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简单问题,让学生能根据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与面积计算加以对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组合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师课件展示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1.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这个图形我们见过吗?
学生交流说一说。
2.教师提出: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形分一分吗,分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1)学生拿出组合图形卡片,动手分一分,画一画。
(2)教师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
3.教师提出:我们看图,把它分成了由两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教师提问:既然我们把图分成了两部分,同学们根据已知的条件,认真分析,想想该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1)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选取完成质量好的同学,投影展示计算方法。
5.教师提出:我们已经通过“分割”把组合图形分成两部分,进而求出它的面积。那么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1)学生再次动手画一画,算一算。
(2)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审题,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师生共同得出:求占地面积其实就是在求长方形的面积,求围栏长度其实就是在求长方形的周长。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再独立解答。
要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只要知道它的边长就行了。
五、拓展提升
为了美化环境,某小区新建了两块草坪,并在草坪重合处修建了一个正方形花坛。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0×30+20×20-5×5×2=950(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五第10题及
回顾,反思,计算,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动手画、分,交流讨论,探究方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
面积:方法一:2×(2+3)=10(平方厘米)
方法二:2×2=4(平方厘米)
(10-2)×3=24(平方厘米)
10×3=30(平方厘米)
10+24=34(平方厘米)
4+30=34(平方厘米)
周长:方法一:10+3+(10-2)+2+2+(3+2)=30(厘米)
方法二:(10+3+2)×2=30(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不仅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更加明确,而且体验了面积的守恒,对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类数学问题有了一定体会。
不足之处: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到位。
教学建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还可以用大图形减小图形。5
面积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例1、例2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感知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学会用观察、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直径为1厘米的圆形若干,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60页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引出面积的意义)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面积概念。(教材第61页例1)
(1)物体表面面积。
教师示范:教师手举数学课本,边摸封面边说,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摸一摸黑板表面,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教师提问:你能像教师刚才说的那样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提出:黑板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数学课本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较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
教师提问: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封闭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
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并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考一考。
教师考考学生:教师摸一摸课本封面,指一指课本周长,让学生说一说摸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进而区分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2.测量面积。(教材第61页例2)
(1)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和上图一样的两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会发现观察和重叠法都不能得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教师提问:如果第一个蓝色的长方形用等边三角形测量,第二个红色的长方形用圆形来测量,能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教师提示学生用同一种图形作测量单位的方法试一试。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三种测量方法,哪一种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正方形既便于摆放,又能准确测量出图形的面积)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测量面积大小时,首先要统一度量单位,否则不能准确比较出来。
教师强调:对于此题,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两个图形时,没有空余,第一个蓝色的长方形用到12个小正方形,第二个红色的长方形图形用到10个小正方形。所以第一个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生共同总结出:每个小格子都是同样大的,说明度量单位是统一的,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简单直观。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说一说字典都有哪些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
通过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体会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图形的面积就是几。
3.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五、拓展提升
从长方形中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都减小了吗?
面积减小了,周长不变。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面积并学会了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四第2、3题。
观察,发现,体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认真观察,教师示范,学生描述表达,直观感受并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教师制造冲突,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面积,实践中得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较大小:统一单位
直接观测
重叠
测量
测量面积时要统一度量单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设计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体验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积累了认识面积的活动经验。教师提供的范例比较全面。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稍差,教师要特别关注。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具,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测量工具,如橡皮、印章等。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例4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经历推导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从而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尺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回答)
2.(让学生看着自己数学书的封面)师: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面积怎么求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1.学生操作。
(1)借助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摆一摆、画一画。
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学生的操作方法。
(2)学生交流汇报操作方法。
方法一:可以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格子,然后1个1个的数格子。
方法二: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整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一共摆了3行,一共摆了15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方法三:只摆出长边和宽边各几个小正方形,再用乘法计算。
教师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3)学生操作深入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拿出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任意长方形,结合第66页(2)的表格,边摆边填表边计算。
2.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的关系。
(1)教师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
(2)教师选取一个同学的填写结果,投影展示。
(3)由学生介绍自己的发现并板书:
每行6个
长是6厘米
摆3行
宽是3厘米
一共6×3=18个
6×3=18平方厘米
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再次验证,理解公式。
(1)学生完成教材66页(3)中第一个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同学交流。
4.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提出继续测量第二个图形的边长,指名学生说一说测量结果。
(2)教师提问:长和宽都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3)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动手折一折。
五、拓展提升
小明家有一块正方形的菜地,一侧靠墙。把这块菜地围上篱笆,共用篱笆72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提醒学生思考,72米是几条边的长度?要计算正方形的面积,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72÷3=24(米)
24×24=576(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五第2、3、8题。
回忆、观察、思考,引出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思考,交流。动手操作,探究。
操作验证,归纳总结,表达交流。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每行6个
长是6厘米
摆3行
宽是3厘米
一共6×3=18个
6×3=18平方厘米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体验记数求面积的方法,进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培养了探求本质的观念。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在计算面积时,面积单位忘记写或写错。
教学建议:最后的拓展提升,要提醒学生仔细审题,只要审题正确,找出关键词,题目自然迎刃而解。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2.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估测面积,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及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米尺多个。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67页例5。
1.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面积计算。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下你的课桌面的面积。
(1)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测量。教师适时提醒,为了更快地测量,你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方法一:可以用自己的数学书测量,用同一本数学书比完一次,画好标记,接着标记继续比。
方法二:可以小组合作,多本数学书平铺在课桌面上。
对能够想到方法二的同学及时鼓励表扬。
(2)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了怎么测量,那么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指名学生说一说是如何估算的,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
可以把一个课本封面的面积468平方厘米看成500平方厘米,这样便于计算,然后再乘个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下面的做一做。
可以小组合作,再汇总。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再集体汇报交流。
五、拓展提升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宽不变,面积扩大了18平方米,现在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8÷3×(8+3)=66(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估算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来估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26×18=468(平方厘米)
468≈5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估算和计算相对比,能让学生形成对实物面积更为准确地认识,也让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得到提高。
不足之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对常见物体的面积进行估测,增强直观感受。第8课时
练习课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十六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会估测面积,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面积的感知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米尺、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纸片若干、两个长3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
提问:(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周长怎么计算?
