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习题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一棵小桃树》习题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2 09: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19课 一棵小桃树 习题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脾性 嫩绿 淋湿 撑腰
B. 赤裸 执著 嫌弃 褪尽
C. 孱头 服侍 摇憾 花瓣
D. 欲绽 委屈 傲慢 奥丧
3.下面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矜持(jīn)渺小(miǎo)倚窗(qǐ) 淅淅沥沥(xī)
B.恍然(huǎng)魂魄(hún pò)哆嗦(duō suo) 万般无奈(lài)
C.孱头(càn) 赤裸( luǒ)猥琐(wěi suǒ) 血气方刚(gāng)
D. 幼稚(zhì)忏悔(qiān)撂下(liào) 灼灼其华(zhuó)
4.下面关于本文的文字常识及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平凹散文》,作者是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商洛人。
B.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冷落却顽强生长。
C. 本文主要是借小桃树来回忆奶奶,表达了对奶奶的深切思念。
D. 本文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不懈拼搏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
B. 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C. 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D.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二、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请你根据漫画内容,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2)假如你在生活当中也看到了这种现象,请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阻他们。(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7.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开展了“直面挫折”的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任务。
(1)小晗同学搜集了三个“桃”字的书法作品,请你依次指出它们的字体。
图1:(____)  图2:(____)  图3:(____) 
(2)老师出示了一副对联,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上联:粉桃含笑迎春意
下联:(_________)傲立对(_________)
(3)茵茵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她寄住在亲戚家,得不到太多的关心爱护,经常郁郁寡欢,有时还伤心落泪。作为朋友,请你写几句话劝慰鼓励她。(要求:结合课文《一棵小桃树》的中心思想来写劝导词。)
(4)粗心的王晗同学不小心把搜集的三幅书法作品在美术室附近弄丢了,上面写有王晗的名字,请你以校学生会的名义帮他写一则寻物启事,请拾到者交到七年级(2)班班主任胡老师处。
三、现代文阅读
野 菊
曹柏青
①金风飒飒,银霜沉沉。
②秋阳艳丽,四野俱寂,霜枝无语。黄灿灿的野菊,丰满鲜嫩地伸展着,翠绿肥硕的叶子,像打开的伞架,支撑着金黄的花盘,在晚来的秋风中轻轻地摇曳。“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
③静读陶诗未终卷,又乘秋风观野菊。
④我穿行在馥郁的秋风里。我看见夕阳的车轮,向远方滚去。田埂旁,池塘边,土坡上,我诧异地看着这一簇簇金灿灿的野菊,满目秋艳,它默不作声的美,依然震撼了我。苍凉人生,至情至性,有了野菊的映衬,人格人品的意味格外深长啊!秋来倾听菊语,雨霁捕捉竹籁。我的灵魂闪烁在秋阳、翠竹的光影婆娑中,我在细密的花纹中拣起人生的金子。
⑤野菊随地发,涢水逐门生。
⑥我怔怔地站在乡野中,俯河畔,仿佛一瞬间成了写意画中的背景。人在野菊丛,心随年轮走。从秋风寒霜中,我看到野菊的笑脸,一丛浓绿从脚底漫进我的心灵,我呼吸到野菊芬芳的气息;从奔跑的秋阳中,我看到它打在希望树枝上发出的银铃般声响。看一方水土,被一方水土营养,观秋野被故土野菊滋润。岁月复年轮,庭院深几许?遍野黄花,风骨霜艳无重数……沧桑观花花不语,枝头抱香秋千去。菊以它不争的从容开在晚秋,默契着思想者和隐士的情怀。思想者的沉默如菊,也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的喋喋不休,却暴露出内心的苍白。野菊寂寞而不失望,孤独但仍从容,这是野菊的涵养,也是野菊的风度。对野菊的钟爱,是我对庸俗社会关系的一种逆动,也是一种物我两化的冲动和实践,更是我心灵全部的最终皈依。境生情,情生心,心生境,人生与自然物象的契合。
⑦我看过很多野菊,在田野,在大路边,在树林中,在草丛里,到处都有耀眼的野菊花,但它们都开得很小,小得像一枚很不起眼的硬币。而我家老屋的篱笆上贫瘠泥土中的野菊花却开得如此灿烂、坦荡,给我一种惊奇。我如同喝下一杯积年陈酿,沉醉不已。
⑧我徜徉在篱笆墙的野菊中,这时,复杂变得简单,愉悦取代烦恼,虚伪回归真诚。我是乐意在这境地里筑茅庐而住的。
⑨野菊是花中的忍者,餐霜饮露,清淡素雅,幽冷隽异,甘苦自知。完美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口号,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野菊花它不是招摇的,而是寂寞的,它在寒霜中美得朴素、执着、天然……
⑩我爱老屋篱笆墙的野菊,是向生命的高度冲刺,是贴近大地的呢喃细语,是对生命的繁茂与美丽的那份苦苦眷恋和期待。
?秋风瑟瑟,落叶飘飞。我爱的秋天是一种明艳的色彩,是一种深情的爱意,是一种舒适的淡香,是一种故土的温暖。那种感觉让人永远怀念。
8.文章第②段引用诗句“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9.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思想者的沉默如菊,也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的喋喋不休,却暴露出内心的苍白”的理解。
10.第⑦段写生长“在田野,在大路边,在树林中,在草丛里”的野菊,其作用是什么?
