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上海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1 17:59:16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松江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①。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
贵人宝之,飨宾②”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
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辱之,敦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权之足以易是非也。”龙门子④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⑤之于文亦然。”
【注释】①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云与螭(兽名)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②飨宾:宴请宾客。③第:
只是。④龙门子:
作者宋濂。⑤士:
读书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与敦所有者略类(
)
(2)其形酷肖是(
)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大喊铸金工匠模仿得好并也铸了一个鼎。
B
叫了一个名为金工象的匠人铸了一个鼎。
C大喊铸金工匠以大象的样子来铸一个鼎。
D
叫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12.众宾对申屠敦“______________”的行为,反映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从最后一句可知,作者真正想要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5
分)
上海市虹口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曹绍夔①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②,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③,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④,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曹绍夔(kuí):人名。
②罄:一种打击乐器。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锉(cuò):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绍夔与僧善(

(2)然冀其有效(

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和尚因此愁苦地追问曹绍夔。
和尚因此一再地追问曹绍夔。
和尚愁苦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和尚一再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文章标题中的“怪”指的是“________”,“怪”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曹绍夔捉“怪”的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上海市崇明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康熙乙卯,大兵讨吴三桂,涿州有小校从军行。校初入伍,无他技,惟善烹饪,遂留为军士具食。一日,爇饭初熟,贼刦营入,众奔溃。校以饭囊系马後,囊蒸马背,马咆哮,转入贼队,贼将惊惧,因转败为胜,大破贼众。主将嘉之,拔为队长,後累功至护军参领。
【注释】小校,小卒,士兵。爇,烧。刦,同“劫”。後,现简化为“后”。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惟善烹饪(

(2)拔为队长(

1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留下来做一名士兵混口饭吃。
B.就留下了为士兵准备的饭食。
C.就为士兵留下许多饭食。
D.就被留下来给士兵做饭。
12.“囊蒸马背”与前文“
”相呼应,又引发战斗“
”的形势变化,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5分)
上海市静安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
李尚书景让少孤,母夫人性严明。居东都,诸子尚幼,家贫无资,训励诸子,言动以礼。时霖雨久,宅墙夜颓,僮仆修筑,忽见一船槽①,实之以钱。婢仆等来告,夫人谓僮仆曰:“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若天实以先君馀庆②,悯及未亡人,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此未敢取。”乃令闭如故。其子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并有重名,位至方镇”。景让最刚正,奏弹无所避。
[注]①船槽:船形的凹槽。②馀yú庆:指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③方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若天实以先君馀庆(?????)??????(2)并有重名(????????)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士君子应该谨慎对待不是经常得到的东西。
B.士君子应该看重不是经常得到的东西。
C.士君子应该谨慎对待非分之得。
D.士君子应该看重非分之得。
12.(1)景让母亲教子有方,三个儿子皆成大器。面对意外钱财,景让母亲的愿望是“??????????①??????????”;她的做法是????????????②????????????。(3分)
(2)下列不能反映景让母亲特点的一项是(????)。(2分)
A.志行以礼????B.清正高洁????C.教子严格????D.宽宏大量
上海市金山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强干县令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①时,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②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③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日:“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④,后卒为名臣。
(沈括《梦溪笔谈》,有改动)
【注释】①蒋堂:人名。淮南转运使,官职。
②使人:使者。即下文的“皂隶(旧时指衙门中的听差)”。③苏子美,即苏舜钦。④延誉:为他人扩大声望。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

(2)皆投书即还(

11.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正硕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为了他回了一片答书,(使者)才离开。
B.于是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使者)才离开。
C.于是为了要回一书信回答,(使者)就去了。
D.于是就写了一片纸回答他,(使者)就去了。
(1)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行为表现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从上文可知,蒋堂是一位
的人。(3分)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还,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ē):地名,今山东东阿。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追者还(
)(2)熔库兵以作耕器(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这么了解子奇呢?
B.你凭什么知道子奇能治阿?
C.你怎么知道谁能治理阿县?
D.你因为什么了解到这件事?
12.小小的阿县为何能打败魏国的军队?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5分)
内容


