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连通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液体压强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给出了水壶、水位计、牲畜自动喂水器等大量连通器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并通过三峡船闸突出简单物理原理解决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
2.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通器的特点与原理,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结构特点及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重要应用之一,知道船闸工作的简单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认识连通器,经历利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到连通器原理的过程;
(2)通过实验和模型解决连通器生活应用问题,经历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精神;
(2)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所以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让学生观察连通器模型中液面的情况,获取事实依据,定义所描述的物理现象重现,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讲授法?
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存在其特殊性。往往不需要经历前人全部的探索过程,这是教师利用实验、教具和多媒体,从而进行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体现。
五、教学准备?
自制水塔供水系统模型、自制回水管、自制水位计、茶壶、U型管、水平管、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两个不同高度的茶壶的图形,判断哪个装水较多。
2.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容器,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对比得出结论:连通器的结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提出问题:
1.这两个茶壶装的水一样多吗?
2.给出的U型管、茶壶等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
3.图片中的是不是连通器?
观察、思考
归纳、总结
分析、判断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茶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利用容器的共同特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连通器的特点。
3.通过判断分析,进一步掌握连通器的结构。
理论分析,建立概念
1.通过观察连通器模型实验,得到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引导学生用已学的液体压强知识分析:为什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中各部分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回顾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刚开始两个茶壶装水多少的问题。
提出问题:
1.连通器中装入水后,水面有什么特点?
2.引导分析:
假设液体底部有一液片,液片要静止满足一定的条件。
3.引领学生回顾两个茶壶装水多少的问题。
1.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2.用已学压强知识分析液片的受力情况,得出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
3.解决课前疑问:两个茶壶装水量相同。
1.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连通器中液面的特点。
2.让学生通过已学液体压强知识,分析出“连通器中各部分液面总是相平的”实验现象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连通器的原理,巩固液体压强的知识。
三、共同探究,学以致用
1.通过模型帮助学生认识水塔、水位计、下水管、自动饮水器的工作过程,进一步理解连通器的原理,体会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给学生介绍世界上最大的连通器——三峡船闸,让学生通过动画和视频认识船闸能够使船从上游到下游和从下游到上游的方法。
提出问题:
1.生活中的连通器是如何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2.三峡船闸是如何使船通过水位落差113米的峡道的?
1.观察、分析水塔供水系统、水位计、回水管、自动饮水器的工作过程。
2.结合连通器的原理,通过动画和视频认识三峡船闸的工作过程。
1.通过步步引导,层层推进,让学生认识连通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从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连通器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四、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总结,深化学生对连通器的认识。
2.通过练习检测,检验学生对连通器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对反馈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解疑答惑。
布置练习
做题反馈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及时检测本节课中学生掌握不到位的地方。
七、板书设计
8.3连通器
结构:上端开口、底部连通
原理:同种液体、保持静止、液面相平
应用:茶壶、水塔、水位计、回水管、船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