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课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其他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针对瓦·博尔吉乌斯的来信,恩格斯首先解决了来信的什么问题?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其中重点论述的是什么?
3.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习近平近日在上海________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考察考查)
(2)那种趋炎附势、钻头觅缝的人物,难免招人________。(忽视鄙视)
(3)从浩瀚的古籍中________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搜集收集)
(4)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研究,也由于缺乏整体性和归根到底性探索,和合文化目前也只表现为一些理念碎片,因而对其作用也不应过高估计。(_______)
(5)他说,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抓好每一个细节,字斟句酌,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_______)
(6)我背着一壶水,手里拿着个竹杖,沿着曲曲折折的石阶往上爬,才爬到半山腰,就感到精疲力竭了。(_______)
4.请理解句子“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的含意。
5.《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请点出句子“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中的重要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6.《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句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7.文章是怎样论证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
8.阅读文章,完成相关题目。
钱钟书的谦逊
魏邦良
文化大师钱钟书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书香之家。幼时抓周时抓得一本书,得名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只有15分,却因国文英文成绩出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后留洋深造,恣意读书,因用眼过度而患上头晕的顽疾。
学成归国,钱钟书左手创作右手治学。一部《围城》,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神来之笔随处可见,风靡海内外,畅销几十年;一部《管锥编》,博大精深,振聋发聩,妙绝之论,震惊学术界,倾倒读书人。
钱钟书著作等身,声名远播,却特别谦逊。
对于年轻人,钱钟书一向以友相待,不摆长者和老师的架子。王水照是他指导的研究生,但他收到王水照寄赠的《唐宋文学论集》时,在回信中说:“吾友明通之识,缜密之学,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老夫何与焉。”王水照曾师承钱钟书,不敢说自己的本领“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一次见面对钱钟书说:“我是您的学生,有‘文’可证。当年我的进修计划和您的审批意见俱在,白纸黑字。”钱钟书听了大笑:“给你写的题签,特地盖上我的印章,已经表示咱们的交情了。”但事后写信,钱钟书仍以平辈待之,称王水照为“贤弟”“贤友”“吾兄”。钱钟书把王水照这个弟子当作朋友,那是他的谦虚了。其实,他曾手把手教王水照写论文。王水照执笔写的《唐诗选·前言》全文一万多字,钱钟书为此写的审读意见有一千六百多字。王水照文章开头说:“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钱钟书以为不妥,指出:“首句‘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宜改为‘我国文学史’更妥,因‘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在语言上血肉联系,且唐诗至今还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此为开宗明义之句,应说得高瞻远瞩些。何况隔一句又说‘我国古代诗歌’,似不须重复如此。鲁迅语可引,但其意(‘到唐已被做完’)是绝后,而把它来承上句‘空前繁荣’,稍觉不贯,至少得说‘鲁迅先生还(甚至)说’这一类字样。”
王水照文稿中还有这样一句:“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我们下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探讨。”“不成熟”三个字引来了钱钟书的批评:“‘不成熟’三字似可删,因主观上是‘成’而大成、‘熟’而烂熟,方敢提出公之于世。此序义非即席临时发言或考场试卷,无人催促,非急就章,如觉‘不成熟’,不妨再加深思熟虑。虽客气话,亦当切合体裁。”
钱钟书的谦虚对年轻学者有极大的感染力。学者陆文虎有过这样的体会。陆文虎曾读到一篇讽刺自己的文章,他想到当前学界多吹捧少批评,就将此文收入自己编的一本文集中。钱钟书得知此事后很高兴,说:“欢迎批评的人是有力量的人,一是有实力,批不倒;二是有胸怀,经得起。”
钱钟书1979年赴美返国后,美国多所大学邀他去讲学,但钱钟书对所有的邀请都一概婉拒,他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多次谈及此事:“Princeton,Chicago等来函,邀弟明年携眷来美‘讲学’,七十老翁,夜行宜止,宁作坐山虎,不为山林狼,已婉谢矣。”钱钟书的桌上堆满了国外的邀请函,他的外甥女曾问:“舅舅,难道你就从不考虑?”钱钟书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我都没答应,还会答应其他人?”
