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找规律(3)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4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数组的排列规律,能够发现规律并按照规律填数。
2.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数组的规律,并按规律填数。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找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下面各题中都有一个数不符合规律,把它圈出来,并改正在横线上。
3
6
10
12
15
18
30
27
24
20
18
15
通过复习,让学生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找规律,并能够根据找到的规律填数。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例4,同桌合作,观察前3个花瓣上的数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检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2.学生集体交流,教师归纳整理。
50+40=90,30+40=70,20+40=60
小结:左上角花瓣上的数是另外两个数的和。
3.根据发现的规律,独立填写后面2个花瓣上的数。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不要只让学生说出规律,要用算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并掌握数组的规律,并能熟练应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第2题。
先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独立填写。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找规律,“?”处应填几?
45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第
6、11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找规律(3)
50+40=90
30+40=70
20+40=60
40+40=80
50-40=10
90-40=50
70-40=30
60-40=20
90-50=40
70-30=40
60-20=40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不只让学生在口头上叙述了数组的规律,还让学生用算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并掌握了数组的规律。
不足之处:本节教学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些难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建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同的情况,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条理清晰、叙述清楚,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与鼓励。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例5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穿珠子的活动,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找规律,填一填。
(1)
5
9
13
17
(2)
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对找规律这一单元有了更深地认知,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今天我们就运用图形或数字的排列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学例5。
1.出示例5,让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问题:
小红是按照怎样的规律穿手链的?在图中出现了几组这样的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小红是按照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的规律穿手链的,在图中出现了3组这样的规律。
学生通过“找起点”“圈一组”的方法,帮助小红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按照规律摆一摆,找出掉的2颗珠子。
4.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做一做。(同桌合作,先找出珠子是按什么规律穿的,接下去应该怎么穿,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下面5块布料中,(②)是从上面这块布上剪下来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有一双发现规律的眼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第9、12、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黄、黄、蓝、黄、黄、蓝、黄、黄、蓝、黄、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找规律的一般方法之后进行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出题,让其他人解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充分交流方法的基础上,可提炼出“找起点”“圈一组”等方法。7
找规律
第1课时
找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1、第86页例2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及数字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推理、创新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马上要到六一儿童节了,某地实验小学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看,他们的活动现场多么漂亮呀!
师:我们先观察他们的旗子是怎样布置的?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旗子是按照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方式排列的,引入新课——找规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继续出示情境图,师指情境图:我们已经找出了旗子的排列规律,在这幅图中,除了旗子的排列有规律,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整理。
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排列的。灯笼是按照一红两蓝、一红两蓝的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是按照一男一女、一男一女排列的。
师:能在你的教材上,像老师这样把重复的部分圈出来吗?每一种至少圈3组。学生动手圈一圈,教师指导。
小结:(1)不同的事物循环出现,就是按规律排列的。(2)要明确事物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3)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必须是依次重复出现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学生观察、交流,教师整理。
(2)寻找规律。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完善:第(1)题2个摞在一起的碗和3个摞在一起的碗为一组,重复出现,下面对应的2和3重复出现。第(2)题1只母鸡和3只小鸡为一组,重复出现,下面对应的1和3重复出现。
小结: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题目,既可以从图形的排列中找规律,也可以从数字的排列中找规律,并能通过规律推导出后面的图形。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学生自己涂色,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涂的)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自己摆、填,教师巡视检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及时给予指导)
3.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画、填,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按规律涂色。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可以很快找到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例1的学习经验,例2的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辅助引导即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导等活动,理解规律的含义,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情境图或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要过多参与学生的学习。
教学建议:为学生选择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第2课时
找规律(2)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和推理等活动,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稍复杂的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例3第(1)题第一个图(只出示图),提问:这是老师摆的图形,你们能接着老师摆的图形继续摆下去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3第(1)题。
(1)出示例3第(1)题完整图,让学生以同桌为一小组,两人合作,共同完成,找一找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是多少,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同桌合作完成后,学生交流,教师整理。
第一小题在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第二小题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通过前面的提示也能发现规律。
小结:第一小题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3,即前面的数加3是后面的数,所以后面3个数分别是15、18、21;第二小题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少2,即前面的数减2是后面的数,所以两个数是3、1。
2.教学例3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第一组数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是5,用前一个数加5得到后一个数。第二组数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4,用前一个数减4得到后一个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同桌合作讨论,找出规律,再自己接着画)
五、拓展提升
找出规律,接着画5颗珠子。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第4、5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找规律(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或独立完成的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不足之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处理好直观演示与数列分析的对应关系。
教学建议:本节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也要让学生经历从合作到独立完成的转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认识稍复杂的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