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5.1
雷雨(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难点:
挖掘戏剧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曹禺创作《雷雨》的基础主要有:他自身曾经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在曹禺的内心埋下了反抗的种子;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许多揭露黑暗、追求人性解放的优秀话剧传入中囯,对曹禺的思想影响很大;“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的抗日热潮更加汹涌,曹禺在投身抗日活动时结识了一些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有了更加成熟的反抗思想。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这部经典力作。
(二)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雷雨》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鲁侍萍、周朴园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部分:鲁大海、周朴园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四、学习课文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明确:
①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惊愕)什么?”
②问是否想见:“不,不。”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
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
周朴园先是声色俱变地责问,接着试图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为由,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再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以支票试图平息旧恨新仇失败后,凶相毕露,想要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便再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给了他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习惯关窗说明什么?周朴园有无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
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鲁侍萍。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必须掩饰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蘩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课文塑造了怎样的鲁侍萍形象?
明确: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后来与周朴园恋爱,生了两个儿子。但第二个儿子刚生下三天,就被周家赶出了大门,投河遇救。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炼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课文中她出现时,先是冷静地回答周朴园的提问,观察他的变化,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悲愤地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并当场撕毁支票,保持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6.尽管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见面后却反目成仇,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7.作者塑造的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
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员,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猾的周朴园相比较,确实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又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鲁大海的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鲁大海这样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显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个形象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作用。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廷见元帝①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
(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元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阕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阕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首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歌曲,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予以单于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2.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舞台提示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3.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4.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C
3.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发生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4.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不迫。
解析:
1.“表面平静”错。结合“(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离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分析,单于应该大惊失色。
2.“极尽渲染”错。结合“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等分析,可知仅有两句描写苦伶仃,没有极尽渲染。
3.结合“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等分析可知作者是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结合“萧育:(展开羽书)……不知下落……”“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等分析可知作者是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
4.结合“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王昭旨:(从容地)《长相知》”“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逢迎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等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昭君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