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本单元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主题,有八课内容,本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单元第六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清朝的巩固和发展,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课设计亮点有二,一是模块结构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史料实证、论从史出。
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史实(重点);
2.结合教材小组讨论,进一步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重难点)
3.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能概括出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分解为:
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史实,目标2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史实,目标3概括出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影响。同时设计了行为条件“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实现从目标中看得见教,看得见学,并将目标指向“提升概括和分析能力”。学生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目标的三维叙写。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 (检测目标1)
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
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实》《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本课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方面介绍了清朝前期的兴盛。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塔恩有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前期的兴盛提供物质基础。
2.本课教学可以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3.手工业和商业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任务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设计说明:本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构建学习框架和学习的逻辑顺序,了解重难点并明确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
学习过程
清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先行
任务一:自主阅读教材P96-97 (指向目标1)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 ,大力推行 。(指向目标1)
2、表现:(指向目标1)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品种???增加,棉花、甘薯、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指向目标1)
第二篇→清前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同步发展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55页前两段正文和下列材料(指向目标2)
任务二: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作答
阅读课本结合多媒体图片了解手工业发挥在那的基本情况,并说一说清朝的手工业和唐宋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以此推断清朝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指向目标2)
展示《盛世滋生图》并结合课本说说清朝商业发展有哪些优势条件?(指向目标2)
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指向目标2)
第三篇→清前社会经济发展——人口速增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55页最后一段正文、56页的正文和下列材料。(指向目标3)
材料一:
年份 1685 1741 1759 1778
人口数(亿) 1 1.596 2 3
年份 1685 1724 1753 1766 1775
耕地(亩) 6.08亿 6.84亿 7.09亿 7.41亿 7.16亿
——数据来自刘峰、王庆峰《论清代玉米种植对救荒事业的影响》
材料二:王朝更替之后大约经历了一代人,明末清初的混乱才得以平息,人们终于可以在平静的生活中孕育后代。……清朝的皇帝有一种危机感,若不予民以食则帝国将亡,通过奏折皇帝与官僚可以直接交换信息,如何养活人民成为官员们共有的危机感。产业的振兴、粮食的增产、面对饥荒等地方危机的对策成为官员的重要职务。 ——上田信《明清时代?海与帝国》
材料三:康熙三十九年(1770) ,玉米大多仅种植于西南和东南沿海少数分散的地区,……至18世纪前半期,玉米传入整个陕南,整个秦岭山脉和汉水流域基本都已经开发了,玉米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作物及人民的主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指向目标3)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清朝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指向目标1、3)
(3)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清朝人口增长带来的突出问题。(指向目标3)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主要突出的是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大量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生成的表格史料,并设计问题,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检测与作业
1.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检测目标1)
A.清初的统治者的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到康熙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C.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D.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
2.文物承载着历史,清代开荒执照说明清朝( )(检测目标1)
A.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3.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检测目标2)
A.丝织业、矿冶业有很大的发展 B.制瓷业、制茶业有很大的发展
C.佛山镇的手工工场达上千家 D.苏州机户李扁担的手工业工场初具规模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检测目标2)
A.杭州 B.扬州 C.苏州 D.广州
5.清朝商业兴盛,请问当时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检测目标2)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6.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检测目标3)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 ④农业生产恢复较快
A.①② B.③④ D.②④ C.①③
学后反思
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2.学完本课,你收获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悟?你还有什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