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高考历史三轮(主观题)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高考历史三轮(主观题)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1 14:30: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卷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
1.(2020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
(?http:?/??/?www.21cnjy.com?)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21cnjy.com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
(?http:?/??/?www.21cnjy.com?)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1·cn·jy·com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1·c·n·j·y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2.(2020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
(?http:?/??/?www.21cnjy.com?)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
(?http:?/??/?www.21cnjy.com?)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
3.(2020全国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
(?http:?/??/?www.21cnjy.com?)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21·世纪
教育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
(?http:?/??/?www.21cnjy.com?)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21
cnjy
com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高考模拟】
1.(2021·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形成了官办慈善、宗
(?http:?/??/?www.21cnjy.com?)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从救助方式来看,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而忽略受救者生存技能的培育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至儒家大同世界。【来源:21cnj
y.co
m】
——摘编自周秋光《“扬弃”式演进:中国慈善的两次历史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心在以苏州为中
(?http:?/??/?www.21cnjy.com?)心的“江南”地区。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全国义赈中心逐渐从苏州转移至开埠后的上海。清末民初,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慈善团体先后在上海创立,上海渐成全国慈善中心。1907年10月5日的《时报》就说“慈善事业之发达,独盛于上海”。1919年《申报》有“沪上为慈善渊薮”、上海是“全国慈善事业之枢纽”的评论。为筹赈华北旱灾,1920年12月,上海几个重要慈善救济组织筹款即达200万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编自陶水木《上海,中国近代的慈善中心》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部
(?http:?/??/?www.21cnjy.com?)门、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绩:慈善事业的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捐赠稳定增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慈善事业不仅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灾害救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21教育网
——摘编自赵芮、常红《改革开放40年中国慈善事业成就令人瞩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达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5分)
2.(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
(?http:?/??/?www.21cnjy.com?)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
(?http:?/??/?www.21cnjy.com?)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版权所有:21教育】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价值。(13分)
3.(2021·广西梧州高中毕业班3月联考·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
(?http:?/??/?www.21cnjy.com?)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动员了不少当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21
cnjy
com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沙龙兴起于15世纪的欧洲,在当时指
(?http:?/??/?www.21cnjy.com?)的是装扮艺术品的房间。16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17世纪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龙开始出现,这就是德·朗布依埃夫人的蓝色沙龙。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兰夫人的沙龙,这个沙龙被誉为“吉伦特派的灵魂”。18世纪时,沙龙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诸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斯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
——据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沙龙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2分)
4.(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一
清代教育,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成…
(?http:?/??/?www.21cnjy.com?)…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一方面,学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盛衰;另一方面,学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政、学官整饬士习士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人心,至关重要。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
(?http:?/??/?www.21cnjy.com?)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类科技和军事学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商埠或各省省会,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广东陆师学堂(1886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年)、南京水师学堂(1890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等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
(?http:?/??/?www.21cnjy.com?)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学校教育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办洋务学堂和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1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5分)
5.(2020·辽宁丹东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先秦中国
(?http:?/??/?www.21cnjy.com?)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
(?http:?/??/?www.21cnjy.com?)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天”——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主要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得出哪些认识?(5分)
6.(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
(?http:?/??/?www.21cnjy.com?)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
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
(?http:?/??/?www.21cnjy.com?)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
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美贸易实现了正常化。www-2-1-cnjy-com
——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15分)www.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10分)
7.(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
(?http:?/??/?www.21cnjy.com?)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
(?http:?/??/?www.21cnjy.com?)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11分)
8.(2020·福建厦门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严复(1854~1921)于1895年前
