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模块检测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0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A
3.D
4.D
5.B
6.C
7.C
8.D
9.D
10.C
11.B
12.D
13.D
14.C
15.D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的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每小题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BCD
17.B
18.CD
19.ABD
20.BCD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11分)
(1)对照(1分)
第二、三、四组为R
型+S型,第五组为R型(2分)
减法(2分)
(2)不大(1分)
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无论保温时间长短都只分布在上清液中(2分)
(3)不能(1分)
他们的实验只是证明了肺炎链球菌和噬菌体中DNA
是遗传物质(或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2
分)
22.
(11分)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1分)
基因突变(1分)
b(1分)
(2)4(2分)
aX、AX(2分)
(3)a、b(2分)
b、d、e
(2分)
23.
(11分)
(1)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1分)
碱基互补配对
(1分)
(2)碱基对之间的氢键(1分)
解旋酶(1分)
(3)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含有的氢键数越多,DNA结构越稳定(2分)
(4)5(1分)
1∶1(2分)
1∶4(2分)
24.
(11分)
(1)DNA聚合酶(1分)
核糖核苷酸(1分)
(2)存在A与U的配对(2分)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决定相同的氨基酸)(2分)
(3)R环阻碍了解旋酶(酶B)的移动(2分)
(4)不一定(1分)
R环结构中,杂合链部分因嘌呤与嘧啶配对,嘌呤与嘧啶的数量相等;但DNA单链部分嘌呤与嘧啶数量不一定相等,因而R环结构中嘌呤与嘧啶的数量不一定相等(2分)
25.(11分)
(1)棒眼(1分)
棒眼果蝇与正常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棒眼(2分)
(2)如果灰身为显性性状,只要亲本中有一只为纯合子则所有后代均为灰身;如果灰身为隐性性状,隐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只表现隐性性状,所以不能判断灰身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2分)
(3)杂交方案:用F1的棒眼雌雄个体杂交(2分)
结果与结论:若后代的雌果蝇均为棒眼,而雄果蝇有棒眼和正常眼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无论雌、雄果蝇均有棒眼和正常眼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4分,结果与结论必须与方案统一,才可得分。)高一模块检测生物学试题
2021.04
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写,绘图时,可用
2B
铅笔作答,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肺炎链球菌中控制荚膜形成的相关基因记做“A”,无此相关基因记做“a”,下列
对甲、乙两组转化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甲:将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链球菌和
R
型活菌的菌液混合培养实验乙:将加热杀死的
R
型肺炎链球菌和
S
型活菌的菌液混合培养
实验前的
S
型、R
型菌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AA、aa
甲实验中可检出
R
型、S
型活菌,S
型菌由
R
型菌转化而来
乙实验中只检出
S
型活菌,因为
R
型菌的
a
基因在
S
型菌体内不能表达
实验甲与实验乙中检出的
S
型菌的遗传物质相同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流程为:分别用同位素
32p
和
35S
标记噬菌体,再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时间过短,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此实验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需要精确控制,以减少实验误差
实验中用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可以说明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所在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染色体就是由多个线性排列的基因组成的
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截翅基因与短硬毛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产生配子时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可能分离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观察蝗虫精巢细胞分裂固定装片时,发现其中既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时期的细胞。推测每个细胞A.分裂前都进行
DNA
分子的复制
B.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C.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会分离D.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取某动物(XY
型,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有丝分裂周期后形成两个相同的精原细胞,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质
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
3H
的染色体共有
8
条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
2
条含
3H
的X
染色体C.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
1
条含
3H
的Y
染色体D.该过程形成的
DNA
含
3H
的精细胞可能有
6
个
将某一用
3H
充分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的雄性动物精巢细胞,放置于不含
3H
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连续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N,则其中含
3H
的染色体数目为
N/2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2N,则其中含
3H
的染色体数目为
N
若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有
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
3H,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某隐性遗传病表现为交叉遗传特点,一对夫妇中女性为该病患者,男性正常。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父母双方均为该患病女性提供了致病基因B.这对夫妇的子代中女儿均正常,儿子均患病C.儿子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中不会出现患者D.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中患者均为男性
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假说之一是“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下图表示常染色体形成性染色体的过程。下列现象中不支持“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
的”这一观点的是
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X
和Y
染色体可以联会
部分生物的X
染色体上存在重复基因
果蝇的
X
和Y
染色体上都存在控制刚毛(截刚毛)的基因
控制雄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在体细胞中只有一个
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
DNA
复制时与腺嘌呤发生错配。某细胞
DNA
片段上有若干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该变化可发生在体内所有细胞内
该变化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此片段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
DNA
分子具有相同的碱基序列
此片段多次复制后的子代
DNA
中A?T
碱基对的比例将上升
人类博卡病毒是-种单链
DNA
病毒,疱疹病毒是双链
DNA
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博卡病毒和疱疹病毒
DNA
中嘌呤碱基都占比
1/2
博卡病毒
DNA
进入宿主细胞后需要先进行逆转录
疱疹病毒基因的表达需要宿主细胞中多种
RNA
参与
疱疹病毒与人类博卡病毒相比更容易产生新的变异
在一个蜂群中,一直以蜂王浆为食的雌性幼虫发育成蜂王,而以花蜜为食的雌性幼虫发育成工蜂。研究表明,DNMT3
基因表达的
DNA
甲基转移酶能使
DNA
分子上的
CpG
岛上的胞嘧啶甲基化从而导致基因转录失活。若向雌性幼虫注入一种小型RNA(SiRNA)会导致
DNMT3
基因不表达,能模拟蜂王浆的作用使雌性幼虫发育成蜂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推测蜂王浆的作用可能是抑制
DNA
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
DNA
分子上CpG
中的胞嘧啶被甲基化后会改变
DNA
分子碱基序列
推测
SiRNA
作用可能是与目标
mRNA
结合导致其降解或翻译受阻
DNA
甲基化后可能阻止
RNA
聚合酶对
DNA
分子特定区域识别与结合
癌胚抗原(CEA)因只在癌组织和胚胎组织中表达而得名,广泛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癌细胞(如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表面。下列关于癌细胞和癌胚抗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癌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癌胚抗原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正常细胞没有C.癌症的发生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单一突变的结果
D.不能通过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来确诊肿瘤发生的部位
番茄(2N=24)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6
号染色体有
3
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三条
