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细读相关片段,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在古建筑保护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
梁思成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做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的美学问题》等文,著有《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有《梁思成文集》4卷,《梁思成全集》9卷。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背景介绍
“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题目解说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论。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第3~13段):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第14~17段):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第18~20段):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层次结构
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文本探究
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文本探究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是“隔断内外”和“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文本探究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当明了。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不论是建筑框架、整体结构,还是台基、屋顶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式,法式就像语言中的文法一样。
文本探究
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到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以说明“文法”在每种建筑体系中都有;然后列举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法式:建筑是木架结构,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结束瓦顶,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等等。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无论哪个地方的中国建筑体系的建筑物,都遵循这样的法式。
文本探究
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拘束性”指建筑物遵循一定的“文法”,即惯例法式,“灵活性”指在惯例法式的约束下能出现不同的样式,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依旧沿用前文的“文法”的比喻,以文章来比喻建筑:用“文章的文法”比喻建筑的法式,用“在文法的拘束下的许多体裁”比喻“在建筑法式约束下的不同建筑样式”,用“大文章”和“小品”分别比喻宫殿、庙宇等和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建筑。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约束性”和“灵活性”。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译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把具有相同功用、主要性能的各民族建筑比作表达意义相同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比作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可译性”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实质像不同的语言一样,有着同一性质。作者指出同性质的建筑,各民族的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文本探究
但是无论是什么体系的建筑,其主要目的是供人类使用,都可以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解读出建筑的个性特征。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了解了建筑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可译性”来借鉴、吸收其他建筑体系的建筑特为自己所用。
文本探究
《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采用了科学的说明顺序:事例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第3~13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三个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作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文本探究
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语言和描述对象形象生动,而喻体选用一组文学样式分别形容建筑的构件和特征,使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古典韵味十足,文化气息浓厚,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为说明性文字增添了色彩。
文本探究
中心思想
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同时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每种建筑体系都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艺术特色
1.写法上采用“三维比较”的方式。
2.大量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4.用语严密,无懈可击。
艺术特色
1.写法上采用“三维比较”的方式。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建筑作出归纳的层面上,他还深入一步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外国一些建筑进行比较。能进行中外横向比较已经显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宽阔的眼界了,但是作者更跃一层,再引入文学语言及其用语与建筑用语相比拟,尤其是“文法”和“词汇”,将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比较陌生的建筑术语转化为大家熟悉的文学术语,让建筑“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艺术特色
2.大量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作者没有用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例如,谈到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体系和大陆的建筑体系,作者将之比作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写到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作者将之比作“帷幕”。
艺术特色
谈到建筑规则与具体的建筑的关系时,作者认为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
艺术特色
3.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时明晰的思路。如在总体概括之后,把中国建筑的特征概括为九点,先谈个别建筑物,再谈平面布置,接着谈建筑的结构及其装饰,最后利用比喻归结出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词汇”。
艺术特色
4.用语严密,无懈可击。
本课属于自然科学论文,在语言上很好地做到了简明、严密,没有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也没有晦涩难懂,故作高深。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
D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额枋(fáng) 轴线(zhóu)
切削(xiāo) 瓦当(dāng)
B.框架(kuàng) 穹隆(qióng)
屋脊(jī) 帷幕(wéi)
C.房檩(lǐn) 抱厦(xià)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椽子(chuán)
接榫(sǔn) 轮廓(kuò)
解析:A项,“枋”应读“fāng”。B项,“脊”应读“jǐ”。C项“厦”应读“shà”。
当堂检测
A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B.孔子思想中虽保留了天命的主宰地位,但其具体内容,总是同“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等精神联系在一起。
C.中国建筑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D.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解析:B.“‘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为同类的短句并列,且中间的停顿较短,所以句中的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C.最后一个“;”改为“:”,因为后面有“这都是”,说明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D.去掉引号里面的句号。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3.下面是作者给“斗拱”下的定义。请把这句话调整为以“斗拱”开头的语句,要保持信息的完整和语句的流畅。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答案:“斗拱”是指由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一层层逐渐挑出的被称作“拱”的弓形短木和两层拱之间垫着的被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建筑单位。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斗拱”开头,也就是把“斗拱”作为陈述的对象。关键点是对“斗”和“拱”的解说。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4.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应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改句的句式特点;②变式不变意;③变式不漏意。原句陈述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以“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的特点,强调“静”对园林的重要意义。答题时应注意题目以“静”字为开头的要求。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