(?http:?/??/?www.21cnjy.com?)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其中《天演论》影响最广。《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赫氏认为人类社会伦理更重于进化,否则将导致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且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天运》的“天演”一词。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士大夫们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2-1-c-n-j-y
——摘编自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材料二
马丁·路德(1483~1546)于1521年
(?http:?/??/?www.21cnjy.com?)着手将《圣经》译为德语,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路德按照是否宣讲基督的标准去断定新约书卷的价值,并依此改变传统新约书卷的排列次序。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马丁·路德在翻译上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与马丁·路德译著的相同作用。(9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卷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
1.(2020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
(?http:?/??/?www.21cnjy.com?)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21·cn·jy·com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
(?http:?/??/?www.21cnjy.com?)“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www.21-cn-jy.com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1·世纪
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
(?http:?/??/?www.21cnjy.com?)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来源:21cnj
y.co
m】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
(?http:?/??/?www.21cnjy.com?)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
(?http:?/??/?www.21cnjy.com?)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
(?http:?/??/?www.21cnjy.com?)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密切;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20世纪70年代,材料一“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1
cnjy
com
(2)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
(?http:?/??/?www.21cnjy.com?)件,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国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方面,材料二“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可见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可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底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共同点,材料二德国强调“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见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20世纪70年代以
(?http:?/??/?www.21cnjy.com?)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德两国关系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中德两国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中德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经贸往来密切,推动两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德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因此要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2.(2020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
(?http:?/??/?www.21cnjy.com?),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http:?/??/?www.21cnjy.com?)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
【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http:?/??/?www.21cnjy.com?)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
(?http:?/??/?www.21cnjy.com?),由材料一“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社会专门机构;由材料一“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得出建立岁修、抢修制度;由材料一“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改修河道,筑堤束水;由材料一“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第二小问效果,由材料一“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得出取得了一定成就;由材料一“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得出未根治水患。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
(?http:?/??/?www.21cnjy.com?)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得出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得出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由材料二“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由材料二“《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得出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由材料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得出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有效治理了水患;由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得出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体现了制度优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2020全国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
(?http:?/??/?www.21cnjy.com?)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
(?http:?/??/?www.21cnjy.com?),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
(?http:?/??/?www.21cnjy.com?)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西
(?http:?/??/?www.21cnjy.com?)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历史条件,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
(?http:?/??/?www.21cnjy.com?)、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二“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结合所学古希腊环海、多岛、多山的地理环境可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由材料二“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结合所学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可知发达的贸易;从材料二“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得出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
(?http:?/??/?www.21cnjy.com?)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由材料一“‘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材料一“‘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传统中国主流思想得出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说明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考模拟】
1.(2021·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形成了官办慈善、宗族慈善
(?http:?/??/?www.21cnjy.com?)、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从救助方式来看,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而忽略受救者生存技能的培育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至儒家大同世界。
——摘编自周秋光《“扬弃”式演进:中国慈善的两次历史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心在以苏
(?http:?/??/?www.21cnjy.com?)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全国义赈中心逐渐从苏州转移至开埠后的上海。清末民初,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慈善团体先后在上海创立,上海渐成全国慈善中心。1907年10月5日的《时报》就说“慈善事业之发达,独盛于上海”。1919年《申报》有“沪上为慈善渊薮”、上海是“全国慈善事业之枢纽”的评论。为筹赈华北旱灾,1920年12月,上海几个重要慈善救济组织筹款即达200万元。