6
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向细胞一极移动,剩余一条移向细胞另一极,
细胞中其余染色体正常分离。关于三体番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中,移向细胞一极的任意两条
6
号染色体是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B.该三体番茄植株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该三体番茄植株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会出现
49
条染色体D.该三体番茄植株与正常番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三体番茄的概率为
1/2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B.单倍体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
C.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且都可用种子繁殖后代D.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的方法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先天性愚型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
调查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人类遗传病是由基因结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
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
有选错的得
0
分。
雄蜂(n=16)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其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假减
数分裂”,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雄蜂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均等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B.雄蜂的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当于一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有丝分裂
C.雄蜂的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与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D.雄蜂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2020
年全球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其病原体是一种具有包膜、单条正链RNA(+)的冠状病毒,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a~e
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RNA(+)既含有该病毒的基因,也含有多个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B.过程
a、c、d
表示
RNA
的复制过程,图中的
mRNA
与RNA(+)序列相同
过程
b、e
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所需的原料、tRNA
和能量均来自于宿主细胞
与
HIV
比较,两者进入宿主细胞时需分别与相应的膜受体结合后再经膜融合
某真核生物控制酶A
合成的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若酶A
的氨基酸数目不变、活性不变,则碱基替换可能改变酶A
的氨基酸序列
若酶A
的氨基酸数目不变、活性下降,则碱基的替换造成酶A
多个氨基酸替换
若酶A
的氨基酸数目不变、活性增强,则碱基的替换可能改变酶A
的空间结构
若酶A
的氨基酸数目减少、活性丧失,则碱基的替换使得酶A
的翻译提前终止
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甲、乙两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C.Ⅱ3
的基因型为
AAXBY
或
AaXBY
D.Ⅲ9
和Ⅲ10
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
3/4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的血液肿瘤。患者的第
9
号和第
22
号染色体断裂的片段相互移接(交叉易位),交叉易位形成的染色体会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BCR–ABL。BCR–ABL
表达出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能导致造血细胞高度增殖,最终发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的交叉易位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
交叉易位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融合基因BCR–ABL
表达出的蛋白质使造血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利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可用于慢性髓细胞白细胞的诊断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21.(11
分)DNA
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究竟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根据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1944
年,艾弗里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
S
型细菌提取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到含有
R
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条件
第一组未处理
第二组加蛋白酶
第三组加
RNA
酶
第四组加酯酶
第五组加
DNA
酶
培养基中的活菌类型
R
型+S
型
设置第一组实验的目的是
;只有当其余四组培养基中的活菌类型分别表现为
时,才能证明
DNA
是转化因子。从自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该实验利用了
原理。
(2)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的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
(填“大”或“不大”),原因是
。
(3)艾弗里和赫尔希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阐明你的观点
。
22.(11
分)小鼠是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图
1
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仅
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图
2
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
DNA
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
1
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
,该细胞中产生的变异类型为
,
其对应图
2
中的细胞为
。
该动物体内细胞最多含有
个染色体组。图
1
细胞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
子
类
型
有
aY
和
。
图
2
中的
5
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若细胞类型
b
、
d、e
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23.(11
分)将双链
DNA
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两条
DNA
单链分开,叫作
DNA
变性。变性后的
DNA
如果慢慢冷却,又能恢复成为双链
DNA,叫作退火。回答下列问题:
低温条件下
DNA
不会变性,从结构上分析原因有:外侧
,内侧碱基对
遵
循
原
则
。
DNA
变性时脱氧核苷酸分子间的共价键不受影响,而
被打开。如果在细胞内,正常
DNA
复制过程中需要
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
DNA
分子加热解链时,DNA
分子中
G+C
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越高的原因是
。
图
1
是用
DNA
测序仪测出的某生物的一个
DNA
分子片段上被标记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请回答下列问题:
据图
1
推测,此
DNA
片段上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
个。图
1
中的DNA
片段与图
2
中的
DNA
片段中A/G
的比值分别为
、
,由此说明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
24.(11
分)研究发现,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非模板链、RNA—DNA
杂交体共同构成R
环结构,R
环结构会影响
DNA
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等。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酶A
是
,过程②的原料是
。
(2)R
环结构与正常DNA
片段比较,其存在的碱基配对情况不同之处是
。R
环结构会降低DNA
的稳定性,导致R
环形成前后转录出不同的
mRNA,然而却可翻译出相同的肽链,原因是
。
(3)研究发现,原核细胞
DNA
复制速率和转录速率相差很大。当
DNA
复制和基因转录同向而行时,如果转录形成
R
环,则
DNA
复制会被迫停止,这是由于
。
(4)R
环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
等
,
原
因
是
。
25.(11
分)已知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黄身之分,眼形有棒眼和正常眼之分,这两种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种群中一只灰身棒眼雌果蝇与一只灰身正常眼雄果蝇杂交,F1
均为灰身棒眼。假设子代中个体的数量足够多。回答下列问题:
果蝇的眼形中显性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
。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不能判断灰身和黄身的显隐性关系,原因是
。
有人认为,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不能判断控制眼形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
还是X
染色体上。请利用上述亲本及
F1
果蝇,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对基因的位置,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得出相应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