(1)
老年人和年轻人各展所长
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康以济贫穷
(2)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
(3)
上海市普陀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杜公待人
宝坻杜文端公①,德器厚重,人不见其喜愠之色。京师有无赖子②,偶与驺卒③哄,乘醉随公舆后辱詈④,公若不闻。无赖子随至邸第,詈不止。久之,公遣问曰:“詈可已乎?”无赖子归。?酒既醒,或告以昨辱宰相,仓皇诣第谢罪。公慰遣之,仍予二金,令改行生理⑤。无赖子感泣而去,岁时必至公门叩拜,卒为善人。
【注释】①杜文端公:杜立德,字纯一,是康熙盛世的名臣良相。
②无赖子:刁顽耍奸、为非作歹之徒。
③驺卒:掌管车马的差役。亦泛指一般仆役。
④詈:lì?骂。
⑤生理:生意;买卖。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詈不止(

(2)仓皇诣第谢罪(

11.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有人因他昨天辱骂宰相而告官
B.
或许因昨天辱骂了宰相被告官
C.
有人将他昨日辱骂宰相一事告诉了他
D.
或许将他昨日辱骂宰相一事告诉了他
文中杜公两次“遣”的用意是:(1)
(2)
。无赖子“卒为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
(3)
(都用现代汉语回答)(4分)
上海市青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①,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②,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
【注】①城堞:城上的矮墙。
②受赇(qiú)鬻漱:受贿枉法。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每伐巨木为栅(

(2)西南夷市马入官(

11.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B.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C.(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D.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12.刘随面对“军无城堞”的困境想到了
的方法(请用6个字概括),体现了他_________、治理有方的特点;刘随面对转运使的“托令”选择“不从”,体现了他_________特点。(5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松江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①。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
贵人宝之,飨宾②”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
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辱之,敦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权之足以易是非也。”龙门子④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⑤之于文亦然。”
【注释】①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云与螭(兽名)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②飨宾:宴请宾客。③第:
只是。④龙门子:
作者宋濂。⑤士:
读书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与敦所有者略类(
)
(2)其形酷肖是(
)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大喊铸金工匠模仿得好并也铸了一个鼎。
B
叫了一个名为金工象的匠人铸了一个鼎。
C大喊铸金工匠以大象的样子来铸一个鼎。
D
叫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12.众宾对申屠敦“______________”的行为,反映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从最后一句可知,作者真正想要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5
分)
【答案】
(2+2分)(1)相似(2分)
(2)形状,样子(2分)
(3分)D
(1+2+2分)“共辱”;迎合权贵、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心理;读书人迎合权贵(读书人也会被权贵左右自己的是非判断)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与申屠敦的汉鼎大致相类似,类:相似。(2)句意:外形同你的鼎极为相似,形:形状,外形。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金工”、“象”,句意为:叫了铸金的工匠模仿它的样子铸造了一个鼎。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根据相关语句来概括。题干中要求找出原文中表示“行为”的内容,因此不要错找为众宾对申屠敦之鼎的评价,因此可以确定为“共辱之”;这一行为的产生正是因为权贵认为申屠敦之鼎是假的而产生的,因此是众宾对权贵的讨好与巴结,可以看出他们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心理;而故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众宾因权贵的话和态度而附和,并且宋濂最后一句话说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因此讽刺抨击的是社会上读书人迎合权贵或读书人也会被权贵左右自己的是非判断。
【参考译文】
平民申屠敦有一个汉朝古鼎,是在长安一条深河中获得的。鼎上云和璃的图形交互错杂,花纹熠熠发光。西邻的鲁生看见铜鼎后很是喜欢,叫了铸金的工匠模仿它的样子铸造了一个鼎。用一种特殊的药液淬火后,埋入地洞中藏了三年。铜鼎受到泥土和药液的腐蚀,表面上开始生锈,与申屠敦的汉鼎大致相类似。
一天早上,鲁生拿着假鼎献给权贵人,贵人竟视为宝物,大宴宾客时拿到席间让大家赏玩。申屠敦碰巧也在座,心中知道是鲁生的假东西,就(对权贵人)说:“我也有一个古鼎,外形同你的鼎极为相似,只是不知道哪座是真的。”权贵人让申屠敦把鼎拿来看看,看了半晌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气愤不过,(与他们)
论理不止。众人群起羞辱他。申屠敦无奈,闭口不再作声。回家后,(他)感慨地说:“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龙门子听了笑着说:“申屠敦怎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啊?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上海市虹口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曹绍夔①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②,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③,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④,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曹绍夔(kuí):人名。
②罄:一种打击乐器。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锉(cuò):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绍夔与僧善(

