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 第四单元 唱歌 木瓜恰恰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 第四单元 唱歌 木瓜恰恰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2 16: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充满印尼风情的叫卖题材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简捷、段落规整清晰、歌词通俗上口,描绘出“印尼果农带着新鲜美味的热带水果到集市上叫卖销售、城里人都争着前来品尝购买(木瓜等)”的热闹景象。
歌曲内容生活化,很有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演唱。歌中有介绍水果品种的赞美吆喝声,独具浪漫色彩和潇洒风趣。特别是衬词“恰恰恰”的运用更有特色:既增添了欢乐活泼情绪,又显露开朗豪放的性格特点。
歌曲分为三段体,大调式。
第一乐段:以弱起小节贯穿始终,四个乐句的节奏形态相同,并用“跳进递增与模进”的表现手法,使旋律上扬富有朝气,流畅而优美。多以同音进行与模进为主,节奏规整、明快。歌曲的旋律欢快。在每个乐句结束时都加进了“恰恰恰”的衬词,更显得活泼潇洒,富有异国情调。
?
第二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节奏形态相同,旋律也基本类同,只是结尾两个音稍作变化。旋律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突出了叫卖的独特风采;增添了劳动快乐与美好生活的感受。第一乐句旋律大跳向上、小跳与级进有规则的交替、力度渐强、结尾上扬,把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二乐句旋律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但力度渐弱,平缓下行、最后落到主音“do”上收尾,叫卖的音乐形象清晰完整。
?
第三乐段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
(二)学生情况分析
1、识谱能力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音乐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视唱乐谱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唱会乐谱。
2、知识储备分析
?①?学生学过弱起小节和切分音知识,但从未演唱过这类弱起小节与切?
分节奏连续并用的歌曲.在演唱弱起小节和连续的切分节奏情感的融合方面,学生确实有困难。
②学生从未接触过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尼歌曲,也从未欣赏过印度尼西亚民族音乐.
3、歌曲演唱能力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轻声高位置方法演唱好“恰恰恰”处,只有少数学
生的声音会发虚。
(三)对教师本课教学能力的分析
?
?
教师本人一直在尝试唱歌策略的研究,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积累和
经验。演唱基本功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具备指导学生深入作
品内涵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
1、通过分析旋律特点、听琴模唱、教师范唱、柯尔文手势练唱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唱好歌曲。
2、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歌曲节奏的同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及律动体态
表现歌曲。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五)技术准备
1、将各种辅助材料制作成幻灯片辅助教学。
2、用音乐软件对歌曲的伴奏进行降调、剪辑,便于学生听辨及演唱。
(六)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问题
?
?
?
对策
在间奏处会随着音乐演唱“恰恰恰”
用连音唱法演唱“恰恰恰”音量大,声音没有弹性。
对比聆听,引导学生用轻声高位置的方法,加上丹田的力量,用断音唱法演唱好间奏处的“恰恰恰”。
未接触过印尼音乐和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尼歌曲.
不能把握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尼风格歌曲的特点.不了解印尼音乐.
教师范唱,用歌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卖水果的歌曲。同时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印尼风情与印尼的甘美兰音乐.
音乐知识:学生知道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
不能把握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
通过拍节奏,模唱等方式引领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卖水果的情境中能把握歌曲的风格并准确地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聆听、对比、模唱、学唱的过程中简单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表现印尼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分层次渐进式学唱印尼民歌《木瓜恰恰恰》,培养理解性听觉、视觉和自觉性整体音乐感觉。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在聆听音乐中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XX?X节奏,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感受并唱出4/4拍“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理解其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1、唱出?4/4拍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
2、间奏“恰恰恰”处声音的处理。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歌曲风格。
1、放第一乐段伴奏音乐,感受歌曲情绪和特点。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听音乐。
(老师在每句句末XX?X节奏处用肢体语言表现)
2、分析“恰恰恰”节奏的情绪、出现的位置,然后用轻巧的声音模仿“恰恰恰”并加上肢体语言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第一乐段音乐伴奏。
问题:演唱“恰恰恰”时音量大,用连音唱法,声音虚而不实、没有弹性。
对策:老师范唱“恰恰恰”,
歌唱位置:引导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演唱。
气息要求:丹田用气,
唱法:用断音唱法演唱“恰恰恰”
效果:声音轻巧有弹性。
3、听音乐,分析第二乐段伴奏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并参与体验。
思考:第二乐段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是怎样的?两乐句的结尾音高是否相同?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音乐情绪热烈、欢快,具有跳跃感;两个乐句的节奏形态相同,旋律也基本类同,只是结尾两个音稍作变化。
?
