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线谱) 五年级下册音乐 6 编花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五线谱) 五年级下册音乐 6 编花篮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2 07:0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编花篮》
  教学年级 五年级
  教学内容 人音社教材第十册第八课《编花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竖笛、古筝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优美、动听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在感受、体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进一步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拓宽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视野;
  3、激发学生热爱地方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重、难点
  1、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特点,把握好歌曲的风格特点;
  2、在多种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其中六度的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
  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索规律——巩固创新——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聆听四川名歌民歌《采花》导入
  师:鲁迅先生曾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动了世界人民,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河南民歌《编花篮》在奥运会来临之际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 学习歌曲
  (一) 感受、体验(整体感知歌曲)
  1、聆听范唱
  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韵味
  2、自学歌曲
  A、随录音心中默唱歌曲
  B、随琴轻声演唱歌曲
  C、教师助学
  (解决学生自学难点)
  D、学生随琴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感知力)
  (二)感受、实践(探索规律)
  1、旋律特点
  A、下划音的使用(与方言结合)
  教师演唱两种唱法,学生对比聆听
  B、装饰音及多次出现的217旋律
  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把握歌曲韵味。
  (师总结:下划音、装饰音的使用,是河南民歌的旋律特点)
  2、歌词特点
  A、衬词的使用
  师:民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的感受,是人们经过口头传唱而来。但其在诞生中,也运用了一些规律性的创作方法,如:衬词的使用,使其更加具有地方特色
  (师生共同演唱衬词乐句)
  B、押韵
  让学生朗读歌词,引导其发现歌词的创作方法
  (师总结:衬词和押韵是我国民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3、完整演唱歌曲,更充分体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音乐规律)
  (三)、巩固、创新、实践(歌曲处理)
  1、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创新表现歌曲
  A、运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
  B、运用不同演唱方式(对唱、轮唱等)演唱歌曲;
  C、为歌曲^***乐句配二部
  (以竖笛为学具,进行声部配合)
  2、师生共同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及创新意识)
  三、知识拓展
  (一)、了解河南豫剧
  1、欣赏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2、介绍河南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鲜为人知的故事
  3、集体随录象片段学唱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了解河南器乐曲
  师:河南地区地方音乐相当丰富,除了我们了解的民歌、戏曲,还有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舞蹈、器乐曲等。
  教师弹奏河南筝曲《河南八板》让学生在无穷的回味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其对河南地方音乐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