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44001196340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一节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内容。本课是《图形的平移》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感知、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现象。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的情景,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含义。学习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图形的变换,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移的现象,小学曾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能真正体会平移的特点。本节课通过对图形进行进行简单的平移。从生活中让学生理解不是很困难的。但是对图形移动距离不能真正理解,往往是把图形之间的距离看成是图形移动的距离。
教学目标:
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进而获得图形平移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和测量,体验感受图形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并从中体验这些图形的平移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平移的有关概念和平移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幻灯片播放“正广和大楼整体平移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有关平移的例子?你能具体说一说它是如何运动的吗?
(学生回答发言)
师:“方向”、“距离”
在数学中什么叫做平移?
师:出示平移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注:在平面内,通过平移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是全等的。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回答。结合已有的知识,初步让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建立数学模型,为后边的学习内容奠定基础。
设计目的:通过有趣的现实生活中所含有的平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将要学移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思考问题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图形的平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ABC经过平移得到△DEF,点A,B,C经过平移得到D,E,F
.
(1).说出平移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观察并测量这些对应边和对应角之间的关系.
(3).线段AD、BE、CF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
AB=DE,
AC=DF,
BC=EF
∠A=∠D
,∠B=∠E,
∠C=∠F
AD∥CF∥BE
,
AD=CF=BE
…
…
动手操作
自制一个纸片或利用三角板,借助纸片和直尺,将四边形按照某一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并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观察并测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连接各对应顶点,观察并测量对应点的连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任意找出一组对应点(非顶点)并连接,观察它与其它对应顶点连线之间的关系.
4、平移的基本性质:
73787031750学生活动:通过前面对图片的观察、猜想、测量,学生自己总结并发言,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炼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般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增加数学活动经验,锻炼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三、操作感知:
1.如图,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动到了点D.
(1).指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1494790508002.操作与思考
1541780252095如图,经过平移,△ABC的边AB移动到了EF,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你有几种画法?
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尽量自主独立完成,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然后让学生总结交流,分享成果。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和找准关键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释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巩固提升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还有那些疑惑?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习题3.1
第
2、5题
2.导与练3.1节
3.1节
选作题:
导与练52页
第5题
思考题:(略)
板书设计
3.1图形的平移
平移的定义
平移作图
平移的性质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