(2)然冀其有效(

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和尚因此愁苦地追问曹绍夔。
和尚因此一再地追问曹绍夔。
和尚愁苦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和尚一再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文章标题中的“怪”指的是“________”,“怪”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曹绍夔捉“怪”的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答案】
(1)友好,亲善,关系好(只写“好”1分)
;(2)效果(2+2分)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1分);罄与钟的频率相同,高击了罄就会引起钟的共鸣,或“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1分);对生活中的现象不要迷信,要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3分,只答“不要迷信”给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这道考题中重点字词是“苦”“所以”,由已经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苦”这一词所能体现的意思应该是和尚一在追问,而并非愁苦的追问。其次“所以”的意思,在本文中是指事情发展的原因,并非是指曹绍夔。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启示。由文章中可以看出“怪”是指夜晚“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的怪异现象。解释这一现象的是曹绍夔说的“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可以用原文中的话来答题。由曹绍夔的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曹绍夔本人并不相信鬼神之说,可以理解为不迷信;后面通过曹绍夔的做法,可以看出曹绍夔学识丰富,懂得用科学来解释,破解怪异现象。由曹绍夔我们获得的启示便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要迷信,要懂得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
【译文】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找来有法术的人用许多方法禁止它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吃饭,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一再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非常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上海市崇明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康熙乙卯,大兵讨吴三桂,涿州有小校从军行。校初入伍,无他技,惟善烹饪,遂留为军士具食。一日,爇饭初熟,贼刦营入,众奔溃。校以饭囊系马後,囊蒸马背,马咆哮,转入贼队,贼将惊惧,因转败为胜,大破贼众。主将嘉之,拔为队长,後累功至护军参领。
【注释】小校,小卒,士兵。爇,烧。刦,同“劫”。後,现简化为“后”。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惟善烹饪(

