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鉴赏本文运用详略得当、个性化的语言、对照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3.品味课文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一名学生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教师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校准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厩(jiù)监数(shuò)次窥(kuī)观丈人行(háng)遗(wèi)单(chán)于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煴(yūn)火重(zhòng)负国收系(xì)旃(zhān)毛阏氏(yānzhī)马畜(chù)牧羝(dī)安所见(xiàn)劾(hé)大不敬汤镬(huò)旄(máo)节左依秩訾(zǐ)雨(yù)雪自分(fèn)已死霑(zhān)衿檠(qíng)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
3.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提问,其他学生回答,大家都不会的,教师点拨。
3.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明确:小标题:
①初使匈奴,单于受礼。②缑王谋反,祸及汉使。③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④卫律劝降,威武不屈。⑤饮雪吞毡,此志不渝。⑥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⑦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⑧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堂小结
《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常常“史汉”相提。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相关句式,才能为下一步赏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苏武形象作准备。
五、课下作业
以共同体的形式做知识卡片,分门别类的整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武牧羊”的故事千古传唱,他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二、学习目标(ppt展示,生齐读)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学习人物传记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分析主人公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梳理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找学生起来回答,不对处其他学生纠正。
四、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共同体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解决了基本的文字障碍,我们来具体地分析文本内容。
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这部分主要是____描写。找出这些语句,读一读,看看他们是怎样来劝降苏武的?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概括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过程。
知识自助餐:学生任选其中一个对话片段,在共同体内分角色朗读,后讨论。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卫律劝降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李陵劝降: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表现出苏武怎样的品格?(生自读,找出苏武的态度)
卫律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心甘情愿为国献身,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坚韧不拔的品格。
教师总结: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学生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你能总结出传记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拓展迁移
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感动中国人物里坚守的伟大。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给苏武写一份100字左右颁奖词。(学生现场写作,后学生起来念)
四、本课小结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今天的我们,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气节”的名句,整理在积累本上。
2.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卫律威逼不动忠君爱国
两次劝降利诱不应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
李陵家甘愿献身坚韧不拔
国划清界限
《苏武传》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苏武传》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本节课首先回顾上节知识,以挑战赛的形式对上节重要知识点进行检测,通过这一形式检测,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析卫律、李陵、苏武的人物形象,在对比、衬托中引导学生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同时充分把握教材在德育上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结束这节课。
此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讨论法、归纳法、讲解法、挑战赛等教学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板块知识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设置多个问题,学生自选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共同协作,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模式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重点知识点采用课件提问,同学间挑战的形式,是一种创新,是对以往文言文教学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的大胆挑战,也是对陈旧模式的否定,课堂效果很好。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线程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线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学,变愿学为乐学。
3、课堂上引发讨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了充分展现了学生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了迁延性阅读,并且在品读的基础上实现了悟读,提升了教学层次。
当然,本课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比较阅读只能停留在较浅层次,不能更为深入细致。其次,就是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欠缺。最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同学没有能够发言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紧紧围绕“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这个中心,探索个性阅读、个性写作、个性读写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自身在读写方面积极主动的发展。
《苏武传》课标分析
