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识别声源并能举例
举出实例证明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
通过实验能归纳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给出发出声音的例子,能分析该过程中能量的传递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通过“嫦娥1号”的简介,关注身边的科技
学生注意观察日常实例并利用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观察——提出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
利用书本中的知识解释生活实际现象
教学重难点:
(1)举出实例证明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
(2)通过实验能归纳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学生归纳法、导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音叉、橡皮槌、玻璃器皿、一个乒乓球、一段线、小收音机、手表
五、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启动和引入(2min)
展开(35min)
播放: 优美的音乐
讲述:同学们,声音如此美妙,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怎么
被我们听到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能说一下你听过哪些声音吗?
我们讲话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下面请同学们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大声朗读这句话,并谈谈有什么感受
学生欣赏歌声
思维转向主题
学生回答
(乐器的声音、噪声等)
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大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讨论后回答喉部有振动
引发学生兴趣
预期,引导学生选择性知觉
提取有关声音的已知知识
亲身感受声音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印象更深刻
一、声音的产生(10min)
二、声音的传播
(14min)
三、声音的能量(8min)
小结(3min)
课堂练习(7min)
5、作业布置(1min)
讲述:人耳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引起了我们耳膜的振动
活动:
(见书本活动内容)
(1)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
(2)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胎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用橡皮锤敲击音叉后,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根据经验猜测现象发生
如何分析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讲述:音叉和鼓膜一样,它们发生了振动,于是产生了声音,像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作声源
当它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当它停止时,声音也就没了
提问:同学们能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有关声源的例子吗?
讲述:一旦声源发出振动,就会有声音产生,也就是说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
衔接:现在同学们能听到老师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是老师的声带振动引起的,那么这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呢?
对,声带振动引起空气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你们耳膜的振动,你你们便感觉到了声音。
可见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声音,声音能通过固体和液体来传播吗?
实验(1):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防止水渗入,学生猜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时是否还能听到声音,然后把它放入盛满水的器皿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2):请有手表的同学把手表放在桌子上,一只耳用手捂住,另一只耳紧贴桌面仔细听,说明实验想象
讲述:可见,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那是否能在真空中传播呢?
同学们以前学过,月球上是没有空气存在的,人与人相互讲话听不到声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登上月球,最近我国的“嫦娥1号”第一次绕月飞行,以后中国人也有机会登上月球,当然,要想在月球上讲话,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了
衔接:现在我们知道,通过气体、固体、液体,声源产生的声音能传到我们人耳。大家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生活现象吗?当我们对离得比较远的人喊话时,用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为什么呢?
讲述: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块小石子,水面会泛起涟漪,形成水波,能量就向外散出去了。同样,当声源产生声音后,带动周围的介质振动,形成声波,这样,声音的能量就像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了 ,不过,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相同的
讲述:同学们谈谈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1、举例说说你所知道的声源
2、当你站在火车的一端,贴近铁轨你能听到火车行驶的声音吗?此时声源是什么?
3、当橡皮槌敲击音叉,然后音叉旁的乒乓球被弹起,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传播的?
练习本相应内容
学生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描述感觉:音叉在振动
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
(学生发现刚接触时乒乓球开始摆动)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音叉出现振动,振动的音叉产生了声音
学生举手回答
(锣、鼓、二胡
振动的钢片、振动的橡皮绳等)
阅读“小资料”
学生回答“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猜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声音是能在液体中传播的
学生做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是能在固体中传播的
学生回答
学生结合书本
思考讨论得:声音也有能量,当用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声能传向一个方向,对方更容易听到了
阅读“小资料”声速
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声源的振动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3、声音是有能量的
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更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
易于接受
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和实验分析
的能力
通过实验提出声源的概念
举例加深印象并能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思维与分析能力
该实验贴近生活实际,更有说服力
通过讲述“嫦娥1号”使学生关注科技,关心国家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
结合水波学生容易理解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检测与调整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源:发声的物体
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声音的传播
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没有介质的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能量
声音是有能量的
教学特色:该节课的实验比较多,比较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部分内容也并不是很难,学生也容易接受该部分知识点,这个设计知识点联系较紧密,从人耳能接收声音入手,通过学生活动探知声源的定义,并知道是由于声源的振动才产生的声音,声音产生后需要传播,从已知的气体传播,到通过实验探得的液体、气体传播,再最后学习声音的能量。可以说逐层深入、逐层递进,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消化吸收,并且本次设计中很多采用生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从而又加深知识的印象
困难: 不过,本次设计实验太多,这样对时间的把握、课堂的调控方面就有了一定的限制,并且在器材准备、PPT制作等方面有很大难度,因此,在对真空实验活动、塑料圈的振动实验进行了删除,要求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