学生活动:用肢体语言参与第二乐段伴奏音乐。
4、整体感受歌曲,参与体验。
学生活动:用“恰恰恰”声音和肢体语言完整表现音乐。
(二)学习歌曲
1、完整聆听,揭示课题
?教师用木瓜做道具范唱歌曲引出课题和歌曲内容。
提问:老师在范唱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首歌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结:这首歌曲其实就是一首卖水果的歌曲,今天的音乐课主要任务:一起在歌声中去卖水果。通过演唱歌曲,看谁的水果卖的又快又好!
2、分析歌曲结构,师生合作体验“恰恰恰”情绪。
师生合作:老师范唱的同时请同学们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恰恰恰”。
提问:这里的“恰恰恰”表现了我们卖水果时什么样的心情呢?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情绪怎样?
总结:通过合作演唱歌曲,体验到歌曲中的“恰恰恰”表现了卖水果时非常高兴、快乐的心情。歌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情绪欢快,第二乐段情绪更欢快,比较有跳跃感。
3、走进印尼
在甘美兰的配乐下,让学生随着幻灯片走进印度尼西亚(了解印尼地理位置,印尼风情、印尼水果市场等)。
?
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精讲、欣赏(声像结合的印尼打击乐合奏)视频画面,了解印尼民族音乐—甘美兰。
?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印尼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说和老师的介绍来挖掘学生已有经验,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软化学科边缘,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4、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1)模唱----用“叮”模唱第一乐段旋律。
?
?
?
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形态都是怎样的?每一乐句开头几个音的音高有什么规律?
(2)随钢琴用柯尔文手势演唱歌曲旋律。
?
?
?思考:这是什么拍子的歌曲?出现什么小节?起音是在强拍还是在弱拍上?
?
?
?发现:4/4拍、弱起小节
(3)加入歌词演唱
?
?
?容易出现的问题:音量大、力度强
?
?
?解决办法:模仿甘美兰的轻柔声音
5、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⑴?
拍手模唱第二乐段旋律并分析其节奏。
阶段目标:拍手模唱先导,唱谱表现强弱感觉。
要求:侧重抓节奏模唱和切分节奏的强弱感觉
提问:请听辨两乐句歌谱,用手拍出节奏,观察连续出现什么节奏型?这种节奏型强调第几个音?
学生活动:拍击一组切分节奏:x?x?x
?
练习:拍击连续切分节奏,再用“帮”字唱出强调第二音的强弱感觉!
教师活动:示范引导(边拍边唱)。
学生活动:随琴用“帮”字模唱第二乐段旋律,并拍出连续切分节奏的活泼弹跳感。
(2)视唱第二乐段歌谱
阶段目标:能体会弱起与连续切分节奏并用的作用,识谱中唱出切分节奏中切分音的特殊感觉。
跟琴完整视唱第二乐段歌谱
?问题:没有乐感,唱不出连续切分节奏与弱起小节并用的欢快活泼跳跃感。
?对策:教师示范,同时用手势、口型、指挥等体态语言辅助。
?师生总结:连续切分节奏与弱起并用——使第二乐段旋律显得更欢快、活泼,具有跳跃感。
(3)学习歌词
?①教师范唱(介绍水果)
②学生自学歌词
问题1:“皮儿”节奏不准
对策:“皮儿”是儿化音,又是一音多字,所以演唱时速度要快,“儿”
字要一带而过。
问题2:切分音上对应的字未强调
对策:把“石”、“菠”、“芒”、“香”等切分音字变成红色字体暗示学生,同时唱到以上切分音字时拍手强调。
6、表现歌曲
导语:我们的水果摊有哪些水果大家都了解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去卖水果吧!?
(1)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问题:歌曲的情绪把握不到位?
?对策:对比聆听+语言引导,学生与老师分别演唱后再分析总结。
(2)分组演唱歌曲(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唱歌词,另一组唱“恰恰恰”,同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问歌曲伴奏,老师指挥)。
(三)拓展延伸
1、欣赏视频歌曲《卖汤圆》与《新货郎》
2、总结《卖汤圆》、《新货郎》《木瓜恰恰恰》三首歌曲的共同点:情绪都是欢快的,都在介绍自己所卖的东西。
3、介绍叫卖歌──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叫卖歌曲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也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方式。有的沿街叫卖,有的摆摊坐卖,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听到。例如:磨剪子来,锵菜刀(放音乐《磨刀老头》节选);卖豆腐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叫卖歌曲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创作出一首简单的叫卖歌曲,用熟悉的旋律改编或是自己创作,去推销自己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