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名著导读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观看视频,聆听《红楼梦曲·引子》
雪芹其人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长相: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
“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妙绝尽致。” ——爱新觉罗·裕瑞《枣窗闲笔》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第一回
为什么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胡适:曹雪芹大概生于康熙三十五六年,家中极其富贵,身经极度繁华绮丽的生活,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和环境; 曹家衰败后,于雍正末乾隆初曹雪芹在贫困中写作出《红楼梦》一书,记载自家的盛衰故事。
在清代,只有少数人知道曹雪芹是谁,一般人则一无所知,甚至是否有这么一个人也不能断言。本世纪二十代初,胡适第一次把曹雪芹其人当作一个严肃的文学课题来研究,考证出此人的真实存在与家庭历史的最粗略的梗概。之后,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从曹雪芹这个“圆心”出发,不断伸出半径,延伸到他的整个家族和他所处的整个时代背景,浓化对曹雪芹思想、人格和艺术追求的皴染。
曹锡远
曹振彦
曹玺
曹寅
原为汉人,后为正白旗包衣人,沈阳为官。明代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占沈阳,约40岁的曹锡远归顺了后金。
任旗鼓佐领跟随多尔衮辗转沙场,勇敢善战,战功赫赫,曾升两浙都转运盐司运使,多尔衮死后,正白旗遂归入顺治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为皇帝家奴,曹家遂自此归入内务府,管理宫廷庶务及皇帝私事。
镇压山西叛乱有功,康熙二年监理江宁织造至卒。在曹玺这代,曹家完成了从军功之家到诗书之族的过渡。妻孙氏,康熙保母,一品夫人。
曹雪芹(曹颙的遗腹子)
曹颙、曹頫
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曹寅家。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曹寅长女由康熙赐婚嫁给平郡王纳尔苏为嫡福晋,抬旗为曹佳氏。曹寅次女嫁给康熙某位侍卫,一位蒙古王子。曹寅舅兄李煦,康熙的亲信,其母文氏为康熙乳母,李煦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李煦、曹寅幼年为康熙伴读,担任织造后不断向康熙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等。当时没有报纸,康熙主要从这些奏折中得知各地实情。李煦表妹王氏为康熙妃子密贵人,后晋为顺懿密嫔。康熙让曹、李两家在南方卖人参(一千多斤),李煦的儿子李鼐、李鼎,《红楼梦》史家史湘云的两个叔叔,一个叫史鼐,一个叫史鼎……
雍正上台后,先从曹頫舅舅李煦开刀,抄了他的家,接着又发落到黑龙江最荒远苦寒之地,冻饿折磨致死。雍正五年,曹頫因“骚扰驿站”被捕,复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以及“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被革职抄家。曹頫入狱,曹家遂移居北京。据史料记载,曹家在京曾居住“蒜市口十七间半”房屋。
曹雪芹一说是曹颙的遗腹子,另有一说是曹頫的儿子。出生在南京,曹雪芹在全家被抄后,迁回北京时年纪尚幼,按生于已未说是13岁。
茅椽蓬牖,瓦灶绳床
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饫甘餍肥
红袖添香
我也曾金马玉堂,
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
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
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
——京剧《曹雪芹》
要说曹雪芹以他的家庭为根据则可,要说贾府就是他自己的家庭就有语病……老实地抄写摹效,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能以考证的,仅系真人物与理想人物之性格关系。
(曹雪芹) 的目的只在观察并搜集一种人生的生活资料,把这种生活资料直接地表现出来罢了,因此,《红楼梦》可说是一种宇宙的缩写。他对这种人生就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有意地又把他的见解表现到作品里。这种留下有系统之思想的痕迹,人们称之为曹雪芹的人生观……他的目的只在客观地、冷静地创造人物……因此,很难决定他的人物里哪一位是他的代言者……曹雪芹即由经验里认识了人生不过一梦而已,自然而然产生达观的思想……他既看穿了人生,所以他现在站到相当的距离。换句话说,就是旁观者清的态度来创造他的人物。
石头记
情僧录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
“红楼”释疑
问题首先在“红楼”二字。前人多以白居易的一首诗《秦中吟·议婚》来解释,诗中说:“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这样看来,“红楼”是指富家闺阁。韦庄词:“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王昌龄诗“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也是这个意思。
俞平伯“观《通鉴》二百六十三,记五代王建事。建作朱门,绘以朱丹,蜀人谓之画红楼。是红楼亦朱门之泛称耳。”这样看来,“红楼”是指豪门贵族。
饮酒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答应了,便轻敲檀板,款按银筝……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宝琴笑道:……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宝琴因念道: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梦”释疑
