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优特训——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测试卷(B)

文档属性

名称 冲优特训——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测试卷(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3-17 21:3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断运动的地球测试卷(B)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规律,形成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月球的自转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无法确定
3.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B.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C.山东的学生通常比新疆的学生上课时间早
D.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4.开化县的龙顶茶享誉全国,其春茶的开采时间一般是3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过赤道,上述春茶开采时间在哪个节气前后( )
A.春分 B.夏至
C.冬至 D.大寒
5.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A.昼夜交替
B.昼夜长短变化
C.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在西方送走落日的余晖.
D.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来得早
6.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所示的地形为(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盆地
7.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蕴涵了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小明凌晨1点观看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
B.赣州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长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D.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的季节长短不同
8.小亮和同学们想去郊游,找来了野外等高线图(如图),仔细阅读后得出如下判断,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沿AB、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是AB线路
B.CD线路有可能会出现小河
C.图中山峰海拔高于600米
D.甲处的地形是峭壁
9.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茫茫太空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10.杭州的纬度位置大约是北纬30°,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寒假期间,关于杭州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夜在变长 B.房屋的影子(正午)在变短
C.降水增加 D.主要盛行东南风
11.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比南方宽,理由是( )
A.北方平原多 B.北方冬季白昼短
C.南方湿润 D.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
12.下列节日中,上海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的是( )
A.中国国庆节 B.国际妇女节
C.国际劳动节 D.中国教师节
13.下列有关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9月23日赤道昼长于夜 B.12月22日南半球昼短于夜
C.6月22日北半球昼长于夜 D.3月21日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
14.某人的生日是9月9日,他想在一年内连续过两个生日,你认为下列哪种做法能实 现( )
A.在东十二区过完9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
B.在西十二区过完9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
C.在西十二区过完9月8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
D.在东十二区过完9月8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
15.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16.如图为“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本图包括三级天体系统
B.月球公转到A点时是农历十五
C.月球公转到8点时是下弦月,月面朝西
D.月球公转到C点时有可能发生月食
17.家住杭州的某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夜色也一天比一天更早地降临了……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位 置变化为如图所示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a→b B.b→c
C.c→d D.d→a
18.某海轮于2004年12月31日23时55分在太平洋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10分钟后,海轮上的时间可能是( )
A.2004年12月31日0时5分 B.2005年1月1日0时5分
C.2005年1月2日0时5分 D.2004年12月30日0时5分
19.如图用以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20.一架在北半球沿自东向西方向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
(1)在下面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2)6小时后到达西六区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区时是( )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21.当北京时间为12点钟时,悉尼(152°E)和纽约(74°W)的区时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如图是“等高线地形图”(海拔高度单位为米)。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表示的地形部位为________。
(2)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3)小河的流向为________。
23.如图所示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1)若要在该地开发漂流旅游项目,可选在________处(填“甲”或“乙”)。
(2)若在图上测得可漂流的路线长度为2cm,则实际距离是________m。
24.某同学的家乡在山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随海拔高低的增加而降低,海拔高低每升高l00米,气温降低0.6℃。如图所示是该地区的等高线图。根据此等高线的分布特点,箭头所指的甲地的地形部位为________;当A地的气温为36℃时,B地的气温为________℃。
25.下表是北京和M地同一天中的天空状况观测记录,分析并回答问题。
天空黑暗结束
晨光
日出地平线
日落地平线
昏影
天空黑暗开始
北京
5:35
5:36
6:10
18:20
18:44
18:45
M地
0:00
0:40,
23:40
0:00
(1)这一天是( )
A.春分日前后 B.国际劳动节前后
C.夏至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
(2)M地位于( )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地区
C.中纬地区 D.极地地区
26.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7月1日,地球位置最靠近甲图中________位置,此时全球昼夜分布大致与乙图中的________ (填字母)图相符合。
(2)地球位于甲图③位置时,晨线正好与l00°E重合,________经线正好与昏线重合。此 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________。
(3)当地球位于甲图①处时,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太阳直射点正向________ (填“南”或“北”)半球移动。
三、分析综合题(每空l分。共26分)
27.读某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高度分布图。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是________。
(2)此日,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北极圈上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
2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粗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图中阴影部分是黑夜,那么晨昏线ABC中属于晨线的是________。
(3)此时,D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D点白昼长________小时。
(4)A、B、C三点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昼夜平分的是________。
(5)假若B点的纬度是66.5°N,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
(6)A点在B点的________方向。
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B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
(2)根据经度判断,A点在________半球,B点在________半球。
(3)A、B点所在的岛屿,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4)甲、乙两图比例尺较大的是________,图上内容表示较详细的是________。
30.如图是光明中学社区平面位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邮局位于学校的________方向。
(2)若公路桥在图中的长度为l厘米,则桥的实际长度为________米。
31.读图,当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时,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刻A点正值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________(填纬度),________ (填经度)。
(2)分析图中B、C、D、E四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按大小顺序用“>”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中A、B、C、D四点的昼夜长短状况,按白昼时间长短用“>”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测试卷(B)
一、l.B 2.B 3.C 4.A 5.B 6.D 7.A 8.B 9.A l0,B ll.D l2.A 13.C l4.A l5.C l6.D l7.B 18.C l9.B 20.(1)B (2)D
二、21.14时前一天的23时 22.(1)鞍部 (2)6 (3)自西北流向东南 23.(1)乙 (2) 1600 24.山顶 32.4 25.(1)A (2)D 26.(1)④ C (2)80°W 7:O4 (3)0° 南
三、27.(1)12 22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90° 0° 28.(1)略 (2)BC (3)6 18 (4)B A、C (5)23.5°N (6)西南 29.(1)160°W,30°N l00°E,15°S (2)西 东 (3)甲 甲图经纬网每一个方格经纬度相差10°,而乙图只相差5° (4)乙 乙 30.(1)东南 (2)50 31.(1)23°26′N 120°E (2)C>B>D>E (3)D>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