洁”。堙:堵塞。疏:疏通。(2)所以:……的原因。率:大都。使:让,后面省略代词“之”。然:这样。(3)使:假使。“为”有两个,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我救”是宾语前置,即“救我”。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做官如同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缓急大小,都是应当知道的。如果有不知道的事情,那么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况治理人民的长官,众多责任担在身上,如学校,如驿站,如仓库,如监狱,如田间水道,如桥梁堤坝,需要掌管的事情非常多。观察时机,揣度能力,损坏的修补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修建它。如果说:“那些事情不加治理,和我有什么相干?反正(我)不久就卸任了,何必自讨苦吃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有一点儿不尽心竭力,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家里既然供给不足,势必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营求私利而侵夺民财,有的通过官司来收受贿赂,有的以借贷为名(牟取利益),有的假托姻亲(牟取利益),宴请馈赠,召唤奔走,相互勾结,无法禁止,以致动不动就相互牵制,威信无法施展。自己虽然一天天兴旺,人民却一天天疲敝;自己虽然一天天欢乐,人民却一天天怨愤。因为这样犯罪蒙受耻辱的人,多得数不胜数。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既然)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我)还不如自己在任上廉洁勤政,做好本职工作,自己救自己,这样做不是更好吗!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廉洁勤政,即使全家常常清贫,但安乐荣耀延及子孙;为了别人(贪污受贿,牟取利益),平时生活看起来幸福安乐,但祸患就从身边产生。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真正明白、深切领悟的人,不容易跟他说清楚。做官的君子,当审慎地做出选择。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常识】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小说创作流派。它广泛运用文字的表现技巧,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再现人的深层思想意识活动和自然心理的流动。这是自然形成的一个流派,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芙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人。
他们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在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小说与日本意识流小说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构造,却贯串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国学经典】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
[明理知义]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成长启示]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思想,但这并不是全部,这种主观思想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道德修养加以提高和完善。
文白对译
促 织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