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重力》?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7.3?? 重力
核心素养
通过对重力的的产生、以及重力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形成重力的物理观念,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学习如何找物体的重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较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
细线、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情景引入
一.重力
教师先表演圆筒沿斜面上滚的魔术,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播放三段视频:苹果落地?,跳入水中,足球落地
师:①手中的苹果、跳水的运动员、踢出的足球最终去了哪里?(落回地面,落入水中)
②它们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越来越快)
说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那会是什么力呢?(7.3重力)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重力三要素
方向
应用
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竖直向下
(教师张贴书法作品,一定要斜)
师:怎样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呢?
教师出示:吊线锤,并演示
?播放视频:苹果落地,悬挂重物。
视频中铁架台倾斜,而细线下垂方向不变。
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让学生在学案上画重力的示意图。?
吊线锤在生活中能干什么?
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
学生从教材中直接得出:竖直向下
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竖直向下。得出:
①物体由静止落下的运动方向。
②悬挂物体时细线下垂的方向。
学生展示成果。
检查墙是否竖直。
(学生检查教室墙)
让学生把画挂正。
2.大小
引:让学生闭上双眼感受放在手上的大小钩码哪个重,从而引入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教室引导测重力的工具,测重力的方法,实验步骤。
钩码质量m/kg
钩码受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0.05
0.1
0.15
0.2
由实验可总结出:
g= 9.8 N/kg表示在地球上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g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
交流讨论:物体的质量与它所受的重力成正比。对吗?
生:质量不一样
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分享实验数据
分享G-m图像
小试牛刀:
G=mg计算,并展示成果。
质量不随地理位置变化。说法错误
3.作用点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教师出示玉镯,重心在哪里?
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
根据时间分配和学生情况适当补充,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前后呼应:解释圆筒上滚的原因。
应用:画重力的示意图并展示。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不在物体上。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补充
课后作业
1.课本P331、2题P343、4题。
2.完成本节配套练习册。
3思考:假设重力突然消失,将会怎样呢?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大小?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g=9.8牛/千克
3.?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