(2)拔为队长(

1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留下来做一名士兵混口饭吃。
B.就留下了为士兵准备的饭食。
C.就为士兵留下许多饭食。
D.就被留下来给士兵做饭。
12.“囊蒸马背”与前文“
”相呼应,又引发战斗“
”的形势变化,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5分)
【答案】
10.(4分)(1)善于,擅长
(2)做,担任
11.(3分)D
12.(4分)(爇)饭初熟
转败为胜
善于开动脑筋就有机会扭转局面(做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没有无原因的结果)(偶然的背后有其必然)(事情有时会有一定的偶然性)
【解析】
10.本题要求翻译的都是高频词语,“擅长”和“善于”要注意书写,“为”后队长为职位,翻译为担任。
11.句子翻译时要注意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遂”“为”“具”是重点词汇。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回答,联系上下文可知,他是留下来成为了炊事兵,所以排除ACB选项。按照字字落实原则检查D选项,符合要求,故选D。
12.该题前两个空有引号,要求用原文来回答,最后一空考查的是启示题。第一空要求选取前文呼应的句子,结合“囊蒸马背”一句,饭囊的热气上升到马背上,由此可见,需要找前文跟煮饭有关的句子,便是“(爇)饭初熟”。正是因为这个小卒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所以接下来战争形势有巨大的转变,即“转败为胜”,要选取呈现变化的语句。由此可见,危急时刻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有可能扭转糟糕的局面,转败为胜。如果文章没有明显的议论句,则需要关注事件结局的好坏以及文章转折变化的地方,再去推根本原因,一般都跟人情感或者品质相关。
【译文】
康熙乙卯年,大军讨伐吴三桂,涿州有个小卒跟随军队出征,小卒刚进入军队时,没有其它的技艺,只擅长做饭做菜,于是被留下来为士兵们准备酒食。有一天,饭菜刚烧熟,就有强盗进入军营抢劫,士兵们都奔逃溃退。小卒用盛饭的袋子系在马后,饭囊的热气上升到马背上,马发出吼叫声,转向冲入强盗的队列中,强盗的将领既惊慌又害怕,于是回转了败局取得了胜利,打败了强盗队伍。主将领嘉奖了他,提拔他担任队列头领,后来积累功勋升到护军参领。
上海市静安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
李尚书景让少孤,母夫人性严明。居东都,诸子尚幼,家贫无资,训励诸子,言动以礼。时霖雨久,宅墙夜颓,僮仆修筑,忽见一船槽①,实之以钱。婢仆等来告,夫人谓僮仆曰:“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若天实以先君馀庆②,悯及未亡人,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此未敢取。”乃令闭如故。其子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并有重名,位至方镇”。景让最刚正,奏弹无所避。
[注]①船槽:船形的凹槽。②馀yú庆:指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③方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若天实以先君馀庆(?????)??????(2)并有重名(????????)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士君子应该谨慎对待不是经常得到的东西。
B.士君子应该看重不是经常得到的东西。
C.士君子应该谨慎对待非分之得。
D.士君子应该看重非分之得。
12.(1)景让母亲教子有方,三个儿子皆成大器。面对意外钱财,景让母亲的愿望是“??????????①??????????”;她的做法是????????????②????????????。(3分)
(2)下列不能反映景让母亲特点的一项是(????)。(2分)
A.志行以礼????B.清正高洁????C.教子严格????D.宽宏大量
【答案】
10.实:实在,确实,的确;
名:名声,名气,名望
11.C
12.

①当令诸孤学问成立,他日为俸钱入吾门(2分);
②“乃令闭如故”/恢复原样封闭(1分)

D
【解析】
10.本题考查实词解释。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今年考纲中涉及的145个实词的含义。实:①果实,种子②实际,事实(实在)③诚实,真实。在本文中“实”的含义是“实在,确实,的确”;
名:①名字,名称②命名,给……取名③名声,名望④有名,出名⑤说出,指出。在本文中“名”的含义是“名声,名气,名望”。
11.考查能选择正确的现代汉语翻译的文言句子。需要注意实词“慎”和“非常”以及句末语气词“也”的意思。
12.
⑴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景让母亲的愿望”可以直接从文中她说的话中得知,“她的做法”
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直接得到答案,因为本题横线上用了双引号,所以可知写答案时需要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景让母亲说的话和做的事来分析该人物形象。注意文中没有提及的人物特点不可以随意拓展,本题中没有例举可以体现景让母亲“宽宏大量”的事例。
译文:
当初,景让的母亲郑氏,为人性格严厉公正,早年守寡,家里很贫穷,居住在东都。家中孩子都还年幼,郑氏就亲自教他们。她家的宅子后面有段古墙因雨水冲刷而塌陷,从古墙下面找到了许多钱,足可装满一船,家中的奴仆非常高兴,跑着报告郑氏;郑氏前往找到钱的地方,设案焚香祷告说:“我听说如果不劳而获,这是自身的灾难。上天必然是因为我死去的丈夫积留的恩德,上天怜惜他家里贫穷而赐给我们的,希望这些钱能帮助他所有的孩子今后能学有所成,这是他的愿望。但这些钱我不能拿!”于是就命家人将钱掩埋并在上面重新筑墙。她的两个儿子景温、景庄都是进士及第,而且名声很大,最高做到方镇的官位。尤其以景让最为刚正,奏章进言无所避讳。
上海市金山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强干县令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①时,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②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③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日:“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④,后卒为名臣。
(沈括《梦溪笔谈》,有改动)
【注释】①蒋堂:人名。淮南转运使,官职。
②使人:使者。即下文的“皂隶(旧时指衙门中的听差)”。③苏子美,即苏舜钦。④延誉:为他人扩大声望。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

