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乞何能有妻妾,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吉祥如意
王好战,请以战喻
第一章
引 言
吉祥如意
郭沫若曾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已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1895—1990)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
引 言
吉祥如意
“两千多年前的孟轲,今天对我们仍然是有启发有意义的。他很有个性,他善于辩论,他文思纵横而且大义凛然,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问题讲得通透贯穿,同时表达了足够的处世的聪明与应对的机敏。初读《孟子》,对他的大言、雄辩、夸张、横空举例不无隔膜感,再读三读,渐渐感觉到了孟轲的智慧与可爱。善哉《孟子》,甚可读也。”——王蒙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的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其人
吉祥如意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的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的思想
吉祥如意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的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其书
吉祥如意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写作特色主要有: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谨严。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彀gòu ,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第二章
齐读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
餍 瞷 施
墦 讪
yí
fán
shàn
yàn
jiàn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 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上林赋
吉祥如意
齐人的诡秘行动及炫耀,引起了妻子的怀疑,她要探个究竟。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
前一个“之”助词,取消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字结构,所去的地方。
上林赋
吉祥如意
妻子跟踪,良人真相显露。
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去他所去的地方,整个都城里没一个人站着和他讲话的人。最后他到了东门外的墓地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的人,这大概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之:去、往 墦:坟墓间 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环视 之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上林赋
吉祥如意
妻妾羞惭悔恨,良人丑态毕现。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仰望:依靠、指望。
今指敬仰而有所期望
讪(shàn):讥讽怨骂
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 施施: 1.形容走路缓慢。
2.形容扬扬得意。
骄:轻视。
虚伪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这样改好不好?
明确: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继续着得意洋洋地吹嘘夸耀,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么用不使他们的妻妾感到羞耻而相对泣于中庭的方法来求取富贵显达的人,是很少见的!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者,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由:介词,从
之:音节助词
则:那么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
几稀,不多,一丁点
写作特色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妻妾面前的“骄”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坟场的“乞”
齐人丑态
吉祥如意
请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讽刺了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内心肮脏猥琐的本性。
日攘一鸡
寓意:
偷鸡者
日攘一鸡
月攘一鸡
过而不改
知错就改,绝不拖延
说理过程
偷鸡者
日攘一鸡
月攘一鸡
过而不改
宋君臣
赋税苛重
请轻之
知其不义而不止
寓意
吉祥如意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讨论:孟子认为梁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缺乏国君威严,不沉着镇定冷静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吉祥如意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写法
探究
寓言、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国国君
罪兵——梁惠王推卸责任
齐人乞余——不择手段谋求富贵的人
日攘一鸡——知错不改的宋国君臣
旱苗盼雨——人民盼不嗜杀人者
水之就下——民归之的强劲势头
寓言、比喻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吸引人。
使陌生的事物变熟悉的事物;
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浅显;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
吉祥如意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