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克和千克
第1课时
克和千克(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例1、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能够估计物体的轻重。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天平、一枚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一小袋黄豆、两袋重500克的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问题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自己的体重?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等,老师告诉学生为了便于交流,要表示比较小的物体的轻重,统一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克。
(1)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的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轮流在手中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都很轻)
师: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你们刚才掂的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再重新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2)找一找。
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称量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①称量工具的选用。
称量比较轻并且需要较高精度的物品的质量时,一般用天平。
②用天平称量物品质量的方法。
出示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老师拿出砝码介绍砝码的质量,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向“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物体和砝码的质量一样。
③在天平右边托盘上放1克砝码,在左边托盘上一粒一粒地放黄豆,大约放7粒黄豆后天平平衡,即1克黄豆大约有7粒。
(4)练一练。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同桌互相说一说)
2.认识千克。
(1)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通常用字母“kg”表示。(指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掂的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千克。
(2)探究克和千克的进率。
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就是1千克,即1千克=1000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的秤,如盘秤、弹簧秤等。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分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自己读一读,同桌说一说)
3.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自己圈一圈,同桌对一对)
五、拓展提升
1.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一样重
因为都是1千克
2.课下继续搜集接近1克和1千克的物品,下节课交流。
合理即可。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并且知道1千克=1000克,希望同学们都能有所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第3、5、6题。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引出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活动,动手掂一掂比较轻的物体,说感受,并在头脑中建立克和1克的概念。
认识天平。
动手实践,感受2袋盐的质量,建立1千克的概念。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1)
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克(g)
计量比较重的物体:千克(k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培养了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用手掂一掂1克和1千克,具体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时,由于时间给的不够充分,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在认识“克”和“千克”时,出示的实物应该再丰富些,便于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第2课时
克和千克(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能根据物品的实际情况估计物品的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质量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测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约重1克,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师:今天我们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例3。
1.引导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怎样估计20个苹果的质量?第一步应该干什么?
交流后汇报: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先确定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用苹果的总个数20除以每千克苹果的个数。
2.列举估计的结果。一般小个的苹果大约5个是1千克,大个的苹果大约4个是1千克。
3.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汇报。
20÷4=5(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5=4(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小结:在解决估算质量的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4页“做一做”。(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
五、拓展提升
1.教材练习二十第14题。
3
2
2.乐乐家买了一桶花生油,桶和油一共重5000克,一个月后油用去了一半,这时连桶共重3000克。原来桶里的花生油重多少千克?
5000-3000=2000(克)
2000+2000=4000(克)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估测的方法去估物体的质量,估测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第10~12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组内交流怎样知道20个苹果的质量。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2)
例3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生活情境出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不足之处:对于苹果的质量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们称一称。
教学建议:结合本节课内容,设置估算练习,让学生多做一些估算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