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弹力 力的测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2 弹力 力的测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11 13: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弹力 力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
(2)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3)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难点
(1)弹力的方向。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安排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到结论);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
直尺、气球、橡皮泥、橡皮筋、弹簧、细绳、小球、铁架台、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花式灌篮”视频,提出问题:
1、使运动员跳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弹簧垫在运动员“起飞”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形变
向学生提供直尺、气球、橡皮泥、橡皮筋、弹簧等,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各种物体受力后的表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活动:轻轻弯曲直尺、拉伸和压缩弹簧、挤压橡皮泥、轻轻按压气球,然后撤销对各物体施加的力。(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能拼命用力)
结合学生活动以及学生分析、总结,教师引导给出弹性、范性、弹性形变、范性形变的概念。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前面中不让同学们拼命用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2、认识弹力
教师向学生呈现书中图7-9所示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箭被高速射
出是由于弦对它施加了力,运动员被高高弹起是由于蹦床、跳板对他们施加了力,这都是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演示:微小形变实验。为后续学习弹力的方向做出铺垫。
3、认识弹力的方向
情景1:教师将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提出问题:粉笔盒是否受到支持力?讲台是否受到压力?这两个弹力的产生是否也是物体发生形变的结果?
粉笔盒是否发生形变?它的形变是向哪个方向的?它要恢复原状,将向哪个方向对桌面施力?
讲台是否发生形变?它的形变是向哪个方向的?它要恢复原状,将向哪个方向对粉笔盒施力?
学生交流,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认识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情景2:用细绳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悬线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悬线指向悬线收缩的方向。
3、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学生活动:给学生准备一根弹簧,让他们拉伸或压缩弹簧,使其形变量不同。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和感受回答问题:
①弹簧为什么会伸长或缩短?
②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与拉力或压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再提出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弹簧的这个特点来测量力的大小?
再此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来制作弹簧测力计。
(2)学生实验: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提出问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你们认为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了解哪些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给学生一个弹簧测力计,请他们观察通过测力计,说出他们获得的信息,包括量程、分度值、构造、字母N的含义等。
学生活动: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学生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方法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展示书中图7-13所示的情境,检测学生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作业第1、3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弹力 力的测量
弹力
弹性
范性
弹性形变
范性形变
弹力
定义
方向
弹簧测力计
原理
构造
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