11.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富有情趣,请从第②—④段中找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六月葵花向阳开
刘风美
①六月天晴朗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盛开的葵花盘儿迎着太阳慢慢开始向西转动,直到日薄西山,葵花才停止了转动,在夜间又悄悄地把脸儿摆回东方。
②这种葵花朵朵向太阳的自然属性,被世人比喻为向往光明、矢志不渝的美好品格。读宋人刘克庄的“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我感受到葵花向阳的恬淡从容,其中描绘出来的原生态画面,让我想到葵花的向阳之心正如许多张笑脸弥漫的生命神往,那是人们精神坚守中透露出来的温暖和渴望。
③记得年少时,我不仅在阳光下躲进葵花田里看太阳,晚上也藏了进去,想透过花枝的缝隙找月亮。那时喜欢向日葵,并不知道凡·高,可是向日葵的金黄色彩依然让我感动,多年后感知凡·高笔下勾勒出来的向日葵,让我想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灿烂、舒展而充满热情,那种明亮的艺术色彩与感恩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精神海拔的向心力,弥漫着文化气息的冲击波。我终于顿悟,自然中的向日葵与艺术中的向日葵,某种意义上是默契的,它们不改的向阳之心,让我想起童年看过的电影《向阳院里的故事》,那绽放笑脸的老爷爷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是多么亲切而生动。
④宋人梅尧臣的《葵花》:“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真似节旌思属国,向来零落谁能持?”汉朝苏武使臣,手持节鞭牧羊于北疆草原,他誓不变节,爱国之心像葵花高洁的向阳之心,傲然风骨中表现民族和人性的精神力量,以及人类崇尚的生命气节。
⑤“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有一位女友对我说,她一遍遍教女儿唱“葵花朵朵向太阳”。她说,女儿是葵花的后代,她应该保持一颗“向阳心”,因为葵花是皇天后土之上心灵的太阳,它的每一朵花瓣上,都闪耀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她还说,葵花朵朵向阳的品格,象征着忠诚、健康和活力,那是一种青春与阳光的美妙情趣,也充满“葵花宝典”一样的扑朔迷离。她还告诉我,少女时代的她躲在葵花地边的窝棚里,期待六月天背井离乡远行出走的父母归来,那时父母是她心中的太阳,她是一朵向日葵在渴望某种期待中的结局。多年后她终于明白,那种期待捧着一颗童稚的心灵,带着半根野草的清香和一轮美丽夕阳的深深眷念。
12.作者写六月葵花,主要写了葵花的什么特征?人们赋予这种特性什么品格?
13.凡·高笔下的向日葵让“我”有一种怎样的感悟?
14.选文第④段引用梅尧臣的诗句和列举苏武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15.选文第⑤段中,朋友一遍遍教女儿唱“葵花朵朵向太阳”的原因是什么?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6.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17.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8.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19.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四、作文
21.[写法借鉴]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一个黄昏坐在窗前看小桃树的情景。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要不屈不挠,执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思想情感。
[片段仿写]请你借助一个具体的事物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思念、悲伤、感激等)。
五、填空题
22.根据拼音写词语。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miǎo xiǎo(______);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_______)的hún pò(______),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hōng hōng liè liè(_______)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也没有去想了。
23.给下列加粗的生字注音。
褪去( ) 一摞( )忏悔( )
哆嗦( )矜持( )执着( )
服侍( )猥琐( )渺小( )
魂魄( ) 幼稚( )颤抖( )
赤裸( )孱头( ) 马嵬坡( )
2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
(2)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
(3)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儿吗?( )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
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⑤是总说,⑥⑦①是说引起的深思,④③②是说收获的哲理。因此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B:执著——执着。C:摇憾——摇撼。D:奥丧——懊丧。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倚”应读yǐ。B项中“奈”应读nài。D项中“忏”应读chàn。
4.【答案】C
【解析】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故C项不正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A项的标点使用有误,第一个逗号应改为问号。
6.【答案】(1)示例:小鸟的请求 (2)示例:情:小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主题的理解。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时要注意画面上有哪些内容,有哪些文字提示,答题时不要遗漏了内容。本题可以拟写题目为:小鸟的请求。(2)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可以从热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劝说。
7.【答案】(1)楷书 草书 隶书
(2)红梅/幽兰 寒风/秋霜
(3)茵茵,你觉得小桃树顽强吗?它受人冷落,不被爱护,生长条件也不好,但却一直不放弃,努力生长,绽放自己,不管遭受多少磨难也还是要结出花苞。别人可怜它,但是它自己却很乐观自信。我们也要学习它这种顽强的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好,你说呢?
