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古诗文阅读专题(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上海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古诗文阅读专题(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1 18:00:27

文档简介

课内古诗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松江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__________》(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2
分)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9.
甲诗中的“_________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答案】
(2分)杜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其一即可)
(3分)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川河流的险要。重点字“固”、“以”翻译各1分,状语后置及句意通顺1分。
(2分)B
(1+2+2分)东风;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
【解析】
6.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属于基础题,平时考生要注意对作者及相关作品的积累,此外注意本文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篇目不能填写这一篇。
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翻译、转换,有些重点词语,注意积累与背诵。例如“以”解释为“凭借,靠”。
8.本题考查对诗和文章的理解。并且注意题干中“有误”的一项,注意审题;B选项中乙文第③段紧扣“人和”而不是“地利进行阐述”。
9.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理解和诗人所要表达的哲理及主旨的把握。
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乙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有其积极意义。
上海市虹口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6-9题(12分)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节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
(朝代)
(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8.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
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
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
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
9.【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
这一共同的人生态度,但【甲】诗作者对
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4分)
【答案】
6.东晋;陶渊明(1+1分)
7.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3分)
8.A(3分)
9.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田园生活/归隐生活(2+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难度较低。但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避免粗心造成失分。
7.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难度较低。翻译时注意“予”、“谓”、“隐逸者”这三个重点实词和判断句句式的翻译。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选项A考查诗句的含义,应该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故选A;选项B考查题目的含义;选项C和选项D考查句子的深层内涵。
9.该题考查古诗文的主旨。难度较低。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尽量用书中的文字。
上海市崇明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甲诗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
8.甲诗中作者的“□□”,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4分)
9.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答案】
6.(2分)文天祥
孟子
7.(3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8.(4分)丹心
本心
9.(4分)D
【解析】
文常的填写。第一空要求答甲诗的作者,而乙文则是文章出处,并且涉及到必背文常“四书”。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本题为问句,需要将问句及语气翻译出来,关注重点字词“是”“已”等。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并且熟记甲诗和乙文的主旨,同时关注题干要求,分别填两个字,引号要求从文章中直接引用。甲诗乙文是今年很高频的课内对比阅读,其中中心主旨都是“舍生取义”,而此处要求填两个字,那么就从甲诗主旨句找,为“丹心”,从乙文找则是舍生取义的“本心”。
9.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和文章的内容深入分析理解,选择题定要细心审题并且细读所有选项。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AB两个选项针对甲诗乙文进行分别理解,CD则将甲诗乙文放到一起做对比阅读。A选项的“风飘絮”,凄凉的任风吹拂、飘荡不定柳絮象征国势衰微,“雨打萍”,饱受“雨打”的无根的浮萍喻指亡国孤臣,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并非指作者行踪飘忽不定。B选项的“呼尔而与”“蹴尔而与”恰恰表示施与者不讲礼仪,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C选项中,甲诗确实有写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乙文并未提到。
上海市静安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以下古诗词,完成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甲词题目中“壮词”的意思是??????????;乙诗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分)
7.甲词中“天下事”指??????????;乙诗中“干戈”指??????????。(2分)
8.下列对诗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甲词从报国无门、借酒浇愁落笔;乙诗从回顾平生、追忆战斗生涯写起。
B.甲词中“八百里”指军营辽阔;乙诗中“风飘絮”形容大宋即将覆灭。
C.甲词上阙主要写将士驰骋杀敌;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
D.甲词乙诗都抒发了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9.甲词最末一句抒发作者??????????的悲愤;乙诗尾联抒发作者??????????的气节。(4分)
【答案】
6.雄壮的词;南宋/宋朝(2分)
7.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战争。(2分)
8.A
9.壮志难酬;视死如归、舍生取义。(4分)
【解析】
6.本题考察文学常识,本题中“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基调雄壮高昂的词,且一些常见诗人的朝代、字、号等要掌握。
7.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含义的理解。在古诗积累中要求能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还要注意古诗中重点词语的积累与背诵。
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并且注意题干中“正确”的一项,注意审题。B错在“八百里”不是指军营辽阔,而是指“牛”,这里泛指“酒食”;C选项“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这句话是错误的,中间两句作者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
D中“作者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这作者句话说法是错误的,乙诗中作者的情绪是由“低沉压抑”转向“慷慨激昂”。
9.本题考查对古诗中作者情感的分析,需要注意是两位作者情绪的不同变化。比较阅读可以区别一下异同点。
上海市金山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砥,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2分)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甲文主要写
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
。(4分)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
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答案】6.(1)柳宗元(1分)(2)饮酒(其五)(1分)
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3分)
8.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2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2分)
9.C(3分)
【解析】6.考察学生对基本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掌握。注意审题,问的是甲文的作者。甲文中为《小石潭记》是唐代柳宗元所作。另外一个问到的是初中阶段所学到的乙文作者写的“诗歌”,注意不要写成文章的名字。首先从乙文内容来看,为唐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学过陶渊明的诗歌有《饮酒》、《归园田居》。
7.考察学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一定要注意句子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阡陌交通”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8.考察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掌握的能力。甲文中第②段是在写潭中游鱼,也就是第①段需要进行内容概括。第①段由小丘到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乙文中题目给到的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可知为第①段的内容,而第②段由“土地”、“阡陌”、“鸡犬”、“男女衣着”等词汇可知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这是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
