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古诗三首
3
第1课时
一、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
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
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唐)韩翃
gōng
hóu
hóng
二、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寒食节的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早358年)。
寒食节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吃冷食
插柳条
担酒上坟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寒食》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想一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处处“飞花”描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柳呢?
三、理解诗意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轻烟散入”四个字
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句意:
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柳树被春风吹弯了腰。
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皇帝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王侯贵族的家。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赐,传送。
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令,“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象。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是“飞”字除了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精密,意蕴深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四、品读古诗
此句诗多被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宦官的专宠,但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许重臣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品诗赏句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的一般性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
全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语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快,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
五、写作特点
它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斜”“传”“散”等,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
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咏节令;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讽,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内容。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七、延伸拓展
《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资料了解一下。
八、板书设计
寒食
满城飘杨花
宫里赐蜡烛
青烟起皇宫
迢迢牵牛星
第2课时
一、图片导入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又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篇章,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迢迢牵牛星》在《古诗十九首》中是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古诗十九首》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
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
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
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叹之情
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彷徨失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初读古诗
迢迢牵牛星
jiǎo
zhuó
xiān
zhá
zhù
mò
tì
tiáo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例: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二三式)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二二一式)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二一二式)
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运用以上指导方法,把整首诗再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四、把握诗歌内容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句意:
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伸出,抽出。
白皙。
织机发出的响声。
织机。杼,梭子。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清澈的样子。
花纹。
落下。
相视无言的样子。
句意:
(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国四大民间
《孟姜女哭长城》
爱情故事
《白蛇传》
第一句诗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和织女,引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织女。“迢迢”写出两人相隔路途之遥远,从而引出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能相聚的现实生活。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纤素手,随着“札札”的织机声织布。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描写织女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
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这里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织女愁苦至极。
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许。
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差不多可以涉水而过,相聚应该有期。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诗文在这里似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美好的期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又清又浅的银河,但也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这里给我们交代了织女“终日不成章”“泣涕泪如雨”的缘由: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使得他们的爱情遭遇挫折,生生被扼杀。
分离的痛苦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两星的现状
景
织女的相思
情
人
五、体会情感
迢迢牵牛星
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两星为素材,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见的民间故事,抒发了遭受爱情折磨的痛苦。
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故事,而实际是抒发了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思考: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迢迢
牵牛星之远
皎皎
织女星之明
纤纤
素手之细
札札
机杼之声
盈盈
银河之水
脉脉
相视之态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抒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本诗共十句,五十个字,其中有六句中用到了叠词。
六、品味叠词
叠音词
叠音词
⑴
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
⑵
内容上,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⑶
情感上,更深刻地表达一定的感情。
表达效果
迢迢
距离远
皎皎
星光亮
纤纤
手修美
札札
织布忙
盈盈
水清浅
脉脉
人含情
空间
细节
抒情
形象鲜活
情感细腻
七、对比阅读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
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
而秦观的《鹊桥仙》则是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对牛郎织女进行深情的慰勉,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
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八、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相思
泣涕如雨
迢迢牵牛
盈盈一水
咫尺天涯
脉脉不语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一、谈话导入
学了《迢迢牵牛星》,我们曾说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节日。事实上,每一个节日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的祭祖,重阳节的登高望远……
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了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诗中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二、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王司马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三、初读古诗
qī
yā
【唐】王建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歇,休息。
诗意: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
四、理解诗意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澈素洁、清冷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静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
“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个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写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诗意: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写出了秋夜露珠的冷清,“冷”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桂花”可能是广寒宫中的桂树,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全、都
。都在望。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诗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品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深深的庭院
银白的地面
酣睡的乌鸦
清冷的秋露
带露的桂花
诗画
意境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深深的庭院里,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柔的银白的雪。院中的桂树影影绰绰,几只乌鸦安歇在树枝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润湿了庭中的桂花,鼻息里满是阵阵花香。
五、品味图画美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围,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地白”
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既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
如:“白”,明写地面,暗写如水的清冷的月光。虚实结合,引发无限联想。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词用得很形象?试举几例。
“冷”,内涵丰富。既写出了露水的特征,又从触觉角度来表现夜深这一境况,同时这一个“冷”字,还能看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孤寂,伤感。
“湿”,突出夜已深,露水重,桂花湿润了。表明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露水轻盈无迹。突出诗人思念之深。
“落”,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态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个疑问句,诗人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品味情思美
诗人徘徊庭中,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月华朗照,不由轻声感叹:此时此刻,有谁不在抬头赏月呢?那圆圆的月亮又怎能不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意呢?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赏月之时有所思也是确定的,诗人知而不言,还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隽永。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否换成“在”?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诗人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出来了。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如同王维的诗一样“着壁成绘”“诗中有画”。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中秋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寻味。
中心思想:
这首诗已经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形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侯
七、书写指导
盈
章
泣
脉
栖
鸦
西
亻
八、布置作业
写好生字。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九、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景)
抒怀(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课
堂
练
习
一、把下面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1.____iān
zh____
____á zh____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ji____
m____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
____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x
uó
zh
ù
àn
ò
q
?
