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祝福
鲁迅
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等
《祝福》
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小说考点
情节
人物
环境
三要素
写什么
主题
为什么写
艺术手法
怎么写
标题
情节:整体感知
1、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倒
叙
顺序
1—2
3—33
34—53
54—65
66—111
112
“我”回到鲁镇
“我”听到祥林嫂的死讯
祥林嫂外逃到鲁镇当女工
祥林嫂被劫被迫改嫁。
祥林嫂捐献门槛,被逐,沦为乞丐。
“我”见到鲁镇“祝福”场景及感受。
段落
情节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倒叙的作用
①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②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人物:如何分析形象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②从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人生经历
1、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2、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3、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4、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5、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6、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屡遭苦难,备受摧残的悲惨的人。
人物的手法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安分善良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眼珠间或一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一具行尸走肉
细节描写
有活力
形容憔悴
目光呆滞
衰老不堪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自责、麻木空虚
(2)与柳妈的对话
祥林嫂恐惧、思想负担加重
(3)与“我”的对话
展示了她心理矛盾,
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侧面描写
卫老婆子讲祥林嫂“再嫁贺老六”
对命运的反抗
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祥林嫂的抗婚绝不是源自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她之所以如此激烈地抗婚,主要是因为深受“一女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的毒害,坚决不第二次嫁人。
所以说,她反抗得越是激烈,越是显得封建礼教思想在她脑海中根深蒂固,越能突出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恪守封建礼教,迷信、落后与愚昧,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人物
主要人物:祥林嫂
次要人物:鲁四老爷
柳妈
鲁镇的人
“我”
鲁四老爷
环境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语言描写: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迂腐保守,封建王权礼教旧制度的坚决拥护者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
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祥林嫂是“谬种”
自私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
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鲁四老爷祥林嫂被抢走,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完完全全是在考虑自身利益。
鲁四老爷
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柳妈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
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救祥林嫂出苦海,结果反而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捐门槛
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
捐完门槛后的祥林嫂:
神气舒畅
眼光分外有神
高兴
更出力
你放着吧,祥林嫂!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但一句话彻底击毁了祥林嫂:
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
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
封建伦理制度没给祥林嫂活路,而迷信思想貌似又给了祥林嫂希望,但四婶的一句话彻底断绝了了祥林嫂的活路。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鲁镇的人们
祥林嫂死后,短工的表现: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冷漠、漠不关心。
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民众的愚昧、冷漠。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鲁镇上的人们
一群看客,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
也正因为这样,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我”
祥林嫂询问关于“灵魂”“地狱”的问题
①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②揭示主题,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表现出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祥林嫂之死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
封建伦理制度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概括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时间、地点
③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⑤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衬托)人物命运
⑥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
分析下面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②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叙述,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并回扣小说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完善。
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化了小说揭露旧社会杀人本质这一主旨。
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具有象征意义。
7、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8、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以“祝福”为题:
①“祝福”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是除“我”之外的另一条线索,串联着祥林嫂一生的遭遇。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③突出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批判的厚重,表现了一个启蒙思想者在徘徊和彷徨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