9.考察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中心主旨的把握。C选项中都是借“现实生活”与原文不符。乙文《桃花源记》中是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不是借现实生活景物。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8.下列对[甲]
[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9.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简述理由。(4分)
【答案】
6.(2分,各1分)辛弃疾
诸葛亮
7.(3分)我本来是平民(1分),在南阳(1分)自己耕田(1分)
8.(3分)C
9.(4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因为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时候,可效仿诸葛亮:归隐田园,潇洒豁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理解能力。第6题是最基础的常识题,学生应对古诗文的作者熟记于心;第7题考查翻译,采分点:“布衣”、“平民”。第8题A选项中,“醉”无法塑造失意者的形象,而是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整体来表现的;B选项追述托付之事是为了表明作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C选项正确,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处处为后主着想,希望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是为“了却君王天下事”。
D选项《出师表》并不是在梦境中展现思想,因此不正确。第9题考查内容运用,宽慰“可怜白发生”,可怜白发生体现的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加以安慰,因此可选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
上海市普陀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甲】诗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作者是东晋诗人
。(2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甲】诗以
为叙事线索,【乙】文以
为叙事线索。(4分)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
B.【乙】文描绘桃花源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C.
两文开篇首句都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D.
两文都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
【答案】
6.白居易(1分)
陶渊明(1分)
7.这个人将他听说的一一向桃花源人详细地说出,桃花源人都感叹惋惜(3分)
8.卖炭翁卖炭经过
(2分)
渔人的行踪(2分)
9.
B(3分)
【解析】
6.本题考查作品名及其文学常识。甲诗《卖炭翁》是唐代的白居易,作者是;乙文《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要词语有:为,向。具,详细。句意: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8.本题考查文章的行文线索。甲文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底层劳动者形象。是以卖炭翁的遭遇为行文线索;乙文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情形,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行文以渔人的行踪和见闻为线索。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不是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
B.正确。
C.有误,甲文开篇首句交代了人物、职业、地点;乙文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
D.有误,甲文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乙文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故选:B。
上海市青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6—9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乙文选自儒家经典《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9.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
的关系,论述了“
”的观点。(4分)
【答案】
6.刘禹锡
礼记(2分)
7.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惟”、“馨”)(3分)
8.D(3分)
9.
安贫乐道、洁身自好(1分)
教与学(2分)
教学相长(1分)
【解析】
6.考察文学常识,一些常见诗人的朝代,字,号等都要求牢记掌握。比如陆游、范仲淹、李白、杜甫、柳宗元、刘禹锡等诗人。还有文章的出处也要熟记,结合课内知识可知本文选自《礼记》。
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句翻译要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充,注意加括号。
句意为: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D《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
9.本题是对文章中心的考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甲】文中的思想感情是“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乙】文围绕“教与学”的关系展开论述,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课内古诗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松江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__________》(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2
分)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9.
甲诗中的“__________”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上海市虹口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6-9题(12分)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节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
(朝代)
(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8.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
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
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
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
9.【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
这一共同的人生态度,但【甲】诗作者对
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4分)
上海市崇明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甲诗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
8.甲诗中作者的“□□”,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4分)
9.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上海市静安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以下古诗词,完成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甲词题目中“壮词”的意思是??????????;乙诗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分)
7.甲词中“天下事”指??????????;乙诗中“干戈”指??????????。(2分)
8.下列对诗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甲词从报国无门、借酒浇愁落笔;乙诗从回顾平生、追忆战斗生涯写起。
B.甲词中“八百里”指军营辽阔;乙诗中“风飘絮”形容大宋即将覆灭。
C.甲词上阙主要写将士驰骋杀敌;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
D.甲词乙诗都抒发了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9.甲词最末一句抒发作者??????????的悲愤;乙诗尾联抒发作者??????????的气节。(4分)
上海市金山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砥,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2分)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甲文主要写
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
。(4分)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
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上海市黄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8.下列对[甲]
[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9.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简述理由。(4分)
上海市普陀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甲】诗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作者是东晋诗人
。(2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甲】诗以
为叙事线索,【乙】文以
为叙事线索。(4分)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
B.【乙】文描绘桃花源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C.
两文开篇首句都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D.
两文都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
上海市青浦区202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6—9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乙文选自儒家经典《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9.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
的关系,论述了“
”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