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11 13: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物理八年级八年级下
运动和力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初学物理,学生兴趣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强。
3.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⑵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⑶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探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的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至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⑵通过实验,体验“等效”原理在物理上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研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想;⑵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5.教学难点分析: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松,激发情绪
大屏幕播放《川江号子》影片片段,配合以《众人划桨开大船》歌曲,师生共唱。
(评析:以震憾人心的纤夫拉船的场景和高昂雄壮的歌曲,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又为新课学习作好了准备,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詹天佑设计的青龙桥地段两个火车头的火车上山录像。
2.启发思维:从这段录像中你有什么样的启发?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评析:此环节引入新课运用得恰到好处,运用詹天佑这个对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事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思想。同时通过反思詹天佑的设计,将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融为一体,并引发出学生的讨论、争辩,明确了此堂课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渴望。 )
三、联系实际,作好铺垫
1.学生表演:两女生和一男生提相同的一桶到相同高度。质疑:这位男同学用力达到的作用效果与两位女同学共同用力达到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2.动画演示:一头大象和许多人拖动相同的物体。质疑:一头大象用力达到的作用效果与许多人共同用力达到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3.动画演示:一个中学生和一大人一小孩反向推动相同的箱子。质疑:这个中学生用力达到的作用效果与这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共同用力达到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4.启发思维:在刚才的这些事例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师生实验:
⑴两生用同方向的二力拉使弹簧伸长到一定位置。提问:能用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来替代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吗?应该怎样拉?(生演示)
⑵两生用反方向的二力拉使弹簧伸长到一定位置。提问:能用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来替代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吗?应该怎样拉?(生演示)
6.判断运用:展示课件中几幅对比图片,判断哪个力叫做哪几个力的合力?哪几个力叫做哪个力的分力?
7.介绍力的合成概念
(评析:物理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通过学生熟知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感受物理、运用物理。该老师在设计此环节中充分做好了这一点,先通过具体实例建立起等效的概念,继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等效替代”的物理研究方法,并判断运用该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为后来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作好了铺垫,减轻了难度,体现出“物理来自生活,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理念,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物理研究思想,为今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实验探究,探索规律
1.展示图例,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观察选项中的物体所受的力的特点,将其分成简单的两类?
2.提出问题
出示同一直线二力同向和反向的两个事例,思考:能否用一个力也能达到相同效果?在这两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方向与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讨论猜想。
3.实验设计
学生讨论交流(对照课桌上器材),师巡视,选出代表性组发言,对此方案你有什么补充的地方?
在实验中,应该收集哪些实验数据,在实验中哪些问题?
(评析:物理探究过程不是为了求热闹,而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和妨碍学生思维的实验活动都应该取消。在设计中不难看出该老师在学生讨论得出方案后,并没有马上叫学生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思考方案中不足的地方及注意的问题,并充分利用讨论,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求给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向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另外,此设计还注意了学生的分类思想和研究问题时遵循研究从简单的再到复杂的研究思路的培养。))
4.实验探究
分工负责,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5.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展示数据,说明结论。
6.实验反思
整理实验器材,小结实验中不足之处、改进的地方、意外的收获、你的困惑等,强化实验常规和注意事项。
(评析:有了猜想,设计了验证方案后,该教师通过激励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和当物理家的荣誉感,同时也注意了实验中的指导。特别突出的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反思<比较闪光的地方>,强化了学生的探究常规和合作意识、交流评价能力,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反思能力。同时建立了学生多次实验多组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避免了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7.播放课件,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回放课件,再次经历实验过程,强化实验结论,分析阐明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同时指出这时计算出的二个力的合力不是一个具体的力,它没有施力物,是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假想的一个力)
8.课堂练习
1.质疑:合力一定比组成他的每个分力都大吗?合力有没有可能为零?当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将处于什么运动状态?你的依据是什么?
2.划龙舟时也运用了力的合成知识,这属于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吗?龙舟赛中的运动员是如何运用合力的?怎样划才能使龙舟达到的效果最好、划得最快?从这个现象中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
9.作业安排
节后练习1,2题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 自我问答:
此节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巩固、加深和拓展本课的知识。并为下节课“力的平衡”埋下了伏笔,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衔接,同时通过龙舟赛也渗透了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力的图片欣赏理略了物理中线条美、和谐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物理,注重物理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