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小马过河》
设计意图:
《小马过河》这个故事来自于大班语言上册。故事中有孩子们喜欢的小马、松鼠等动物,讲述了小马帮妈妈驮麦子过河的过程,通过学习个故事,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蕴含的哲理,理解高与矮、大与小、深与浅的相对性。知道生活中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在同一种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培养幼儿遇事要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特设计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故事,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水的深浅是相对的。
3、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才能成功的道理。
4、感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蕴含的哲理,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故事。
活动难点:理解水的深与浅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小马、马妈妈、牛伯伯、小松鼠)、模型(牛伯伯、小松鼠、小马)、一个鱼缸、自制《小马过河》大绘本。
教学方法和手段:游戏法;观察法;演示法。
活动过程:
一、教学活动导入
1、手指游戏。
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刚刚我们把一根根手指变成了什么?(各种小动物)今天,我就请到了一只小动物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
客人是谁?
客人来做客,我们应该说什么?(欢迎您客人)小马出场与幼儿互相问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展示课件,欣赏故事。
2、出示《小马过河》大绘本,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实验,让幼儿认识到对于水的深与浅,不同动物的不同说法和看法,知道深与浅的相对性。
①幼儿观看大绘本,听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②引导幼儿看绘本,回答问题。
小马是第几次帮妈妈做事情?做的是一件什么事?
是什么挡住了小马的路?小马在河边遇到了谁?牛伯伯说了什么?
小松鼠又说了什么?
小马看着河水在思考着什么?③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对于深浅来说动物的不同说法与看法,理解深与浅的相对性。
教师出示鱼缸,把松鼠、牛伯伯和小马的模型分别放入鱼缸中,让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同样深的水和动物身高的关系。引导幼儿认识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浅不是固定不变的。
请幼儿说一说:牛伯伯说水很浅,刚过小腿,而松鼠却说水很深,会被淹死的,他们有什么不同?
小马听了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后,是怎么做的?牛伯伯说的对吗?为什么?
小松鼠说的对吗?为什么?马妈妈对小马说了什么?小马最后是怎么做的?
3、请幼儿看大绘本,讲述故事。4、游戏:“句子接龙”。
规则:教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
5、教师有感情的表演故事。6、教师组织幼儿分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三、结束教学活动
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第二次为什么完成了任务?
你以后做事情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做?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一想,还要动手试一试,这样才能聪明能干。
四、活动延伸
拓展到美工区、制作故事《小马过河》绘本。
请幼儿把今天的故事画下来,讲给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变得聪明能干。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围绕目标展开,以语言活动为主,与科学、社会、艺术活动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体现整合的精神。符合《指南》中提出的“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蕴含的哲理。难点是理解高与矮、大与小、深与浅的相对性。为顺利突破重难点,我利用直观的教具,将语言与教具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实验法,让幼儿动手、动脑,观察、比较、分析三种动物的高矮在水深一定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同结果。使他们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想问题,勇于尝试,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