一、贯彻课标,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鉴赏本文运用详略得当、个性化的语言、对照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按照课标所述: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制作重要文言知识卡片这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我对文言常识作必要的讲解,“少而精”,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三、贯彻课标,转变文言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整体认知,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探究评价,让学生看到文言文自身特有的魅力,从而准确理解文言文。我在第一课时的最后设计了整体感知,为课文添加小标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每段的大致内容。
四、贯彻课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我让学生分析卫律、李陵和苏武的对话描写,归纳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五、贯彻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为此我设计了两道合作探究题目,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六、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劝降部分,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我根据苏武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苏武传》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属于自读文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建构精神家园”。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人物传记。
《苏武传》是班固最能显示他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班固为了突出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事件的详略上精心处理、精心剪裁,如苏武被拘匈奴十九年,作者并没有对这十九年的生活采取编年记的方式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逼降和苏武拒降的场面,有力刻画了苏武的坚贞不屈。此外,对比和衬托方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些也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手法。作者对于卫、李两人,结合其处境、地位和思想感情写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前者死心塌地投敌,不惜对苏武软硬兼施,满足于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副叛臣嘴脸,面目可憎;后者则计较个人恩怨,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劝说无效时,对比苏武的民族正气,他内心有愧,痛苦而泣。卫律和李陵这两位降将对苏武来说,起了陪衬的作用,更显其坚贞不屈。
这篇传记,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出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形象。紧紧围绕苏武坚守志节这一中心,作者选取卫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典型事件,在事件中表现人物的操守。比如在举剑欲刺苏武,“武不动”,以言辞逼降,“武不应”;而在北海极为艰难的处境下,苏武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并且面对卫律的逼降,苏武痛骂其背叛行为,而和李陵的对话又能义正词严地击中对方的要害,人物的语言颇为有力,凛然不可侵犯。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苏武的形象特征:坚贞勇敢、宁死不屈,对祖国深挚的眷恋和忠诚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作为文言文,首先要注意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这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标极力强调必须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熏陶和感染,“语文课程必须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苏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震憾力量。
《苏武传》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篇幅较长,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赤壁之战》《鸿门宴》《报任安书》等,对《苏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困难:
1.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2.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3.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而且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存在隔膜。因而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而且,多数学生认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所以,在教法上,我的构想是利用板块式教学,突出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并对学生进行情感德育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这篇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苏武传》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zhòng)负国 扶辇(niǎn) 临(lìn)数月阏氏(yānzhī)
B.弋(yì)射 纺缴(zhuó) 驽(nú)怯昆邪(húnyé)王
C.啮(niè)雪 牧羝(dī) 廪(lǐn)食且鞮(jūdī)侯
D.熅(yūn)火 自分(fēn) 马畜(xù)丈人行(xíng)
2.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后十余辈(批)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C.因厚赂单于(贿赂)D.召苏武受辞(供词)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法令亡常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单于召会武官属D.信义安所见乎E.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F.与旃毛并咽之G.空自苦亡人之地H.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C.武等实在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皆为陛下所成就B.且陛下春秋高C.我丈人行也D.何面目以归汉
6.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A.惠等哭,舆归营。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7.下列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
A.以状语武B.得夜见汉使C.天雨雪,武卧啮雪D.杖汉节牧羊
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通使相窥观②朝服衣冠,窥镜B.①置币遗单于②小学而大遗
C.①凡随武还者九人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年D.①恐汉袭之,乃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10.下列句子,属于使动句的是:()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C.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D.收族陵家,为世大戮E.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1.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12.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相同的一组:()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⑤士亦以此不附焉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