梦者,幻也。
这样,书名“红楼梦”的意思就是:富家闺阁幻同一梦或豪门贵族幻同一梦。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对小说的题材、主线、命意产生不同的说法。
《红楼梦》既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幻灭,又写了贾府的由盛而衰;“红楼”的意思应该是兼顾二说为好。至于名之以“梦”,这当然反映了曹雪芹一定的虚无幻灭的思想。曹雪芹把“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写成的小说取名为“红楼梦”,是对书中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的深长慨叹。
曹雪芹《红楼梦》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曹雪芹《红楼梦》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曹雪芹《红楼梦》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高鹗根据情节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续作里,有的篇章和段落写得很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但就总的思想艺术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物性格走了样,有些情节的处理显然背离了原著精神,如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的描写等。
梳理人物关系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梳理人物关系
宁国府
贾源
贾代化
贾敷
贾敬
贾珍
贾惜春
尤氏(继室)
贾蓉
秦可卿
?
?
?
?
?
?
贾蔷
贾菌
?
梳理人物关系
荣国府
贾演
贾代善
贾母
史太君
贾赦
贾政
贾敏
林如海
林黛玉
邢夫人
贾琏(?)
王熙凤
巧姐
王夫人
贾珠
贾元春
贾宝玉
李纨
贾兰
贾迎春(庶)
孙绍祖
贾探春(庶)
贾环(庶)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诗礼簪缨之族
钟鸣鼎食之家
《红楼梦》的三重世界
太虚幻境
现实世界(真)
镜像世界(幻)
1、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缘
2、警幻仙子带宝玉观众人命运
贾宝玉/甄宝玉
风月宝鉴(美人/骷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红楼梦》的艺术技巧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
“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皱万染…… ”
一、结构情节
小说的结构, 我们的祖先称之为 “谋篇布局”,又称“章法”。《红楼梦》的结构,完全达到了完整、匀称、 严密的要求,曹雪芹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早就胸有成竹,例如小说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转折、怎样掀起高潮、 怎样收尾等等都有一个明确的总体构思,有通盘的考虑。
以小说前五回为例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游仙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游仙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故事背景、木石前盟、甄家小荣枯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府主要人物介绍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贾府环境、主要人物初登场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薛家出场,交代社会背景
贾府命运,众人命运
前五回是整本书之总纲
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草蛇灰线”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常见技巧。“草蛇”指蛇在草中爬行会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灰线”指线在灰烬堆中拖行,也会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草蛇灰线”是一个比喻,比喻文学作品中时断时续的线索、伏笔与照应。
跛足蓬头道人
癞头跣脚和尚
一日,正当(此石)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一僧一道
⑨第一百二十回,二人夹住宝玉:“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①第一回 携顽石入红尘 述说木石前盟 点化甄士隐
②第三回 林黛玉提及儿时一癞头和尚想化她出家治病
③第七回 薛宝钗提及儿时一秃头和尚给她治好了病
④第八回 和尚送薛宝钗两句吉谶,要她錾在金器上
⑤第十二回 贾瑞将死,跛足道人送“风月宝鉴”帮治病
⑥第二十五回 一僧一道解救魇镇姐弟
⑦第二十八回 和尚曾提“金玉良缘”
⑧第六十六回,跛足道人冷言打破柳湘莲迷关
“一僧一道”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又在恰当的时间隐形,宛如关节,开启关合,和小说的主人公命运经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伏笔埋下到一次次的照应,形成或隐或显的线索贯通全文。
谶语
“谶”语,泛指未来能得以应验的预言或隐语。
判词、曲词、戏文、诗词、对话、酒令、花签、灯谜、梦境……无不暗示着众人各自的命运
王夫人之婢——金钏儿
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
钏: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做成的镯子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
