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1 力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11 13:47: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力教案
一、课标解读
(一)课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 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解读: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分析归纳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效果。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事例和实验,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2)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启发,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及力的特点的得出
解决措施:本节课拟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引入新课
火箭为什么会升空?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调动起学生探索的热情,从简单现象出发把学生引入探究情景,引起思考,激发兴趣,从而进入新课讲解。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一、力是什么?
学习指导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幅表现力的图片:
(a) 推土机  推   土 
(b马    拉 车
(c) 运动员  举   杠铃
(d) 手指 压 海绵
(e)磁体   排斥   磁体
(f)橡胶棒 吸引 小纸屑
(f)橡胶棒 吸引 小纸屑
(f)橡胶棒  吸引   纸屑
(1)你能找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吗?
物体
物体
作用
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什么是力。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明确: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产生的条件。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指导2
请同学们实验:用手拍桌子、扳手劲等。体会施力和受力的感受?。
思考:你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这些事实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索,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积极动手、动脑,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学以致用:
解释船为什么会前进?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归纳能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指导3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件及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认识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演示:(1)拉弓(2)手压弹簧棒(3)跳板跳水(4)踢球
结论:1.  
2.
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堂上难以完成的活动或实验,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更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四、习题
学以致用
1.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的。
2.运动员用网拍击球过程中,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3.书本放在桌面上,书对桌面会产生压力F ,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4.书本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 ,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注意联系实际,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通过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
六课堂检测
1.课堂检测
创设情境作业,调动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七成功秘诀
A = X + Y + Z
成功 艰苦的劳动 正确的方法 少说空话
引导学生向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学习。对学生立志教育。
八作业
1.课本104页1、2、3、4
2.请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间,尝试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体会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