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0 总复习教案(4课时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0 总复习教案(4课时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2 21:24:21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内容:教材第109页的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5、7、16、19、21题。
复习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认识,能正确读、写小数,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
进一步掌握移动小数点使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改写名数,会正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改写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改写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
回忆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右边第一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4)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两位小数有(
)个。
(8)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9)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2.
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3.
读、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左向右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写小数时,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写“0”占位)4.改写或者化简小数的根据是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
比较下面信息中三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出示:姚叔叔身高2.26
m,臂展2.21
m,腰围1.42
m。引导说出: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2.
你能把2.26变成22.6吗?师:小数点位置移动了,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3.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1)身高的数值“2.26
m”除了可以用m表示外,你还能用cm、dm作单位写出来吗?你能用复名数表示出来吗?(2)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应该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4.复习小数与近似数。(1)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①0.256
12.006(保留两位小数)②7.816
13.974(保留一位小数)③1.234
25.519(保留整数)师:想一想,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结: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2)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加上“万”字。如果需要省略,再按照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进行省略。5.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简便计算。(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92+5.08=
5.1-3.24=
15-12.78=
3.5+4.67=师: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再减。(2)先观察数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些。二、针对练习1.练习二十五第5题。(独立填写,集体订正)2.练习二十五第4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五第7题。(独立填写,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算的,再集体订正)2.练习二十五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填写,再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1.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后的近似数是7.00,这个小数最大是(
7.004
),最小是(
6.995
)。2.公园健身场是一个长方形,把健身场的长和宽分别缩小到原数的后,如下图所示。(1)请算出这个健身场的实际长和宽。长:0.5×100=50(m)
宽:0.2×100=20(m)(2)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0×20=1000(m?)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六、作业布置1.练习二十五第19、21题。2.100千克小麦可磨面粉70千克,平均每千克小麦可磨面粉多少千克?1吨小麦可磨面粉多少千克?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小数这部分本册设计知识点很多,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具体题目引出相应知识点,提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熟悉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不足之处:本节课涉及内容有点多,如果分成两个课时加大练习量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学建议:每个知识点的引出要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回忆、思考,并举例说明,加以练习、运用,巩固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10 总复习
第1课时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
复习内容:教材第109页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3题、第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25×8=
200÷25=
0÷50=
100×0=
(1)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2)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3)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4)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先计算下面各题,再回答问题。150-20×5+25
27+15×(70-30)
4500÷[(477-27)÷9](1)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2)一个算式里,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应该怎么办?
3.
整理运算定律。(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2)怎样用字母表示?(3)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二、针对练习1.教材第109页第1题。指导学生完成第(1)和(2)题。师: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师生交流后总结。2.继续出示第(3)题,让学生根据三道算式分别列出综合算式。(316+59)÷3
(316+59)÷3×16师:为什么这样列式?什么情况下需要加上括号?师生交流后明确: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这里不加上括号,就要先算除法,而分步算式中是先算加法,所以要加上括号。师:谁来说一说这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后小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3.继续出示第(4)题,课件出示小明和小兵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师生交流后小结:分别用到了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同桌互相检查,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80+19×(106+74)]÷60
40.65-(7.38+16.85)=[180+19×180]÷60
=40.65-24.23=[180×(1+19)]÷60
=16.42=6087×47+53×87
13.73+2.72+7.28=87×(47+53)
=13.73+(2.72+7.28)=8700
=23.7332×25
210÷14÷5=8×4×25
=210÷(14×5)=800
=3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练习二十五第1、6题。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依次回答问题,集体补充,订正。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汇报结果。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梳理知识点入手,让学生一步步回忆起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相应知识的具体应用。不足之处:个别同学对运算定律知道怎么运用但是无法描述具体概念,说明对于概念的表达有些遗忘,需要勤加复习。教学建议:关于简便运算需要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相关联数的敏感度,灵活运用所学运算定律及性质。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复习内容: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8~13题、第18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轴对称与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复习观察物体与拼搭活动,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几种三角形的特征,加深对不同三角形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
教学重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图形。
教学难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1.复习观察物体。(1)课件出示一个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后思考: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是怎么样的?(2)课件出示几个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后思考:从相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是怎么样的?2.复习图形的运动。(1)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注意什么?(2)平移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应注意什么?3.三角形的认识及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1)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2)现在在你的练习本上绘制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画出它的高。(3)三角形有几条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5.三角形的分类。如果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判断。(1)任何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
(
)(2)钝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
)师:如果将三角形按边分类,会出现哪些特殊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按边分类,除了一般三角形之外,还会有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6.三角形的特性。(1)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2)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个特性?二、针对练习1.教材第110页第3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几种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练习二十五第9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3.练习二十五第1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十五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是怎么数的)2.练习二十五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又是如何把这个图形向右平移4格的)四、拓展延伸1.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第(

)块去。为什么?
原因合理即可2.已知一个三角形(每条边长都是整厘米数)的周长是20
cm,它的最长边的长度最大是几厘米?9
cm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六、作业布置练习二十五第8、13、18题。
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学生独立画出三角形和高。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观察物体
轴对称图形
平移
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角、边)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比较零碎。主要还是让学生自主回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形成对所学知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不足之处:本节课知识相关题目的设置一般不难,可在能否组成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的相关练习上适当加大难度。教学建议:此部分知识多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如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充分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第4课时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和数学广角
复习内容:教材110页第4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4、15、17、20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能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感受统计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统计的作用。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正确解答求平均数和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正确解答求平均数和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1.复习统计。课件出示教材第110页第4题。你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上有什么吗?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后自己独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小组内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两种形式?什么情况下用横向统计图更合适?指名回答。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并回答后面的问题。2.复习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在统计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二、针对练习1.练习二十五第14题。(小组合作讨论,重点说说为什么)2.练习二十五第1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实验小学四(1)班学号逢“6”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把表格补充完整。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自行车越野赛全程220
km,全程被分为20个路段,其中一部分路段长12
km,其余的长10
km。长10
km的路段有多少个?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四、拓展延伸体育课上,42名同学每人参加一项活动,跳绳的每3人一组,扔沙包的每5人一组,一共被分成了10组。参加扔沙包的有多少人?(42-10×3)÷(5-3)=6(组)
6×5=30(人)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收获了什么?六、作业布置练习二十五第17、20题。
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和数学广角复式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移多补少、列算式鸡兔同笼: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的事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了极好的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本节课相关知识题目的设置普遍较易,且题量不大,要争取绝大多数学生做到不失误。教学建议:在学生回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计练习题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