13.下列句中的“于”字已按其作用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氏求救于齐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望长安于日下⑤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⑥而耻学于师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14.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不再有什么云了。)
1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答:
②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答:
③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答:
④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答:
三、课外阅读:
赵广汉字子都。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①。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②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尤善为钩距③,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中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预为调棺,给殓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湖都亭长西至界上,界上亭长戏曰:“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亭长既至,广汉与语,问事毕,谓曰:“界上亭长寄声问我,何以不为致问?”亭长叩头,服实有之。广汉因曰还为吾谢界上亭长勉思职事有以自效京兆不忘卿厚意其发奸擿伏如神皆此类也。(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护作:协助监管;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墓穴,陵墓的方顶。②中贵人:朝中显贵。③钩距:指反复调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守:代理B.广汉闻之,先风告风:讽刺
C.京兆尹赵君谢两卿谢:告诉D.死无所恨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①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C.①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亭长既至,广汉与语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昭帝去世,京兆掾杜建监造昭帝陵墓平陵,他的宾客乘机非法牟利,赵广汉当即将杜建依法逮捕,并将其处死。
B.赵广汉擅长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如要了解马的价钱,却先问狗、羊、牛的价钱,然后再问马价,这样互相比较,就不会有差错。
C.有两人劫持郎官苏回,赵广汉亲自带人来救助,对两人进行说服,晓以利害,两人慑于赵的威名,终于开门出来,叩头谢罪。
D.界上亭长托湖都亭长转达对赵广汉的问候,赵广汉也让湖都亭长表示对界上亭长的谢意,并对他作了一番勉励。
4.翻译:
(1)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答:
(2)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煴(课文yún音错误)、分chù、行háng
2.C:赂(赠送礼物)
3.C
4.D: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5.D:面目(脸面)
6.A:舆(抬)
7.B:夜(在夜里)
8.C:凡(总共、一共)
9.C
10.D
11.C
12.C
13.D
14.D
15.D(①句的“会”,适逢,恰巧,副词②句的“会”,会合,聚会,动词,引申为共同,一同③句的“生”,活活地,副词④句的“生”,活着,动词)
三、课外阅读
1.B(风:劝告,通“讽”)
2.C(则:就/却A以:因为B为:替D与:跟)
3.A(并没有立即逮捕杜建)
4.(1)你们谋划这样做,将会让全家灭亡。(关键词“若”“且”“并”)
(2)只有赵广汉最精明,能运用这种方法,别人仿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至”“效”“及”)
参考译文:
赵广汉字子都。任阳翟县令,因为政绩突出,调任京辅都尉,代理京兆尹。当时正逢昭帝去世,新丰人杜建担任京兆掾,监造昭帝的陵墓平陵。杜建一向意气用事,行为放纵,他的宾客利用修墓非法牟利。赵广汉听说这件事,先进行劝告。杜建不改,于是赵广汉把他逮捕,准备依法惩处。宫中的宦官和有权势的人纷纷前来替杜建请求宽免,赵广汉始终没有听从。杜建的族人和宾客谋划劫取杜建,赵广汉全部了解他们中间主谋者的名字及生活情况,于是派手下警告他们:“你们谋划这样做,将会让全家灭亡。”赵广汉命几个差吏将杜建押解到闹市执行死刑,杜建的族人宾客没有一个敢近前的。京师的人都称赞赵广汉。
赵广汉为人勤奋能干,生性擅长官家事务。尤其善于钩距,用这种方法弄清事实。所谓钩距,譬如想要知道马的价钱,就先问狗的价钱,接着问羊价,又问牛价,然后才问到马的价钱,互相比较它们的价钱,进行类比权衡,就知道马的价钱,不会有差错了。只有赵广汉最精明,能运用这种方法,别人仿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郡中的盗贼,乡里行为不轨的人,他们的根子和巢穴在什么地方,以及差吏接受的即使是数目极少的贿赂,赵广汉都知道。长安城里几个年轻人聚集在偏僻里巷谋划一起绑架人,坐在那里话还没说完,赵广汉就派差吏将他们逮捕审讯,几个人全都认罪。郡中富人苏回任郎官,有两个人劫持了他。不一会儿,赵广汉带领差吏来到劫持者家里,站在院子里,让长安县丞龚奢敲着堂屋的门告知罪犯说:“京兆尹赵君告诉二位,不得杀害人质,这个人是朝廷的侍卫官。你们释放人质,束手就擒,会得到优待,有幸遇到皇上的赦免令,或许到时能得到解救。”那两个人很惊慌,又一向听说赵广汉的威名,当即开门出来,到屋前阶下叩头请罪。赵广汉也下跪感谢他们说:“幸亏你们保全了郎官的生命,非常感谢厚意!”把他们押送到狱中,赵广汉嘱咐差吏好好对待,供给酒肉。到了冬天这两个罪犯将被处死,赵广汉事先为他们调来棺材,供给殓葬的用物,告诉这两人,他们都说:“我们死了没有遗憾!”
赵广汉曾经发文书召见湖都亭长,湖都亭长西行到界上,界上亭长开玩笑说:“到了郡府,替我多多问候赵君。”湖都亭长到了郡府,赵广汉跟他谈话,询问一些事情完毕,赵广汉对湖都亭长说:“界上亭长托你传口信问候我,你为什么不替他转达问候?”湖都亭长连忙叩头,承认确实有这回事。赵广汉于是说:“回去替我告诉界上亭长,努力考虑本职的事务,做出实绩,我不会忘记他的厚意。”赵广汉揭发奸恶,揭示隐秘,都像这样。
《苏武传》效果分析
《苏武传》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在讲课之前,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资料自行地整理在作业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所以在上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比较熟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但是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差别很大,有些学生朗读得情感还不到位,过于平淡,今后还应加强朗读,使之理解课文更深刻。
人物对比也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先朗读描写李陵、卫律和苏武的语段,卫律的傲慢自大、阴险狡诈,的小人嘴脸、李陵的愧疚和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通过朗读展示了出来。学生对此环节很感兴趣。
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评价苏武,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对“民族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觉得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内驱力。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更有其现实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学生开始时争论激烈,后来基本上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