(2)一般,较大的面积用什么作单位?较小的呢?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针对练习
1.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5题。
先分析要填写的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填写。
3.补充练习。
一枚1元硬币的面积大约是(
)
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
)
铅笔盒宽10(
)
课桌高7(
)
一支铅笔长13(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1)估测面积:观察课桌面,估测面积。(同桌互相交流估测结果)
(2)实际测量:同桌两人合作,实际测量课桌、凳子、地砖……的长和宽,作好记录,计算它们的面积。
(3)全班交流结果,分析估测与实际计算的差异。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投影展示。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周长不一定相同。强调面积守恒。
四、拓展延伸
一块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花布,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把它做成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手帕,可以做多少块?
2×2=4(平方米)
4平方米=400平方分米
400÷4=100(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面积的有关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六第9、10题。
同桌交流、回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巩固面积的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不仅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更能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以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不足之处:未能关注到全部学生,也未能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建议: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和纠正,把典型的范例投影展示,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的形成。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2.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常用的面积单位,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常用的面积单位,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叫面积?表示物体长度时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度量长度有长度单位,那么度量面积要有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材第63页例3。
1.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摸一摸: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
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认识平方分米。
师: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摸一摸: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
比一比: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平方米。
师: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想一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看一看: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桌布,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做一做:小组合作,比画1平方米的大小。
四、巩固练习
1.请学生分小组合作,估计一下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老师巡视指导。
小组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统一的度量单位测量。
完成后,投影展示。
3.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3题。
教师辅助学生在地板上画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同学们试着站一站。
五、拓展提升
下面这个图形是由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16平方厘米
六、课堂总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头脑里是不是已经知道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了?闭上眼睛想一想。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四第5~8题。
回顾旧知。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观察、测量、发现、交流,与身边的实物结合感受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
建立表象。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2)
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cm2
平方分米
dm2
平方米
m2
指甲:1平方厘米
手掌心:1平方分米
半块黑板:1平方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在本节课有了很好的体现。引导学生建立面积表象时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不足之处:估算面积强调不够。
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对身边的物品面积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能帮助学生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8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应用面积计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的新房)。
师:小明家买了新房,想铺地砖,你能帮他设计一下怎么铺吗?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铺地砖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教材第72页例8情境图。
1.同桌合作交流,得出解决方案。
2.指名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谁会验证?
学生思考,指名汇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引导。
五、拓展提升
在一个边长为5米的大花坛外围四周铺上宽为1米的碎石路。碎石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1×4+1×1×4=24(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呢?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六第4、6、7题。
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计算,推导。教师适时引导。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8
方法一:6×3=18(平方米)
3×3=9(平方分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的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用示意图清晰地表达了两种解决思路,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直观模型。
不足之处: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思路可能会不清晰。
教学建议:在学生的解题方法上多给予指导。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例6、例7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面积单位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推导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70页例6。
(1)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边长是1分米,面积就是1×1=1(平方分米)。
方法二:边长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所以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2)你发现了什么?(先分组讨论,再指名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个正方形,所用边长单位不一样,得到的面积单位不一样,但它的面积是不变的,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照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下面的正方形边长是1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边长1米换算成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推导方法,教师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71页例7。
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再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换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五、拓展提升
有一辆播种机,每分钟行驶40米,播种的宽度是2米。播种机半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平方米的土地?合多少平方分米?
40×2×30=2400(平方米)
2400平方米=240000平方分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要想记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有什么好办法?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计算,推导。教师适时引导。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6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例7
80×80=64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推理与验证的过程比较充分,学生口头表达换算过程很到位。
不足之处:应再多一些单位换算的练习让学生感受。
教学建议:多增加一些练习,能让学生认识到面积单位越大数据越小,从而体会单位换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