——摘编自陶水木《上海,中国近代的慈善中心》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爱心
(?http:?/??/?www.21cnjy.com?)企业、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绩:慈善事业的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捐赠稳定增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慈善事业不仅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灾害救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21教育网
——摘编自赵芮、常红《改革开放40年中国慈善事业成就令人瞩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达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5分)
【答案】(1)特点:多种慈善形态并存﹔以临时性物资救助为主要救助方式;慈善带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6分)
原因:古代中国各级政府、地方乡绅势力等多种政治力量参与救助;宗教团体的参与;传统的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或答民本思想)的影响。(8分)
(2)原因: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近代上海交通和信息较发达;慈善团体多且活动频繁。(6分)
(3)意义:增强了全民慈善意识;激发了社会活力;完善了社会治理机制;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1点2分,3点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
(?http:?/??/?www.21cnjy.com?)材料一“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可知,多种慈善形态并存﹔据材料一“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可知,以临时性物资救助为主要救助方式;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可知,慈善带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官办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可知,这些慈善形态建立的背后反映了古代中国各级政府、地方乡绅势力等多种政治力量参与救助;据材料一“宗教慈善”可知,宗教团体的参与;据材料一“宗族慈善”可知,传统的宗法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至儒家大同世界”可知,儒家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转移至开埠后的上海
(?http:?/??/?www.21cnjy.com?)”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成为通商口岸的上海经济发展,工商业发达,吸引了慈善团体的创立;据所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知,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交通和信息较发达;据材料二“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慈善团体先后在上海创立”以及“上海几个重要慈善救济组织筹款即达200万元”可知,上海慈善团体多且活动频繁。
(3)据材料三“慈善事业的法
(?http:?/??/?www.21cnjy.com?)治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捐赠稳定增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增强了全民慈善意识;据材料三“还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可知,激发了社会活力;据材料三“还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可知,完善了社会治理机制;据材料三“还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等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可知,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2.(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
(?http:?/??/?www.21cnjy.com?)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
(?http:?/??/?www.21cnjy.com?)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21cnjy.com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价值。(13分)
【答案】(1)特点:统治者重视,以维护封建统
(?http:?/??/?www.21cnjy.com?)治秩序为目的;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相结合;鼓励修身律已;等等。(任答3点即可得6分)
原因: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程朱理学趋于僵化。(任答3点即可得6分)www-2-1-cnjy-com
(2)转变:由注重宣扬封建纲常
(?http:?/??/?www.21cnjy.com?)向追求民主共和转变(或答从崇尚圣贤向实现平民人格转变);由伦理知识本位向社会生活本位转变;由注重教化向尊重儿童自主转变。(只要表述合理即可得6分)【出处:21教育名师】
时代价值: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
(?http:?/??/?www.21cnjy.com?)共和观念的传播(或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1点2分,任答4点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http:?/??/?www.21cnjy.com?),由材料一“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颁行十六条‘圣谕’”、“再次申述颁行全国”和“不犯上作乱”、“当上报国恩”、“当学为忠臣清官”等信息可得,统治者重视,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由材料一“孝亲敬长”、“敦孝弟(悌)以重人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可得,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由材料一“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颁行十六条‘圣谕’”等可得,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相结合;由材料一“立人品”、“敦孝弟(悌)以重人伦”、“明礼让以厚风俗”、“尚节俭以惜财用”等可得,鼓励修身律已。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使得道德教育变得更加必要;思想文化上,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和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2)第一小问转变,由材料
(?http:?/??/?www.21cnjy.com?)一“孝亲敬长”、“敦孝弟(悌)以重人伦”、“明礼让以厚风俗”和材料二“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平民的道德”、“平民人格”、“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等可得,由注重宣扬封建纲常向追求民主共和转变(或答从崇尚圣贤向实现平民人格转变);由材料一“孝亲敬长”、“敦孝弟(悌)以重人伦”、“明礼让以厚风俗”和材料二“教育即生活”以及“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可得,由伦理知识本位向社会生活本位转变;由材料一“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和材料二“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等对比可得,由注重教化向尊重儿童自主转变。第二小问价值,可以从对民国初年和对今天这个时代的价值两个角度来看。对民国初年的时代价值可以从思想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就是思想文化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或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社会角度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教育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对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其价值就是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3.(2021·广西梧州高中毕业班3月联考·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
(?http:?/??/?www.21cnjy.com?)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动员了不少当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21
cnjy
com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沙龙兴起于15世纪的欧洲,在当时指的是装
(?http:?/??/?www.21cnjy.com?)扮艺术品的房间。16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17世纪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龙开始出现,这就是德·朗布依埃夫人的蓝色沙龙。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兰夫人的沙龙,这个沙龙被誉为“吉伦特派的灵魂”。18世纪时,沙龙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诸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斯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
——据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沙龙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2分)
【答案】(1)历史原因:康乾盛世经
(?http:?/??/?www.21cnjy.com?)济繁荣;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清朝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既倡导学术,又推行文字狱);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答3点得6分,答4点得7分)
学术贡献: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