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
第二十二回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贾母:“猴子身轻站树梢”(荔枝)
树倒猢狲散
贾政:“虽不能言,有言必应(砚台)
所作灯谜必将应验
元春:“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炮竹)
贾府繁华如炮竹一响即逝,好景不长
迎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棋盘)
迎春命如棋子被人操纵
探春:“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风筝)
喻其如风筝飘零他乡
惜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佛前海灯)
暗指惜春终将为尼的命运
宝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更香)
喻宝钗以后孤凄寡居,备受煎熬的生活
伏笔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的情状。[二句毕矣。]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类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何喜之有?伏下后面许多文字,只用一“喜”字。]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 满耳蝉声, 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 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画来画去, 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
(宝玉)因闻得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中有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因着意出角门来找时……宝玉见他坐正了,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划“蔷”字那一个。……见贾蔷从外头来了,手里又提着个雀儿笼子,兴兴头头的往里走着找龄官……“你起来,瞧这个顽意儿。”龄官起身问是什么,贾蔷道:“买了雀儿你顽,省得天天闷闷的无个开心。我先顽个你看。”说着,便拿些谷子哄的那个雀儿在戏台上乱串,衔鬼脸旗帜。众女孩子都笑道“有趣”,独龄官冷笑了两声,赌气仍睡去了。
龄官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贾蔷听了,不觉慌起来,连忙赌身立誓。又道:“今儿我那里的香脂油蒙了心!费一二两银子买他来,原说解闷,就没有想到这上头。罢,罢,放了生,免免你的灾病。”说着,果然将雀儿放了……
《红楼梦》故事情节的生动性还表现在作者常常把真象隐蔽起来,用假象、隐象来迷惑读者。例如写宝黛钗的三角关系, 先写黛与钗的水火不相容,后来插入一段黛钗和解,谊结金兰,这就是幻笔,是假象;写金玉良缘当然是指宝玉与宝钗最后结成眷属,可是第三十一回,插入湘云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使人产生一层疑问。这种艺术手法,诱导人们“曲径通幽”,直到真相大白, 疑窦冰释, 才感到“渐入佳境”的欢愉。
巧施迷障 波澜情节
二、环境描写
贾府是一个官僚贵族之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它的政治地位, 它的经济来源,它的精神支柱,它的权势和气焰,都是在故事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曹雪芹对社会的观察、休验、研究是够精细周到的,《红楼梦》的视角始终对准贾府,而把有的背景材料放到远处,淡淡几笔,轻轻一点,这是一种以少胜多、以隐胜显的写法。
贾府之富贵繁华
借林黛玉和刘姥姥之眼可窥得一二
“他(林黛玉)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
这是黛玉尚未正式进入贾府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几个三等豪奴就让黛玉刮目相看,不得不小心翼翼,也不由得让人好奇,贾府到底有多豪奢,几个奴仆就能让出身书香门第的千金小姐黛玉不得不小心翼翼起来?曹雪芹通过贾府奴仆,为贾府显赫荣华埋了一个不小的伏笔。
这段文字曹公没有直接说出一个有关贾府富贵的字眼,但从御赐的赤金九龙匾额,到大紫檀雕螭案等家居摆设,无处不透着贾府这座国公府的奢华和贵气。因为这些材质的家具,都不是寻常人家能有的,即便是巨商富贾,如果身上没有功名,族中无人为官,祖上没有封爵,是不能用一些僭越的装饰的,如赤金、九龙等,只有皇宫、敕建庙宇等才被允许使用。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侧批有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曹公为何用“半旧的”三字:“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从脂批中可知,曹公用这三个字,大致有这样几个用意。一则,贾府并非新贵,而是赫赫扬扬已将百年的贵族,有半旧之物再正常不过,若是全新,反而令人起疑。二则,贾政、王夫人虽都是出身豪门,但他们却并非豪奢之人,如此安排能体现其节俭持家之风。
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红楼梦》对社会习俗, 风土人情的描绘,胜过一部民俗志,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描写,分散在各章各节里,渗透在人物的气数、风度、举止、语言里,有时候也反映在小说人物的视觉里,绝少孤立地静止地作枯燥单调的铺叙。
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侯,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
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
