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1 21: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武传》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掌握重点实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3、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实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课时】
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等待》,欣赏是注意看歌词
(我为什么还在等待,我不知道为何仍这样痴情,明知辉煌过后是黯淡,仍期待着把一切从头来过。我们既然曾经拥有,我的爱就不想停顿,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春天)
这首歌的歌词可以看作是苏武留匈奴19年,常常吟诵个大汉王朝的一段心灵独白。苏武在匈奴守候了19年,痴情等待了19年,靠的就是那无法停顿的爱,对大汉王朝的忠贞与热爱。他的等待没有白等,他的痴情没有白付,他终于等来了生命的春天,等到了回大汉王朝的那一天,也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位历史英雄。
二、回顾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凭借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回去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凭借……身份
4、因厚赂单于趁机
5、单于益骄,非汉所望更加
6、见犯乃死表被动;才
7、单于壮其节以……为壮美
8、若知我不降明你
(二)翻译句子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汉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常惠等人哭泣,用车子拉着苏武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节操壮烈,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
二、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1)单于愈益欲降之更加;更加;使……投降
(2)天雨雪名词作动词,落下
(3)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育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
(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
2、(1)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趁机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平素,向来
(3)空自苦亡人之地,通“无”
(4)信义安所见乎怎么
(5)闻已更嫁矣改变
3、(1)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超过
(2)诚甘乐之确实
(3)如惠语以让单于按照;责备
(4)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道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总共
探究(二)特殊句式
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
2、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被动句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
探究(三)读5-8段,更加充分的认识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1、读第5段,苏武不降,匈奴是如何对待苏武的?苏武是如何做的?展现了苏武怎样的精神?
答:匈奴对苏武: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廪食不至
精神折磨:徙北海无人处,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
苏武应对: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
苏武精神:坚韧不拔忠贞爱国
2、读第6段,李陵是从哪些方面来劝说苏武投降的?苏武是如何回绝李陵的劝降的?展现了苏武怎样的精神?
答:李陵劝说苏武(1)信义无所见
(2)亲人皆离散
(3)君臣之离间
(4)自己的体验
苏武回绝:承蒙君恩,知恩图报
君臣关系,理故宜然
苏武精神:忠君爱国
坚贞不移
3、综观全文,分析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张胜、卫律、李陵对塑造苏武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苏武自杀时,卫律、单于各有什么反应?李陵劝降,最终李陵是何反应?这些细节又对塑造苏武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忠君爱国,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苏武自杀,卫律惊,单于壮其节;苏武誓死不降,李陵赞其义士,叹己罪通天,泣下沾襟。他们作为敌对方都佩服苏武,衬托出苏武的高尚人格。
三、当堂达标
翻译句子
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于是把苏武迁移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育了他才能回去。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臣子侍奉君王,就好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死没有什么遗憾的。
四、总结提升
苏武人物形象:苏武是汉武帝时派往匈奴的一位不辱使命的使节。
作者通过出使、被拘、劝降和归汉等情节
凸现了一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忠贞爱国的真君子形象!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五、拓展延伸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初为西汉将领,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
六、板书设计
苏武传
张胜
对比?衬托
卫律对比衬托←苏武→对比衬托李陵
?衬托
单于
苏武传第二课时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的基础仍是很薄弱。因此要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得困难。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苏武传第二课时效果分析
练习涵盖了课文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及探究点评的情况看,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文言知识点不少,而且学生分析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例如学生能从练习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中找到共同点来进行归纳,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看,学生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从课后的巩固练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只有极个别语文基础稍弱的同学对知识点的识记出现差错,这需要今后多反复,常回顾。
总体来看本节课学习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人民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文本,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重点分析传主苏武,把握住故事的情节来展现苏武的崇高气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带动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品味文本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
苏武传第二课时评测练习
三、回顾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4、因厚赂单于
5、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6、见犯乃死
7、单于壮其节
8、若知我不降明
(二)翻译句子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二、探究(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1)单于愈益欲降之
(2)天雨雪
(3)羝乳乃得归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杖汉节牧羊
2、(1)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3)空自苦亡人之地,
(4)信义安所见乎
(5)闻已更嫁矣
3、(1)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2)诚甘乐之
(3)如惠语以让单于
(4)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探究(二)特殊句式
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2、皆为陛下所成就
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4、子卿尚复谁为乎?
探究(三)读5-8段,更加充分的认识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1、读第5段,苏武不降,匈奴是如何对待苏武的?苏武是如何做的?展现了苏武怎样的精神?
3、读第6段,李陵是从哪些方面来劝说苏武投降的?苏武是如何回绝李陵的劝降的?展现了苏武怎样的精神?
3、综观全文,分析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张胜、卫律、李陵对塑造苏武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苏武自杀时,卫律、单于各有什么反应?李陵劝降,最终李陵是何反应?这些细节又对塑造苏武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课后巩固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A.稍迁至栘中厩监。()B.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因”“以”“为”“其”四个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
(1)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2)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B.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A.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B.何以女为见?
C.子卿尚复谁为乎?D.皆为陛下所成就。
(4)A.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B.陵见其至诚。
C.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D.蹈其背以出血。
3.分析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2)惠等哭,舆归营。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4)空以身膏草野。
(5)反欲斗两主,观祸败。(6)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4)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苏武传》是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很长,两个课时完成难度较大,所以只能有所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把文章翻译的工作放在了自习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解决课文中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充分体现本文自读的特点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课上对于文言知识点的处理,只是做相应的订正和简单的点拨。但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班内语文基础稍薄弱的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考虑到本课内容的特点及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课上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因为学生课下的准备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比较积极主动,且回答比较恰当。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周升旗仪式表彰了两名拾金不昧的同学正是出于这个班级,所以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拉近到了学生的身边,对学生的教育就更具说服力。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地方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了些。
本节课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本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并不多,我认为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标分析
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降、去、更、过、让、谢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因、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够辨析、总结课文涉及的被动句、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准确筛选出文中展现苏武精神特征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根据所筛选出的信息总结归纳出苏武的形象特点。
3.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了解对比与衬托的表现手法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