(?http:?/??/?www.21cnjy.com?);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丰富和保存了文化遗产;推动学风的转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进步。(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由贵族倡导发起;内容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沙龙文化形式多样。(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影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传播了启蒙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原
(?http:?/??/?www.21cnjy.com?)因,据材料一“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结合所学康雍乾时期处于康乾盛世,可知经济上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政治上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文化上清朝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既倡导学术,又推行文字狱),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材料一“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顾炎武的主要思想可知,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动)。第二小问学术贡献,据材料一“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可知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从材料一“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可知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丰富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由材料一“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可知推动学风的转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由材料一“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可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进步。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
(?http:?/??/?www.21cnjy.com?)6世纪末传入法国……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可知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由材料二“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可知由贵族倡导发起;从材料二“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可知内容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由材料二“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可知沙龙文化形式多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可推出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传播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可知推动了社会变革。
4.(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代教育,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
(?http:?/??/?www.21cnjy.com?)成……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一方面,学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盛衰;另一方面,学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政、学官整饬士习士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人心,至关重要。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
(?http:?/??/?www.21cnjy.com?)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类科技和军事学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商埠或各省省会,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广东陆师学堂(1886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年)、南京水师学堂(1890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等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
(?http:?/??/?www.21cnjy.com?)改,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学校教育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办洋务学堂和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1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5分)
【答案】(1)目的:为科举取士服务,培养人才;传承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化民众。(6分)
(2)开办洋务学堂的意义:适应了洋务
(?http:?/??/?www.21cnjy.com?)运动的需要;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化人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保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8分)
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取得了教育领域
(?http:?/??/?www.21cnjy.com?)拨乱反正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原则;激发了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稳定(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3)启示:发展教育应坚
(?http:?/??/?www.21cnjy.com?)持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向;发展教育应与时俱进、借鉴先进教育模式;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1)由材料一“学
(?http:?/??/?www.21cnjy.com?)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盛衰”可得,为科举取士服务,培养人才;由材料一“学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政、学官整饬士习士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人心”可得,传承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化民众。
(2)第一小问开办洋务学堂的意义
(?http:?/??/?www.21cnjy.com?),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有开办新式学堂的举措,所以这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由材料二“相继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可得,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由材料二“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得,培养了近代化人才;由材料二“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对比清代前期的学堂,可得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教授与传统的四书五经不同的知识,这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也保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第二小问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由材料三“《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等内容可知,恢复高考意味着取得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胜利;由材料三“进行文化考试”、“择优录取”等信息可得,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原则;由材料三“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可得,激发了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高考制度本身的角度思考,可知恢复高考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稳定。
(3)由三则材料所述的教育发展经历
(?http:?/??/?www.21cnjy.com?)可得,发展教育应坚持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向;由材料二中洋务运动时期开办新式学堂可得,发展教育应与时俱进、借鉴先进教育模式;由所学科教兴国的战略及世界各国重视教育的相关知识可得,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5.(2020·辽宁丹东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先秦中国思想界
(?http:?/??/?www.21cnjy.com?)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
(?http:?/??/?www.21cnjy.com?)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天”——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2·1·c·n·j·y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主要异同。(12分)2-1-c-n-j-y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得出哪些认识?(5分)
【答案】(1)相同点:都包含“天人和谐”的思想;都一定程度认同人的主观能动性。(2分。任意一点2分)
不同点:中国:主张“天人合一”;以自然
(?http:?/??/?www.21cnjy.com?)界为主体,更敬畏自然;侧重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工辅助地宜)(或追求天人调谐)。
