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计算器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第43页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PPT课件出示:20×5 24×35 987×76
学生算一算,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1。
(1)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操作过程:
①输入:,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 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2。
(1)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练习反馈,促进应用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先列出算式,再用计算器计算,最后展示交流。
四、反思总结
计算器上有哪些常用的功能键?怎样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40000-165×182
=40000- 30030 先算乘法并记录下结果,?
= 9970 再算减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运用中深化对计算器的认识。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含有两级的四则混合运算时,通过学生的尝试体验,让学生自主发现运用计算器同样要讲究运算顺序,从而在不断的运用中体会计算器的便捷。
[不足之处] 教师巡视的次数过少,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从而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输入数字时不认真观察并检查,导致计算的错误。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及时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仔细观察数字键,确保输入的正确性,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和“练一练”,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明标质疑
1.PPT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做完后指名交流。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板书)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PPT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反馈,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写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快乐填空: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5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比一比谁填得又快又准。
3.智力冲浪: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6题。
利用方格中的数,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不同的算式,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相等。
4.有趣探索: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5.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8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填在书上,后小组交流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
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探索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计算器只是学生探索规律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为规律的探究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规律,并尝试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然后再运用计算器进行检验。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技能,又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并发现规律,而是过于借助计算器计算结果,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意义。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第3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七第9~12题和“思考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一些练习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生活中的数学。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9题:购物发票。
(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0题。
先用计算器计算左边两题,再直接填写右边两题的得数。
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说说“重复这个过程”是什么意思。
(2)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4.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可以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5.思维大放送。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6.阅读教材第45页“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说说阅读后的体会。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七
142857×1=142857 142857×4= 571428
142857×2=285714 142857×5= 714285
142857×3=428571 142857×6= 85714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运用、验证、再次运用等完整的探究规律的过程,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及数学知识的确定性。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规律的获得和获得的方法,还满足于对规律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用规律来解释相关的数学问题是对规律运用的实际反映,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融入对规律的创新,这既是本节课中数学研究方法的高度反馈,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写照。
[不足之处] 对于有趣的“142857”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合作交流中,对于得数的组成及排列顺序掌握的不好,没有理解具体的规律。
[再教设计] 再教学探索规律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尝试运用、验证、再次运用的过程。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扩散思维,感受数学的奇妙。
一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揭题,感知一亿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板书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的……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体会一亿
1.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PPT课件出示教材上的表格,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2.量一量。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大约高多少米?
PPT课件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测量硬币的高度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的设计方案写出来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000000 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 3 )年
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是30层楼高度的( 2000 )倍
1亿 1亿粒米约重( 3000000 )克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必须以实践为中心。在教学中,在学生初步“说一说”的基础上,紧扣教材提供的3个实践活动展开教学。教师能够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方法和要求,学生的可操作性强。整个活动的过程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不光能体会一亿有多大,也能学会探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和策略,为以后以更开阔的思路去探究数学问题作下铺垫。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推算并感受一亿有多大的时候,不能够正确地计算出结果,同时合作交流的实效性不够。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到小组中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