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太空一日 导学精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太空一日 导学精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2 08:54: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太空一日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  轮廓(kuò)  模拟(mó nǐ)  遨游(áo)
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1.结合语境,前后勾连。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句的含义。
2.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可以先解释关键词的含义,再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3.把握中心,整体领悟。对于文中的点睛之笔,要结合文章主旨,把握深层含义。
4.辨析修辞,思考意图。例如比喻要注意揣摩其比喻义。哲理句子写出深层含义。
1.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紧绷(bēng) 负荷(hè) 舷窗(xuán) 千均重负
B.红晕(yùn) 轮廓(kuò) 俯瞰(kān) 五脏六腑
C.遨游(áo) 炽热(zhì) 严谨(jǐn) 奈人寻味
D.稠密(chóu) 烧灼(zhuó) 模拟(mó) 惊心动魄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身体恢复健康)
B.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指俯视,即从高处往下看)
C.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漫游)
D.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C.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儿了:哦,可能没什么大问题!
D.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________。
(2)飞行回来后我详细________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3)________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4)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________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A.共振 描绘 由于 但是
B.共振 描绘 鉴于 虽然
C.共振 描述 由于 虽然
D.共振 描述 鉴于 但是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B.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C.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D.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6.选词填空。
(1)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 (增强 加重)。
(2)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 (消除 克服)这种错觉。
(3)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 (情况 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4)在地面时没人提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 (模仿 模拟)。
(5)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
的 (错觉 感觉)。
7.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成语。
(1)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2)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的错觉。
(3)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
(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髙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8.文学常识填空。
《太空一日》选自《 》,作者 ,中国第一位的航天员。2003 。年 11 月 7 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荣誉称号,并颁发“ ”奖章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 9—13 题。
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 26 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那种共振持续 26 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 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时 35 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 343
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 180 度的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
要 180 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 时 58 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 时 4 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 100 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 4G 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却另有原因。
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 1 600~1 800 ℃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有高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9.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答:

10.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飞船共振让“我”难受的过程有什么意义?
答:

11.“我”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漫长的 26 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
答:

12.选文中运用了很多精确的数字,如“5 时 35 分”“6 时 4 分”“100 公里” 等。这些数字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3.选文中作者描述了令他紧张的舷窗变化,请你想想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用一段话加以描述。
答:

答案
1.D 2.A 3.B 4.D 5.D
6.答案:(1)增强 (2)克服 (3)情形 (4)模拟 (5)错觉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别。如第(1)句中的“增强”是“增进;加强”的意思,“加重”是“增加重量或程度”的意思,显然应该填写“增强”。
7.答案:(1)耐人寻味 (2)本末倒置 (3)屏息凝神
解析:根据意思提示及语境作答,注意书写正确。
8.答案:天地九重 杨利伟 进入太空 航天英雄 航天功勋
解析: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丰厚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作者作为进入太空第一人的意义。
9.答案:感觉痛苦,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在痛苦的极点,觉得自己要牺牲了。
解析:读懂文段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了解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给人带来的痛苦感受。
10.答案: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重视,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神舟六号”的飞行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
解析:航天员的切身感受为技术改进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成为不断完善航天技术的最重要依据,航天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1.答案:一是担心载人航天飞行能否成功,二是关心“我”的安危。
解析:理解地面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思想情感,意思相近即可。
12.答案:精确的数字能更加准确地反映飞船落地的状态,也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解析:让数字来说明问题,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把问题更直观地向读者展现,使事物更明晰具体。
13.答案:(示例)裂纹会不会越来越大?飞船会不会重演美国“哥伦比亚号” 那一幕?我的战友们和亲人们都等着我平安返回呢。
解析:需要结合前后文揣测杨利伟当时的心理活动。充分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还原当时的情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