(2)皆投书即还(

11.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正硕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为了他回了一片答书,(使者)才离开。
B.于是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使者)才离开。
C.于是为了要回一书信回答,(使者)就去了。
D.于是就写了一片纸回答他,(使者)就去了。
(1)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行为表现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从上文可知,蒋堂是一位
的人。(3分)
【答案】
10.(1)担任(2分)
(2)返回(2分)
11.B(3分)
12.(1)(独不肯去)须索回书;(1分)
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1分)
(2)判断力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有识人之明(善于识人)
(3分,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10.考察学生对150个文言实词的掌握。(1)“为”有“做”、“作为”、“在”“担任”等义。下文中“淮南转运使”为官职之意,此处应为“担任”。(2)此处需注意联系文章意思,切勿看到“书”就想到了“还书”。“
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意为“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此处为“返还”之意。
11.本题考察学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句子中“为”、“之”“方”的意思。注意联系句子的语境义,此句意为“于是就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那吏人才离去”。
12.本题考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1)需理解“如此野狠”的含义,此处说仆从如此蛮横无理,联系前文找到描写仆从行为的有关句子。即“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可知具体行为表现为“须索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2)审题,题目中问道蒋堂的人物形象,则可根据文章主要事件,并找出对蒋堂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有关的句子。从蒋堂通过仆从的性格特点就能准确判断县令特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判断力强或善于思考的人,从他写信告诉苏子美县令的为人可知他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人。
【译文】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不肯随即离去,要求必须有转运使的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劝他走,他都不听,以致呵斥驱逐也不走,还说:“宁可得罪,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里去。”当时苏子美在座,甚为吃惊,觉得奇怪,就说:“这做仆从的都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恐怕不是这样。这县令一定是一位强干的人,能如此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于是就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那吏人才离去。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收到蒋堂的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强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播名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还,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ē):地名,今山东东阿。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追者还(
)(2)熔库兵以作耕器(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这么了解子奇呢?
B.你凭什么知道子奇能治阿?
C.你怎么知道谁能治理阿县?
D.你因为什么了解到这件事?
12.小小的阿县为何能打败魏国的军队?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5分)
内容


(1)
老年人和年轻人各展所长
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康以济贫穷
(2)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
(3)
【答案】
10.(4分,各2分)(1)返回
(2)兵器,武器
11.B(3分)
12(5分)(1)以老之智,以少者决之(1分)
(2)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赢得人心(2分)
(3)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保卫家园(2分)
【解析】
课外文言文考查,第10题考查文言实词,“还”和“兵”都是比较常考的文言实词,“还”作为动词,译为返回;“兵”作为名词,译为兵器,武器。第11题考查句子翻译,“何以知之”为倒装固定句式,何以解释为凭什么,知是知道,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子奇能治阿,因此选B。12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和表格进行填空,从“老年人和年轻人各展所长”可以推断是“以老之智,以少者决之”;由“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康以济贫穷”可以推断为“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赢得人心”;由“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可以推断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保卫家园”。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他。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君说:“你凭什么知道子奇能治阿?”使者说:“和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打败了魏国军队。
上海市普陀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杜公待人
宝坻杜文端公①,德器厚重,人不见其喜愠之色。京师有无赖子②,偶与驺卒③哄,乘醉随公舆后辱詈④,公若不闻。无赖子随至邸第,詈不止。久之,公遣问曰:“詈可已乎?”无赖子归。?酒既醒,或告以昨辱宰相,仓皇诣第谢罪。公慰遣之,仍予二金,令改行生理⑤。无赖子感泣而去,岁时必至公门叩拜,卒为善人。
【注释】①杜文端公:杜立德,字纯一,是康熙盛世的名臣良相。
②无赖子:刁顽耍奸、为非作歹之徒。
③驺卒:掌管车马的差役。亦泛指一般仆役。
④詈:lì?骂。
⑤生理:生意;买卖。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詈不止(

