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基础夯实练
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虚词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
D.“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
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扮演官员角色时的伶人,叫做伶官。
B.
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C.
北平,明朝初年改元朝大都为北平府,就是现在的北京。
D.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卿、上大夫、大夫。
B."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C."负荆请罪"的"荆"指的是荆条,"负荆"意思即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D."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入大鼎,用滚烫的水将人活活煮死。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7.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磬”,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器具,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磬是用玉或石制成;钟是由饶发展演化而来的,由铜或铁制成。
B.“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水师”,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以水为名的官长;官名;水军,兵种之一;船夫;水手。本文中的“水师”是最后一种意思。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C.“秦晋之好”是一个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1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硿硿焉
微波入焉
B.今以钟磬置水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不知其浅深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殆与余同
独与迈乘小舟
12.对下列句中加粗“之”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舍其名
虎因喜,计之曰
B.击木而召之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C.有类橐驼者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D.若甚怜焉
且焉置土石
14.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水浅而舟大也
?
C.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D.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南冥者,天池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尓其无忘乃父之志??????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蚓无爪牙之利,
苟以天下之大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虽然,每至于族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7.下列选项中加粗词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
唯求则非邦也与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未之有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焉有仁者在位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此,代词)
1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公子于是乃置酒?????②乃谢客就车
B.①公子闻之,往请?????②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①公子往数请之?????②范增数目项王
D.①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②不让,欲以观公子
20.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开国何茫然
B.①
但见悲鸟号古木?????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①难于上青天?????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
其险也如此?????②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答案:D
解析:“来归”指“嫁到我家来”。
3.答案:A
解析: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受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4.答案:B
解析:“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5.答案:B
解析:“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不一。
6.答案:B
解析:应叫“期服”。
7.答案:A
解析:汉代分王、侯二等。
8.答案:C
解析:“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9.答案:B
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有些皇帝在位期间,会有几个年号。
10.答案:B
解析:“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11.答案:D
解析:A项,相当于“然”,……的样子;兼词,相当于“在那里”。B项,介词,把;介词,用。C项,代词,代穴罅;代词,指“其中的”。D项,均为介词,和。
12.答案:A
解析:①⑤均为助词,②③④均为代词。
13.答案:A
解析:A项,均为连词,于是。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助词,表停顿;代词,……的人。D项,语气词,用于句尾;疑问代词,哪里。
14.答案:C
解析:都是取独
15.答案:C
解析:都是定语后置标志。
A
介词,用/连词,来;B应当、一定/
何其,多么;D
介词,比/介词,从。
16.答案:C
例句:于:介词,对于;
A项,于:介词,译为“从”;
B项,于:介词,引出对象;
C项,于:介词,对于;
D项,于:介词,表被动。
17.答案:D
解析:
A
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如果)或知尔,则何以哉
B
唯(句首语气词)求则非邦也与
?????????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之
C
未之(代词)有也
?????????????????????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不如人????
D
焉(哪里)有仁者在位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
18.答案:A
解析:A项,像,动词。
19.答案:C
解析:A.①副词,就;②副词,才;B.①代词,代指侯嬴;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均为副词,多次、屡次;D.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来。
20.答案:B
解析:A.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多么;
B.副词,只、仅;
C.介词,比;介词,对;
D.代词,它;副词,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