夕阳在海岬留下一片通红的霞光,大海看上去像一块青石板,由于漫长的冬季刚过,海水依然冰冷刺骨,从游廊可以听见小海湾里涨潮的涛声。盛开的水仙花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摇曳,细细的秆茎支撑着金色的梢头,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宛若一支大军,无论你摘走多少花朵都无损于它们的阵容。在草坪尽头的海岸上种植有藏红花,纷呈出金黄、粉红和紫红的色彩,但现在已过盛季,渐渐凋零,枯萎,似惨白的雪片。报春花则比较粗劣和平凡,和野草一样挤在每一个缝隙里。还远不到风信子开花的季节。它们仍把脑袋藏在去年的落叶下,可一旦它们露出娇容,便会令卑微的紫罗兰黯然失色,淹没林中的羊齿草,其美丽的颜色可与蓝天争奇斗艳……
——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梦》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杌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大观园景物描写的最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始终遵循着我国传统的“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 的古训,无论什么时侯,什么地点, 都因人物的 感情、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从不嵌在一个固定不变的镜框里。
以潇湘馆而论,当宝黛初恋时,“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宁静清幽。当黛玉感慨身世,自叹薄命时,“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章生凉”,好像披了一层悲凉之雾。到了黛玉“魂归离恨天”时,“只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家在写景方面积累了极丰富的经验,留下了数不尽的富有意境的名句佳笔。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成功地运用借景法, 把古人创造的优美境界、生动形象,用凝炼的笔法移过来为其所用。
第二十五回写宝玉“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
句下脂砚斋的评语曰:“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 ? ”
(“隔花人远天涯近”是《西厢记》之句)
曹雪芹笔下的自然环境从来就没有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般的死板的摹写。他强调主观感受, 强调表现,有强烈的感彩,但又掌握分寸,没有违背理性的尺度。
三、人物塑造
“凤辣子”王熙凤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着重描写华贵衣饰与外貌,不仅凸显其管家奶奶的身份,更暗示其精明能干、刁钻狡黠、玩弄权术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突出林黛玉“世外仙姝”的风姿
《红楼梦》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西游记》杏仙——那仙女拈着一枝杏花,笑吟吟进门相见。那仙女怎生模样?他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绣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
遗貌传神
即对人物的性格刻划务求精细,而对外貌的表述却敌作疏略。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不然的话大观园里这许多绝色女子尽管作者有生花妙笔, 也难一一各尽其几态,写出她们的异同,倒不如虚晃一笔,让读者自已去体会、 去臆测。
《红楼梦》里写几百个人物,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还有昙花一现、匆匆过场的龙套角色。所以作者不能不根据需要,用各种笔法, 让各种人物各得其所。作者就是紧紧抓住本质来塑造人物,使千人千面。
简笔画和工笔画的结合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懦) ——迎春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敏) ——探春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幼) ——惜春
[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
作者变换叙述角度,用小说中人物们的视线和口吻来表现人物。每个人都没有一副刻板的脸谱化的面孔,人物形象立体化。
多侧面的烘托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你不知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全颜色的渲染
“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
“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好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说可笑不可笑”
“ 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
“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