(2)仓皇诣第谢罪(

11.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有人因他昨天辱骂宰相而告官
B.
或许因昨天辱骂了宰相被告官
C.
有人将他昨日辱骂宰相一事告诉了他
D.
或许将他昨日辱骂宰相一事告诉了他
文中杜公两次“遣”的用意是:(1)
(2)
。无赖子“卒为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
(3)
(都用现代汉语回答)(4分)
【答案】
10.
停止
(2分)
到……去(2分)
11.
C(4分)
12.让无赖子停止醉酒闹事(不予计较)(1分)
赠金让无赖子做生意改邪归正
(1分)
因杜公德行宽厚而深受感动(2分)
【解析】
(1)“止”这里指停止,这句话翻译为“这个无赖一直尾随着跟到他的家里,嘴里不停止辱骂。”(2)“诣”这里指到……去,这句话翻译为“于是他慌慌忙忙地到文端公府上去谢罪”。
“或告以昨辱宰相”这句话中需要注意的字眼有“或”和“告”这两个字,在这里“或”翻译为“有的人,有人”,“告”即“告诉”,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人将他昨日辱骂宰相一事告诉了他”。
文中杜公两次“遣”无赖子,第一次是无赖子一直跟着他们辱骂,杜公想要让无赖子停止醉酒闹事;第二次是是无赖子去公府上谢罪,无赖子赠金让无赖子去做生意,想要让他改邪归正;无赖子最终成为一个好人的原因是杜公对他的宽容以及帮助让他感动。
【译文】
宝坻的杜文端公杜立德,品德高尚,涵养深厚,大家从来没有看见他得意忘形或者生气的样子。京师有一个无赖,有次和掌管车马的差役吵闹,乘着酒劲跟在文端公的马车后面攻击辱骂,文端公置若罔闻。这个无赖一直尾随着跟到他的家里,嘴里一直不停地骂骂咧咧。等他骂了很长一段时间,文端公派人问他:“你骂完了吗?”无赖回家去,酒醒了之后,有人告诉他你昨天辱骂宰相了,于是他慌慌忙忙地到文端公府上去谢罪,文端公派人宽慰他,还给了他二两黄金,让他重新找个正当的职业做做,好好过日子,这个无赖都感动得哭了,千恩万谢地回去了,之后每年过年他都一定会到文端公家里去叩拜,后来成为了一个好人。
上海市青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①,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②,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
【注】①城堞:城上的矮墙。
②受赇(qiú)鬻漱:受贿枉法。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每伐巨木为栅(

(2)西南夷市马入官(

11.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B.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C.(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D.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12.刘随面对“军无城堞”的困境想到了
的方法(请用6个字概括),体现了他_________、治理有方的特点;刘随面对转运使的“托令”选择“不从”,体现了他_________特点。(5分)
【答案】
10.(1)砍伐
(2)卖(共4分)
11.C(2分)
12.植杨柳做限界/矮墙(2分)
体恤百姓(1分)
刚正不阿/正直/不畏权贵(2分)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每伐巨木为栅”中的“伐”联系上下文语境应翻译为“砍伐”,“西南夷市马入官”中的“市”应翻译为“卖”。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句中要注意主语的判断,此处应为“西南夷人”为主语,要注意省略句的补充,“绳”在此处意为“法规”,所以应选C。
1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考查,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细节分析。本文先写了刘随用种植杨柳做限界减少民力的耗费。这里要注意字数的控制。从而得出他体恤百姓、治理有方的特点。后写了他处理了县令受贿枉法的事,没有接受贿赂,体现了他刚正不阿/正直/不畏权贵的特点。
【翻译】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因为考中进士,做了永康军判官。永康军原来没有城墙,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非常耗费民力。刘随于是下令在周围种植杨柳几十万株,使它们相连接,当作限界,百姓于是能不再受打扰。所属县令受贿枉法,转运使李士衡向刘随求情,刘随没有答应。李士衡十分恼怒,就上奏说刘随做官苛刻,不能从政做官,刘随被免职还乡,不能调任。当初,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被差役勒索折磨,刘随依法查办。离职后,几百个夷人特此前来询问转运使说:“我们的刘大人到哪里去了?”朝廷得知此事,刘随才得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