(本文有删改)
三言两语话主题 (思维提升) 1.文章通过写钱钟书先生的言行,表现了他的________大师风范以及________的优秀品格。
一枝一叶总关情 (审美创造) 2.画线句子用孙悟空的无师自通与王水照情况做________,文笔古朴文雅,________,别有情趣,形象地表达了钱钟书对王水照的________之意和不以老师自居的________之情。
二、选择题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氏族(sì)惰性(duò)庸人(yōng)
B.疲惫(bèi)虔诚(qián)纯粹(suì)
C.独裁(cái)扮演(bàn)编纂(zuǎn)
D.范例(fán)阐述(chǎn)崇高(chóng)
10.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尊敬资料围绕多愁善感
B.贸易障碍唯一奴颜婢膝
C.偶然成熟领域相互交措
D.枯燥撰写按照实用价值
三、语言表达
11.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讲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他认为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由此看出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问题。请列举一个或几个事例,对此做辩证地分析。
12.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一封短信,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XX代替。
参考答案
1.作者对“经济关系”做了阐释,特别是对于瓦·博尔吉乌斯所认为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的观点,作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耐心地做了讲解,从而解决了来信者的疑惑。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针对博尔吉乌斯来信提出的关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的观点问题,恩格斯回答了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指的是什么,论述了以技术装备为标准的生产力,对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于阶级的划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以及国家政治,法律等决定作用,指出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中,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
2.主要论述了经济因素与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关系,其中重点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文章1-2自然段论述经济关机决定上层建筑;3-6段论述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的发展;最后指出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所以文章的主要内容论述了经济因素与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关系。文章的重点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3.考察鄙视搜集××√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词语含义并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1)考察,是指实地观察调查或审察考核。而考查,是指测试检验,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的行为。在引证释义上,考察,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本句中是指上级对下级的检查。故选“考察”。
(2)忽视,指不重视;鄙视,指轻视,看不起。本句中“趋炎附势”“钻头觅缝”都是贬义词,这种人是让人看不起的。故选“鄙视”。
(3)收集,是指把零散的东西收拢在一起。搜集,搜求汇集。“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本句是指从古籍中对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进行搜寻汇集。故选“搜集”。
(4)“归根到底”是指归结到根本上。而本句是指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根本进行探究,所以“归根到底”使用错误。
(5)字斟句酌,是指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这里是指对工作的态度,不是指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所以使用错误。
(6)精疲力竭,是指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本句中“背着一壶水,手里拿着个竹杖,沿着曲曲折折的石阶往上爬”是很耗费精神和力气的,“精疲力竭”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4.句子表明一些德国人不认为科学和技术与经济因素有联系,认为科学是独立的。“从天上掉下来的”形象地嘲笑了这些人的无知,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写这封信的必要性。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句子“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要抓关键词“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实际上作者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讽刺人们的愚昧,从表层含义来看,这句话表明德国人对科学的态度,他们认为科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深层含义上来说,这句话实际上是表明作者写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是“归根到底”“决定意义”“贯穿始终”“唯一”,这些词语是对经济因素是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基础的具体、深入的阐释。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重要文句语言特点的能力。
具体分析,题干所给文句的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句中“归根到底”“决定意义”“贯穿始终”“唯一”,这些词语是对经济因素是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基础的具体、深入的阐释。从而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更加鲜明和集中。
6.用了道理了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作用:作者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属于比较论证,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本题引用了恩格斯的名言,是道理论证,主要是为文章的权威性服务。而引用部分又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是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观点更鲜明突出,而且加一个表递进关系的“更”字,就越发凸显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中心论点。回答作用时只要结合两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并具体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7.采用了例证法。为证明这个关系,作者以伟人的出现为例,并列举了拿破仑、凯撒、克伦威尔等伟人,这些伟人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但没有他们还会出现其他伟人,可见“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本文作者恩格斯在论证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时,首先谈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接着作者谈伟人的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然后用例子“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见,作者是运用例证法论证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
8.友善、谦逊不为权名所动、低调做人类比诙谐幽默赞美谦逊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及文章思想的分析概括能力。
表格第1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文章第3段写到“钱钟书著作等身,声名远播,却特别谦逊”,接着第4段开头作者又写到“对于年轻人,钱钟书一向以友相待,不摆长者和老师的架子”,然后作者举钱钟书和王水照相处的例子,进而证明钱钟书友善的大师风范以及谦逊的优秀品格。
表格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钱钟书用“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夸王水照《唐宋文学论集》不用老师指导的自己写的就很好,在这方面,王水照和孙悟空无师自通有相似之处,所以是类比,这句话钱钟书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对王水照进行了赞美,通过下文的“但事后写信,钱钟书仍以平辈待之,称王水照为“贤弟”“贤友”“吾兄”。钱钟书把王水照这个弟子当作朋友,那是他的谦虚了。其实,他曾手把手教王水照写论文。王水照执笔写的《唐诗选?前言》全文一万多字,钱钟书为此写的审读意见有一千六百多字”更进一步说明了钱钟书不以老师自居的谦逊品格。
【点睛】
类比和对比的区别: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类比都是引用和自身比较相同的,有共同性的例子,对比时引用有明显不同的,可以显出差别的例子。
9.C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氏”应读“shì”;
B项,“粹”应读“cuì”;
D项,“范”应读“fàn”;
C项没有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C项,“相互交措”的“措”错误,应该是“相互交错”。
ABD中均无错别字。
故选C。
11.比如我们看待自己考试中的失败,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考试成绩不好令人沮丧,但同时它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和督促,由此可见,考试失败是坏事,同时它也是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说的是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件事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老翁却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因此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题要求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几个事例,做辩证地分析。此类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先亮出观点,然后举例子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即可。例如:考试失利,被同学老师家长误解等,例子很多,如:隋炀帝在历史上是暴君,他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深重灾难。可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却在《汴河怀古》中冷静地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客观地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后世享用至今,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秦始皇建万里长城。这首怀古诗让我们看到秦、隋亡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开大运河和建万里长城本身,而在于国君“水殿龙舟事”的源头——践踏民生的“独夫”之心。还有其他相关的事例供选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要辩证阐述,合理即可。
12.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
您的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XXXX,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此致
敬礼!
店主:XXX
X年X月X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综合写作和运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特殊场景应用要得体,同时考生要注意书信题的格式要规范。语言的表达要通顺简明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