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族 舞 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律动、舞蹈等感受音乐情绪
3.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音乐。
②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和
表现音乐描绘的内容与场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音乐旋律中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
2.?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现音乐描绘的内容与场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
(二)新课导入
1.瑶族舞蹈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生:56
师: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舞蹈,猜猜看是哪个民族?
(师播放舞蹈视频,生观看)
生:苗族/壮族/瑶族
师:这是一段瑶族舞蹈,你们想不想一起跟随他们跳一跳呢?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随着这段舞蹈来跳一跳。
2.生和师一起随视频舞蹈
3.走进瑶寨,了解瑶族。(多媒体图片展示)
师:尽兴了吗?
生:没有
师:如果没尽兴,我乐意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瑶寨,了解这个勤劳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请看大屏幕。师逐次介绍图片:
⑴ 瑶族的住宅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他们以大山为依靠,凭借赶山吃饭。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一带。
⑵ 瑶族的服饰
瑶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特点。一般衣料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棉布,上面装饰有花边、丝绒、绒线、银饰和料珠。所以,瑶族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五色斑斓。
⑶ 瑶族的乐器
平日里,他们喜欢背着长鼓,吹着芦笙围着篝火跳舞,来表达他们快乐的心情……
⑷ 瑶族的音乐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瑶族的住宅、服饰、乐器,你们知不知道瑶族的音乐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以视频舞蹈、图片形式导入,一方面扩大学生对民族舞蹈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并为后面学生分析、感受作品和用舞蹈表现作品做铺垫。)
(三)作品欣赏
1.初听——全曲
⑴作品欣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倾听瑶族最动听的乐曲——《瑶族舞曲》,请思考《瑶族舞曲》表达了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
生:幸福欢乐
⑵作品介绍:《瑶族舞曲》是由刘铁山、茅沅在1956年创作,作品描绘了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歌舞的场面,表达了瑶族人民幸福欢乐地心情。
2.分段聆听——第一部分:(主题a?和主题?b)
⑴主题a
①第一次听
师: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三五成群的人们身穿节日的盛装,轻轻敲击长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明亮的月光下,人们准备跳舞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听这段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反复呢?
生:有旋律是相同的
师:耳朵真灵。这反复出现的旋律,是这首乐曲的第一个主题。(多媒体出示第一主题)
相同的旋律每次出现是一样的吗?
生:一样/不一样
②第二次听
师:意见各有不同,我们再来听听,跟着音乐边哼边数数这一主题反复出现了多少次呢?到底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一不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在什么方面不一样?
生:(全体回答)反复出现了3次。
生:力度越来越强。
师:说的非常好,那又是什么让这段主题的力度越来越强呢?
生:乐器越来越多。
师:对,随着旋律中的乐器越来越多,力度也就越来越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跟音乐哼唱旋律,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丰富课堂活动,培养挖掘学生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分析能力。)
③第三次听
师:如果这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
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④表现音乐
师:恩,你们能不能也加入舞蹈呢?
生:能
师:老师学了几个瑶族舞蹈的动作,你们想学吗?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学一学
(师教学生跳几个瑶族舞蹈动作)
师:你能不能把这几个动作串起来来表现一下这段音乐
生:能
全体表现主题一
主题第一次出现:第一排的学生加入
主题第二次出现:第二排的学生加入
主题第三次出现:第三排的学生加入
(设计意图:舞蹈表现音乐,创造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欣赏后面音乐的欲望。每排学生依主题的出现而舞蹈,检验学生对主题a的熟悉掌握情况,也体现音乐本身所描绘的场景,并从中享有乐趣。)
⑵?????主题b
①第一次听
师:大家舞蹈很漂亮,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美丽的瑶族姑娘和帅气的瑶族小伙子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接下来,我们一起听听第二主题,你能想象这段音乐又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大家跳得更热闹更起劲了。
师:呀,这场景多美呀。
②演唱主题旋律
师:我们一起来视唱这段主题旋律吧,感受这段欢快的音乐带来的热闹的场景。请看大屏幕,第一遍听老师用手风琴演奏旋律,你们用手划拍跟我一起模唱,第二遍跟琴轻轻演唱。
生:跟琴视谱演唱
(哼唱三遍:第一遍:熟悉??第二遍:慢唱??第三遍:回原速)
师:同学们识谱能力真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哼唱主题,熟悉主题,更进一步体会主题b的情绪。老师用手风琴伴奏,也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拉近师生在课堂中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情谊。)
③第二次听
师:大家是不是对这段主题已经有所熟悉了。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的小耳朵,请你数一数,我们唱的这段主题旋律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几次?在听的过程中,听到一次,请举手表示。
生:四次
师:这个主题共出现了四次,四次在音调的高低上,一次比一次?
生:高
师:和第一主题相比,速度从舒缓转变成?
生: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