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2 15: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诗句的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3.整合三首古诗,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诗句的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2.整合三首古诗,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整合三首古诗,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1.首学单;2.课件。
学生:1.查找资料,完成首学单。
【教学流程】
单元导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同学们,通过单元课我们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了大致了解,这四篇课文都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情怀,单元导语用了一句话概括,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怀?
生:这是一种爱国情怀。
师:是啊,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再读!
师:像这样注入了浓烈的情感的精炼的语句,在诗歌中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首古诗,去体会体会。齐读课题:(板书:21.古诗三首)。

二、整体感知《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首学)
1.出示三首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4页,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走进学生去聆听)(1分钟)
生:自由练读。
师:音准、句通,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尝试一下。
(重点检查多音字“还、将、教”。教师提示:现代汉语中的轻声词“葡萄、琵琶”,在古诗中最好读本音。)。
三、对比古诗,找异同点(首学)
师:看来孩子们的预习很到位啊,再默读三首诗,你能发现三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4个)
预设:
生1:字数不同,前两首是一行7个字,后一首一行5个字。
(一行7个字的是七言绝句,一行五个字的是五言绝句。)
生2:前两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后一首是宋代诗人写的。
(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唐宋时期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3:前两首诗男诗人,后一首是女诗人。(我国不仅有许多男诗人,还有很多女诗人,例如卓文君、薛涛等等,他们一点也不输于男诗人。)
生4:三首诗都与战争相关(会读书,读出了诗歌的内容)
生5:前两首边塞诗(看来你还有不少古诗的积累,你知道什么是边塞诗吗?师相机补充。)
过渡语:通过自己初步的学习,孩子们有不少的发现,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三首诗,在时空中穿梭会不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首学、共学)
师:我们走进古诗之前,一起回顾一下学习古诗方法有哪些?
预设:
通过读懂意思(读懂意思,你用的什么办法理解诗的意思?)
借助注释(这是一种好办法,我们课文的旁边就有注释,还有其他办法吗?)
借助插图(嗯,还有其他办法吗?)
查资料(哎呦,课内课外的结合,资料的补充会让你有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过渡语:孩子们的方法不少,那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办法,自己仔细的读一读第一首古诗《出塞》,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开始!(2分钟)
出示《出塞》
预设:
生1:我看到了秦汉的月亮和边关,很多人没有回来,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就不会让胡人渡过阴山。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生1:我是通过借助注释理解的。
师: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边关没有什么人。
师:你是从哪里想到的呢?
生:我从“人未还”看到的。
引导:当时光流逝,朝代变迁,抬头看那一轮明月从秦汉时期至今,仍然高挂在空中,缕缕清冷的月光洒在苍茫的边关,照在远离父母妻儿的将士身上。这样一幅场景给你一幅什么样的感受?
生:
师:带着你们的感情读——2个小朋友读
师:在诗歌中的场景,你们还读懂了什么呢?
师:你知道飞将军是谁吗?
生:西汉李广将军英勇善战。
师:西汉时,匈奴犯境,民不聊生。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抗击匈奴,他舍身忘死,屡建奇功,终于赶跑了匈奴,消除了北方的边患。王昌龄所处的年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师:再读两行诗,你读到了什么?
生:李广将军很厉害,(非常好,我想听听你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李广将军的厉害。)
生:人们渴望有良将,赶走胡人,盼望和平。(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对呀,连绵的战事,戍边将士是苦不堪言,多么期盼有位英勇善战的将士带领我们结束战争,国家能和平统一。于是王昌龄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结:我们刚才细细品读了这首诗,同学读前两行看到了凄冷月光那种戚戚冷冷的场景,诗人借这样的场景在后两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读——整首诗
出示《凉州词》(互学、共学)
师:同样是唐代的诗人描写战争的诗,《凉州词》又描写了什么?
同桌互学:1.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交流,
2.同桌互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同桌交流(教师听学生的讨论)
预设:
生:我读懂了战士们正在喝着美酒,忽然传来琵琶声,仿佛在催战士们出征。我要是醉倒在战场上请不要笑,自古以来有多少战士能回来的呢?我是通过借助注释理解的。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补充
师:在这样的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读!
师: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现场的气氛是热烈、激动、兴奋的,为国而战的激情在血液中崩腾,高举酒杯,高唱战歌,意气风发。
读——
师:“万里长征人未还”“古来征战几人回?”联系诗歌上下诗句,有没有读出不一样的情感?
对比读!
生:我读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面对战争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师:是啊,举杯饮酒豪情万丈,明知可能战死沙场,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边关。正是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让我们把这份豪迈、视死如归的信念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
小结:这两首都描绘了边塞不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出示《夏日绝句》(首学、群学)
师:那第三首是否写边关战士呢?是否也写了边关的情景呢?我们带着要求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师:诗人为什么想到项羽呢?
生:诗人在思念项羽的精神。
师:他就是一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杰。
生:读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景吗?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生:没有
师:那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项羽的故事
师:在古诗中这叫做运用典故,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在三首古诗中还有借用典故的吗?
生:《出塞》
师:在我们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方式大量存在。(板书:借典抒怀)
小结:李清照一个女子抒发的情感来的轰轰烈烈,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利益,英勇无畏,成为鬼中英雄。一种“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为国宁死不屈”的壮志豪情!一起读!
统整古诗,拓展延伸(群学、共学)
师:读的特别好,读的特别透彻,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呢?
小组交流:说一说
生1:前两首是描写的边疆。(前面未出这里补充)
师:这两首诗,或描写了奇异的塞外风光,或描写了古战场的艰辛生活,都流露出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这是边塞诗的特点。(补充边塞诗特点)
生2:前两首都有写景的句子(写法不同)。
生3:每一首诗都有抒情的句子,表达爱国之情。(借景抒情)
师:我们看到前两首前两句,可以看到玉门关的景色,宴席的场景,诗人借“明月、边关、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抒发感情。这样的写法在古诗中常用,叫借景抒情。
生4:每一首诗的都是表达爱国情怀,但每首都有区别。
师:同学们,会思考,读的深刻,读的透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论男女老少,人们对国家、对民族都有深深的责任感。像这样的爱国人士,从古至今任然有许多,三国时期一位英雄少年唱出了“理想之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唐朝时期,一位老者心系国家发出这样的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生命的尽头更是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宋朝时期文天祥被俘虏带着枷锁以诗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用短短的诗句表达爱国的情感,我们的近代当代乃至于现在人人都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经有一位少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这位少年是谁呢?我们下节课将学习周恩来的爱国情。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出塞 盼和平思良将 借助注释
家国情怀 凉州词 豪迈视死如归 借景抒情 借助插图
夏日绝句 为国宁死不屈 用典抒怀 查阅资料
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