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3 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11 13: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功 教案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功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学习能量知识的基础,也是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关键。同时做功是人们从事劳动及使用工具和机械工作时的共性,所以,功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功是本章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功的概念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事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知识的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功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学生有“建立力的概念”等概念课的学习经验,同时又有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等知识作为基础,从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学生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的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但具有一定的概念课的学习经验。所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学生身边常见的几个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成效时的共性,建立功的概念。再通过分析生活中更多,更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做功的必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理解力学中“功”的含义。
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功的单位及计算。
教具:课件
方法:自学,引导,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自学,提出问题
课前自学,自学时搞清楚下列问题:
1.功的定义
2.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功的计算公式
4.功的单位
5.功的计算
对问题逐个解答
公式单位: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
焦耳,简称焦,1J=1N·m
计算题训练:
例:小明用5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100N的箱子水平前进了10m。(1)小明对箱子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2)若小明又把箱子匀速举高了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解:F1=50N,S=10m,G=100N,h1 =0m , h2=1.5m
(1)小明的推力对箱子做的功:
W1=F1s=50N×10m =500J
重力做的功:
W2=Gh1=100N×0m =0J
答:小明对箱子做了500J的功,重力做了0J的功。
(2)小明对箱子的举力F2等于箱子的重力
F2=G =100N
小明的举力对箱子做的功:
W3=F2h2=100N×1.5m =150J
答:若小明又把箱子匀速举高了1.5m,他又做了150J的功。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