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意识和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那么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会有什么现象呢?”。
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和窗外的树,接着问:“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不同特点的像?成不同特点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这样几个概念:实像、虚像、物距u、像距v、一倍焦距f、二倍焦距2f。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注:实验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10cm)
物距/u
像距/v
成像正倒
成像大小
成像虚实
u和v的关系
u>2f
30cm
25cm
u=2f
20cm
f<u<2f
18cm
15cm
u=f
10cm
u<f
8cm
5cm
4、讨论交流:
①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 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 像。可总结为:一倍焦距分 。
②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 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 像。可总结为:二倍焦距分 。
③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 ,成 像,可总结为:物外 。
④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 ,成
像,可总结为:物间 。
⑤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成像将 (远离/靠近)凸透镜,成像变
(大/小),可总结为:物近 。
⑥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成像将 (远离/靠近)凸透镜,成像变
(大/小);可总结为:物远 。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对实验进行评估:
⑴实验中发现,物距相同时,不同组测出的像距可能不同,为什么?
⑵在同一个区域,实验一组数据好,还是实验多组数据好,为什么?
⑶让学生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三、本课小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⑴分界点:一倍分虚实;二倍分大小。
⑵物体靠近或远离透镜时像的变化情况(成实像时):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四、达标检测
附:达标检测题在学案上
备注:1-5题3、4号必做,第5题1、2号选作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课,探究方式方法还需老师细致的引导与耐心的指导。所以在这节课的处理上我先从上节课中生活透镜的成像特点复习开始,利用对这些镜头的实质分析,发现1个现象: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然后顺势提问:成不同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迁移,虽有个别学生猜出可能和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但什么关系还不清楚,于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