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这一段历史我们不曾忘记,
九·一八,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有谁能忘记呢?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富饶的关东平原,又有谁能忘记呢?无数的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而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
导 入
九·一八,这一段历史我们不曾忘记,
九·一八,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有谁能忘记呢?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富饶的关东平原,又有谁能忘记呢?无数的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而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
九·一八,这一段历史我们不曾忘记,
九·一八,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有谁能忘记呢?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富饶的关东平原,又有谁能忘记呢?无数的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而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
导 入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挚( )痛 嗥( )鸣 怪诞( )
亘( )古 谰( )语 蕻( )
镐( )头 默契( ) 污秽( )
蚱蜢( ) 田垄( ) 炽( )痛 怪诞( ) 斑斓( )
字词注音
zhì
háo
dàn
gèn
lán
hóng
gǎo
qì
huì
měng
lǒng
chì
dàn
lán
词语解释
挚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诚恳而深切。
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没有根据的话。
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远古。
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肮脏的东西。
整体感知
倾听课文录音,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和牺牲。
听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这是一方怎样的土地?
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饶的
“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整体感知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而优伤、愤怒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和牺牲的坚定信念。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将“无时无刻不”改为“每时每刻都”效果如何?
“无时无刻不”双重否定表示时时刻刻,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故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绕。这样写,可以使得自己的感情显得更加浓烈、真挚。而“每时每刻”肯定的表达没有以上的表达效果。
细读感悟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红字体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作者要重回故乡的坚定信念。
细读感悟
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细读感悟
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思念家乡;
热爱、赞美家乡;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细读感悟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
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细读感悟
作者精心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作者为什么要将上述这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呢?
细读感悟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意思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意思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细读感悟
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
细读感悟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自主探究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自主探究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2
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自主探究
第一段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叠加的展现手法,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第二段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尽管如此,这一段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作者所有的心绪喷发,面对土地他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
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手法探究
(1)运用呼告的手法,(在行文中直接呼唤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2)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手法探究
(3)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4)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写法赏析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众多的意象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的心境。这些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景象。
电影镜头式的景物描写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