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似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人物形象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长相秀美,天真聪颖(乖张痴狂),痴情痴性,不爱读书,离经叛道,不重视仕途经济,追求自由平等、尊重不同阶层的人、同情弱小、向往自由,封建叛逆者,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没有达到否定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王熙凤:外貌美艳,在贾府掌握实权,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为人性格泼辣,心狠手辣,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善妒有心计,善于奉承贾母,能言善道,见风使舵,非常讨贾母喜欢。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林黛玉:体弱多病,聪慧机敏,腹有诗书,气质灵秀,清高孤傲,,敏感多虑,多愁善感(活泼爱玩笑),率真勇敢,纯良自然【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装扮淡雅,不假雕饰,洗尽铅华,谨守封建礼教,随分从时,自云守拙,正统淑女的典范【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二人合用一首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多样化多层次的内心描写
这是曹雪芹对小说技巧的一大贡献(在此之前,我国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是不被重视的)。可以设想, 如果曹雪芹没有对林黛玉作一层一层的剥笋式的内心解剖, 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不可能如此丰满,人们对她的理解和同情也不可能如此深切。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语言锤炼
《红楼梦》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丰富性,它表 现在以漂亮的北京话构成小说语言的主体, 同时又广采博搜,兼蓄并收,把各种文体 (诗、词、 歌、赋、曲、诔、偈、铭等等)、各种方言(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外国的)、各种俗话 (成语谚语、歇后语、双关语等等)熔于一炉。
《红楼梦》方言
《红楼梦》中方言的使用情况是很复杂的,在《红楼梦》中,并非只有一种方言,而是多种方言混杂使用,大概来说,《红楼梦》中有三大方言,即北京方言、江南地区的方言和东北方言。
《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
曾有人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一共出现了1200多处南京方言,还有不少沿袭至今。
①“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章太炎先生曾在《新方言》提到:“江宁(南京)谓人性戾者剌(辣)子。”在南京方言中,“辣子”指的是一个人性情乖张、不讲情理。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王熙凤迟到了不说,表现也与身旁众人的敛声屏气截然相反,显得颇为放肆无礼。
②“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回应黛玉说:“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
“嚼蛆”,就是胡说、瞎说的意思,这个用法不仅在南京,在整个江淮地区同样流行。
③第四十四回中,贾琏因偷情被王熙凤发现,王熙凤和贾琏大闹一场,贾琏“倚酒三分醉”,还抄起剑吓唬王熙凤,贾母要求贾琏第二日前来赔罪,贾琏道歉以后贾母还说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
“灌黄汤”,在南京口语中是“喝酒”的意思,“挺尸”则是“睡觉”时所用,带有责备的语气。此时的贾母,活脱脱一个责骂子女的南京老太太形象。在南京方言的加持下,贾母的人物形象雅俗兼有,读者观之也更为丰满立体。
④南京话的口头禅,在《红楼梦》中也频频出现。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一章中,平儿评价探春的生母赵姨娘说:“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的,有了事就都就赖他……”?
“倒三不着两”南京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好不容易揽了三件事,有两件事都办不成的,明明白忙活一场,却还乐此不疲,落了个惹人讨厌。
书中的赵姨娘看上去工于心计,处处想算计别人,贪图蝇头小利。实际上,她却因为头脑简单,反而事事出丑,言行无一得体,惹得众人鄙夷。用南京话“倒三不着两”来形容倒也十分贴合人物。
《红楼梦》语言的另一特点是高度准确、鲜明、生动, 或者说是高度个性化。我们读这部作品的对话,真有闻其声而知其人的感觉(特别在刻画人物性格、神态的关键之处,作者选择的字眼务求稳妥贴切,辞约皆丰, 常常用一个字或几个字就能把人物“活跳纸上”(脂砚斋语)。
“千语千面,千面千语”
贾宝玉的“痴狂”:“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宝钗则稳重老练:“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日……”袭人则比较温柔:“……只作出喜欢读书的样子,也叫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湘云则是心直口快:“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特色。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
凤姐道:“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抱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
作业布置(五一)
1、完成一篇《红楼梦》小论文,电子稿上交(可假期发或者返校后拷给我),字数800—1200,严禁抄袭。
①鉴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②探讨人物形象如宝玉、黛玉、宝钗、史湘云、晴雯、袭人、刘姥姥等,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③体会《红楼梦》中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④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⑤分析《红楼梦》的主题
……
2、背《六国论》第二段,返校后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