西方:主张“天人相分”;以人为主
(?http:?/??/?www.21cnjy.com?)体,更鲜明的“人文主义”;更侧重于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并改造自然(或强调斗争性)。(10分。中西方各5分,每点2分,3点5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2)原因:西方近代文明
(?http:?/??/?www.21cnjy.com?)兴起、发展。(2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弘扬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等)影响:使西方社会有较强的竞争、进取意识(或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近代西方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或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等)。同时也存在弊端,如易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6分。每点2分)
(3)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在文明起
(?http:?/??/?www.21cnjy.com?)源阶段中西方认识存在异同,是文明的阶段性及文明多元性的体现;近代西方与古代中国认知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文明的时代性差异;中西认知各有利弊;文明交融借鉴的必要性;重视文明的时代性,也要尊重文明的多元性等等。(5分。任意3点5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
(?http:?/??/?www.21cnjy.com?)材料一“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和材料二“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等信息可得在东西方文明起源阶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包含“天人和谐”的思想;据材料一“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材料二“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等信息可得都一定程度认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包含“天人和谐”的思想;都一定程度认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等信息可得,中国主张“天人合一”;以自然界为主体,更敬畏自然;侧重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工辅助地宜)(或追求天人调谐)。根据材料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可得,西方主张“天人相分”;以人为主体,更鲜明的“人文主义”;更侧重于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并改造自然(或强调斗争性)。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培
(?http:?/??/?www.21cnjy.com?)根”、“康德”和“黑格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科学进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民主政治建立等方面分析可得西方近代文明兴起、发展;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弘扬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等。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知识就是力量”可得使西方社会有较强的竞争、进取意识(或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近代西方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或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等);据材料二“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可得同时也存在弊端,如易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
(3)据材料一“人对于自
(?http:?/??/?www.21cnjy.com?)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和材料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可得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在文明起源阶段中西方认识存在异同,是文明的阶段性及文明多元性的体现;近代西方与古代中国认知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文明的时代性差异;据材料一“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和材料二“知识就是力量”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可得中西认知各有利弊;文明交融借鉴的必要性;重视文明的时代性,也要尊重文明的多元性等等。
6.(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
(?http:?/??/?www.21cnjy.com?)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
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
(?http:?/??/?www.21cnjy.com?)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
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美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10分)
【答案】(1)变化:提高关税,加强对华商品输出。(4分)
原因: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扩大海外市场转嫁经济危机。(4分)
影响:减少了中国对美国的商品输入,
(?http:?/??/?www.21cnjy.com?)增加了美国对华商品的输出;形成巨大的中美贸易逆差;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美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促使中国加进与列强的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7分,其他言之成立亦可酌情得分)
(2)变化:中美贸易关系正常化。(2分)
历史背景: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http:?/??/?www.21cnjy.com?),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美苏争霸中苏联在军事实力上赶超美国,美国霸权动摇。(8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
(?http:?/??/?www.21cnjy.com?)料一“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和“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却逐年增加”得出提高关税,加强对华商品输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和“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结合所学1929—1933美国经济危机需要寻找市场得出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扩大海外市场转嫁经济危机。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却逐年增加”得出减少了中国对美国的商品输入,增加了美国对华商品的输出;由材料一“1931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得出形成巨大的中美贸易逆差;由材料“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分析会占据中国民族资本和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得出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加剧了美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促使中国加紧与列强的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使中美贸
(?http:?/??/?www.21cnjy.com?)易实现了正常化”得出中美贸易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历史影响,由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得出中美正式建交;从材料二“中美两国交换了……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材料二“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的看法”结合所学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和战后国际局势得出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和美苏争霸中苏联在军事实力上赶超美国,美国霸权动摇。
7.(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
(?http:?/??/?www.21cnjy.com?)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
(?http:?/??/?www.21cnjy.com?)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版权所有:21教育】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11分)
【答案】(1)原因:统治
(?http:?/??/?www.21cnjy.com?)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任意四点8分)
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http:?/??/?www.21cnjy.com?);(在治国、哲学、文学、礼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6分)
(2)变化: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4分)
评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
(?http:?/??/?www.21cnjy.com?)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任意三点7分,局限性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
