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2 06: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 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宋朝 D. 汉朝
2. 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
A. 通判 B. 知府 C. 节度使 D. 转运使
3. 为了防止出现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局面,北宋统治者确立的国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重武轻文 C. 重文轻武 D. 休养生息
4. “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杯酒释兵权 B. 陈桥兵变
C. 安史之乱 D. 五代更替
5. 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
A. 科举成绩 B. 道德表现
C. 门第高低 D. 血缘亲疏
6. 下列属于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中军事方面的措施是( )
A. 募役法 B. 保甲法
C. 农田水利法 D. 方田均税法
7.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 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
8.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
A. 隋朝建立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陈桥兵变
9. 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11.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母亲后,其母杖责他说:“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 孝亲观念浓厚 B. 重文轻武现象
C. 颜值备受推崇 D. 选官注重才学
12. “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文臣得到了大量的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文官政治的背景 B. 武将专政的表现
C. 重文轻武的影响 D. 对外交往的发展
13. 宋代宰相大多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晏殊等。这表明当时( )
A. 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已杜绝 B. 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 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 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14. 宋神宗死后,将王安石变法几乎全部废除的宰相是( )
A. 范仲淹 B. 司马光 C. 姚崇 D. 房玄龄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 藩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中的“太祖”指何人?赵普所说的“权”“钱谷”“精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赵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赵匡胤“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利弊。
参考答案
1. C 2. A 3. C 4. B 5. A 6. B 7. C 8. D 9. A 10. C 11. B 12. C 13. D 14. B
15. 答:(1)赵匡胤。“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谷”指的是地方财权,“精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2)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等。
16. 答:(1)“显德七年”:960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重现。
(3)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弊: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失利;文官得到重用,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