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何打开啤酒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展示(进一步)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总结并指出这些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杠杆的定义
1、观察课件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观察实物,小组讨论后找出杠杆的共同特征。
2、活动:用直尺当撬棍,笔袋或者词典当石头模拟撬石头的过程。
而引入杠杆的定义。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认识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
1、出示撬石头的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的五要素:
得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2、力臂:出示实例:具体讲解画法,边讲解边演示。
3、学生练习确定动力和阻力,练习画力臂。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1、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学习什么是杠杆平衡。
2、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3、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5、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6、练习杠杆平衡条件的简单应用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实际教学中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我精心引导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绘制杠杆示意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
实验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的条件”, 对于“倾斜位置平衡”留在实验评估中结合课件进行研究,以确保实验顺利、成功进行。
数据的采集使用一组学生成果引导分析,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由教师事先准备大幅表格挂在黑板上,学生实验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数据由学生填入大表格中,实验结束师生共同分析数据,这样数据多、有代表性,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实验失败造成无数据可分析的尴尬局面。
本节课我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加上学生面对镜头时有些缩手缩脚,没有平时上课时的效果好。学生对数学中垂线段的具体作法也掌握不太好,作力臂所花时间超过了我预设的时间,使后面的探究时间有些紧张。致使本节课有一些瑕疵,我本意是两部分各用十八分钟,引入两分钟,总结两分钟,还有五分钟的机动时间。可由于其他原因使实验时间就没达到,后面的任务有点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