(?http:?/??/?www.21cnjy.com?)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食”文化中食物来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食物来源与农业发展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古代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在社会经济乃至“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自春秋战国开始,小农经济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统治者也基本都推行重农政策;同时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食物的来源;而除了农业生产技术之外,自然环境的变法也对农业乃至“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工商业的发展也能为食物的交流提供便利,因此古代中国农业以及工商业的进步为“食”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材料一“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可知,南宋时期是“食”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南方农业的发展对“食”文化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而南方农业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密不可分,并且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北方“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提高了南方经济、文化乃至“食”文化在全国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在民族大融合时期,如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越来越多的胡食进入中原乃至南方,使得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包容开放的特点;据材料一“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可知,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海陆丝绸之路,特别是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将美洲的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食”文化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一“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可知,围桌共餐成为古代“食”文化的重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从分餐制变成围桌共餐,特别是家庭内部的围桌共餐,体现了宗法观念及家庭伦理观念。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可知,“食”文化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传统伦理原则和思维方式,因此可以通过研究“食”文化而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食”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民族大融合时期,“食”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民族交流与融合有重要作用;据材料一“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可知,古代中国“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饮食,还具有治国、社交、传统伦理原则与思维方式等多样化的内涵,同时也说明“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食”文化以这种饮食化的多样化内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食物
(?http:?/??/?www.21cnjy.com?)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可知,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水平低,物质匮乏,使得当时的“食”文化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首,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供应充足,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食”文化有了健康、营养、科学、卫生等更多内涵;根据材料二“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可知,饮食内涵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饮食本身,向着多元化、文化艺术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前,“食”文化关注的是温饱,原因在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物质匮乏;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供应得到充分保障,加之中外经贸联系密切,进一步提高了物质供应水平,丰富了物质生活;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可知,饮食内涵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饮食本身,向着多元化、文化艺术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据材料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可知,多元化的“食”文化也存在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8.(2020·福建厦门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严复(1854~1921)
(?http:?/??/?www.21cnjy.com?)于1895年前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其中《天演论》影响最广。《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赫氏认为人类社会伦理更重于进化,否则将导致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且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天运》的“天演”一词。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士大夫们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
——摘编自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材料二
马丁·路德(1483~1546)于
(?http:?/??/?www.21cnjy.com?)1521年着手将《圣经》译为德语,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路德按照是否宣讲基督的标准去断定新约书卷的价值,并依此改变传统新约书卷的排列次序。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马丁·路德在翻译上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与马丁·路德译著的相同作用。(9分)
【答案】(1)同:服务于现实
(?http:?/??/?www.21cnjy.com?)需要(借以表达思想主张);采用意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译文优美,有较高的文学性;译著广为传播,影响深远。(8分)
异:严复追求古雅;马丁·路德力求通俗,其社会影响更加广泛。严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著本意,马丁·路德尊重《圣经》原典。(8分)
(2)作用: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来势力的
(?http:?/??/?www.21cnjy.com?)压迫;推动了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9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于
(?http:?/??/?www.21cnjy.com?)1895年前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可知正值维新变法时期,再根据所学知识,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分析得出相同点服务于现实需要(借以表达思想主张);据材料一“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及材料二“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得出采用意译;据材料一“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天运》的‘天演’一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及材料二“路德……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得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据材料一“士大夫们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及材料二“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得出译文优美,有较高的文学性;据材料一“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及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得出译著广为传播,影响深远。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及材料二“……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得出严复追求古雅;马丁·路德力求通俗,其社会影响更加广泛;据材料一“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及材料二“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得出严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著本意,马丁·路德尊重《圣经》原典。
(2)据材料一“其中阐发
(?http:?/??/?www.21cnjy.com?)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及所学知识,联系维新思想与宗教改革的影响,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来势力的压迫;推动了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从思想角度分析得出打破了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得出推动了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从文化角度分析及根据两者都具有“译文优美,有较高的文学性”的相同点得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