(4)示例
寻物启事
七年级(2)班王晗同学的三幅书法作品在美术室附近丢失,上面写有王晗的名字。有拾到者请交到七年级(2)班班主任胡老师处。谢谢。
校学生会
2020年5月4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汉语字体的演变及特点,楷书: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字形大小、字距行距、墨色浅重,变化不大,较为庄重。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行书:起笔、转折和收笔都有简化倾向,信笔而成,不作停顿和回锋。草书:行笔加快,附钩增多。(2)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3)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本题注意巧妙地进行鼓励。(4)本题考查寻物启事的拟写。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启事的内容要考虑周到,一般要写得具体明确。
8.【答案】表明古人对菊花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对菊花的感受作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诗意(文采)。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引用诗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引用“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表明古人对菊花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对菊花的感受作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诗意(文采)。
9.【答案】思想者有思维的深度,沉默内敛却有着影响别人的精神力量;无知者越是喋喋不休,越是显现出其思想的贫乏、内心的苍白。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句子的比喻或引申义有所掌握。本句是象征的手法,思想者有思维的深度,沉默内敛却有着影
响别人的精神力量;无知者越是喋喋不休,越是显现出思想的贫乏、内心的苍白。
10.【答案】写生长在田野、大路边、树林中、草丛里小如硬币的野菊,与“我家老屋的篱笆上贫瘠泥土中的野菊花”形成对比,衬托后者开得灿烂、坦荡,表现对家乡老屋旁生长的野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生长在田野、大路边、树林中、草丛里小如硬币的野菊,与“我家老屋的篱笆上贫瘠泥土中的野菊花”形成对比,衬托后者开得灿烂、坦荡,表现对家乡老屋旁生长的野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11.【答案】句子:“黄灿灿的野菊,丰满鲜嫩地伸展着,翠绿肥硕的叶子,像打开的伞架,支撑着金黄的花盘,在晚来的秋风中轻轻地摇曳。”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伸展着的野菊的叶子比作打开的伞架,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在晚风中的摇曳之美,表现了作者对野菊的深深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翠绿肥硕的叶子”比作“伞架”,形象生动的写出野菊的大,为下文的对比抒情作铺垫。
12.【答案】[示例]特征:向太阳。品格:向往光明,矢志不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葵花特征:向太阳。品格:向往光明,矢志不渝。
13.【答案】[示例]自然中的向日葵与艺术中的向日葵在某种意义上是默契的,它们都有一颗向
阳之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自然中的向日葵与艺术中的向日葵都有一颗向阳之心。
14.【答案】[示例]赞美了那些具有葵花向阳不改气节的人们,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和列举事例的作用。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引用的作用是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具体作用是赞美了具有葵花向阳气节的人们,深化了文章主题。
15.【答案】[示例]①让女儿保持一颗“向阳心”;②葵花是皇天后土之上心灵的太阳,它的每一朵花瓣上,都闪耀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③葵花朵朵向阳的品格,象征着忠诚、健康和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根据最后一段中“她说”“她还说”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16.【答案】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总结。阅读第③段至第?段,把握其主要内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方面概括情节点,语言要简洁,不必叙述细节。概括为: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1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句子,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句子,可知其我在槐花身上发现了新东西,阅读文中的四处,对比判断,可知D处的内容符合这一句子的意思。
18.【答案】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这种题型的答案一般在此词语的前后文,仔细阅读前后文,可知其答案在这句话的前文部分,即“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19.【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赏析的能力,首先了解描写方法有哪些,然后根据句子判断,本句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分析说明描写的作用。
20.【答案】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意思对即可)
【解析】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思考,本题可从第14自然段中找到答案。即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21.【答案】(示例):最近,我的内心异常烦乱,每晚我都会仰望星空。这一天,深夜了,我正准备转身进屋时,却看到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星空,眨眼即逝。突然让我想到了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烦心事,让烦心事就像流星一样逝去,只记住它最后的完美火花就好。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展现景物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文章更具感染力。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要注意描写和心情相结合。
22.【答案】渺小 血气方刚 魂魄 轰轰烈烈
【解析】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渺”不要写成“缈”。
23.【答案】褪(tuì) 摞(luò) 忏(chàn)
哆嗦(duō suo ) 矜(jīn) 执(zhí)
侍(shì) 猥(wěi) 渺(miǎo)
魂魄(hún pò) 稚(zhì) 颤(chàn)
裸(luǒ) 孱(càn) 嵬 (wé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易错字字音的辨析能力。就本题而言“摞”这个字,在这是量词一摞一摞的花盆。
24.【答案】(1)引用 (2)拟人 (3)反问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