?
?
?
?
?
?
二、读拼音,写词语。
hàn ɡōnɡ pǔ sù wén zhānɡ
( )
( )
( )
qī xī
qīnɡ yínɡ
wū yā
( )
( )
( )
汉宫
朴素
文章
栖息
轻盈
乌鸦
宫(
)
侯(
)
脉(
)
官(
)
候(
)
咏(
)
三、比一比,再组词。
宫殿
官员
侯爵
时候
血脉
歌咏
四、给下面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春城无处不飞花。
A.指云南昆明。
( )
B.指春天的京城。
( )
2.终日不成章。
A.文章。
( )
B.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A.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 )
B.地面变白了。
( )
4.皎皎河汉女。
A.指银河。
( )
B.河边的汉子。
( )
√
√
√
√
一、寒食节:《寒食》
1.了解寒食节的习俗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
(2)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风俗。( )
(3)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被大火烧死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当时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子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节”。( )
√
√
√
2.寒食节白天的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色。
飞花
柳树
暮春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A.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在春风中飘拂。
B.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都是柳絮飞舞,东风把柳枝吹得歪歪斜斜。
(3)关于“飞花”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写出了落花随风飞舞的样子。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花的动态,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B.“飞花”可以换成“落花”,意思是一样的。
A
A
3.寒食节夜晚的景色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汉宫”本义是指________的皇宫,这里指________的皇宫。
(2)“五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朝
唐朝
天子宠幸之臣
(3)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B.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寒食节夜晚的走马传烛图。
C.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C
二、七夕节:《迢迢牵牛星》
1.《迢迢牵牛星》一诗选自《____________》。
这首诗借____________的神话故事来抒发女子离别相思之苦。
2.牛郎织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迢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皎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牛郎织女
遥远
明亮
那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3)把“河汉女”换成“织女星”,好不好?在下面正确的说法后打“√”。
A.如果用“织女星”,也是读得通的,并且显得很生动。( )
B.“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样写就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而且用“河汉女”,不仅押韵,也显得不单调。( )
√
3.织女织布
(1)将词语与对应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纤纤 落下
擢
纤细
素
伸出,抽出
零
白皙的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整幅的布帛,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流下的泪零落成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描写的情景。
(3)织女伤心不已的原因是( )
A.思念牛郎
B.织不好布
(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A
4.诗人的感叹
(1)“盈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脉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句与意思连一连。
河汉清且浅
(两人)含情脉脉却不能说话。
相去复几许
银河又清又浅。
盈盈一水间
相隔又有多远呢。
脉脉不得语
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
形容清澈
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3)这首诗既写了牵牛星,也写了________;表面上写的是天上的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其实写的是___________对丈夫的思念。
(4)这首诗用了很多叠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使整首诗音韵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织女星
人间的女子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盈盈
脉脉
三、中秋节:《十五夜望月》
1.中秋之夜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对这两句诗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
(2)关于这两句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这两句诗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冷露”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C.这两句诗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为后文塑造人物形象作了铺垫。
B
(3)由“地白”一词,我想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月思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尽”的意思是( )
A.尽头。 B.都
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A.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落在了谁的一边?
B.今夜明月皎皎,人人都欢喜地望着,团聚之日又有谁在思念家乡?
(3)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思念家乡,而________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天下所有人都在望月,他发出了心中的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用委婉的语气写出了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B
王建
思乡
一、主题积累(将节日与对应的诗句连一连)
中秋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明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七夕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二、延伸阅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①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②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③。
【注释】①砌:台阶。②回廊:回旋的走廊。③看花:赏花。
1.解释下列词语。
(1)胧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朦胧的月亮。
独自。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夜晚的景色。( )
(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有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
(3)作者在这美丽的夜晚唱歌跳舞,听音乐,赏桂花,心情特别愉悦。( )
√
√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百字练笔
发挥想象,把《十五夜望月》扩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小短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人的闲适之情。
例文略。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