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冲刺不等式篇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考冲刺不等式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3-17 23: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部分——不等式
知识点总结精华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数学探索 版权所有www.考试要求:
数学探索 版权所有www.(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数学探索 版权所有www.(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数学探索 版权所有www.(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数学探索 版权所有www.(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数学探索 版权所有www.(5)理解不等式│a│-│b│≤│a+b│≤│a│+│b│
不 等 式 知识要点
三.不等式、线性规划、算法
1.掌握课本上的几个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取倒数:;;如,等价于或
2.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区间法.
3.掌握重要不等式,(1)均值不等式:若,则(当且仅当时取等号)使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等;
(2),(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3)公式注意变形如:,;若,则(真分数的性质);
4.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⑴比较法:作差比较:.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⑵综合法:由因导果;⑶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需证…,只需证…; ⑷反证法:正难则反;
⑸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③利用基本不等式,如:.④利用常用结论: ;
(程度大); (程度小);
⑹换元法: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代数换元.
如:知,可设;,可设;
6.(1)一元二次不等式或分及情况分别解之,如设,是方程的两实根,且,则其解集如下表:
或 或
R
R R
如解关于的不等式:。
(2)指数不等式 ;;
对数不等式 (1)当时,;(2)当时,。
7.线性规划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边界线画成实线。
说明:(1)取一个特殊点,从的正负即可判断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2)当两个点位于直线=0两侧,(或)
(3)求的最大值,将直线平移正方向服从;
(4)表示直线的右侧;表示直线上方;
(5)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①法一:先把二元一次不等式改写成或的形式,前者表示直线的上方区域,后者表示直线的下方区域;法二:用特殊点判断; ②无等号时用虚线表示不包含直线,有等号时用实线表示包含直线;
③设点,,若与同号,则P,Q在直线的同侧,异号则在直线的异侧。如已知点A(—2,4),B(4,2),且直线与线段AB恒相交,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6)线性规划问题中的有关概念:
①满足关于的一次不等式或一次方程的条件叫线性约束条件。
②关于变量的解析式叫目标函数,关于变量一次式的目标函数叫线性目标函数;
③求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⑤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
(7)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式;②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函数;
③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从而获得最优解。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不等(等)号的定义:
不等式的分类:绝对不等式;条件不等式;矛盾不等式.
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
同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
(2)(传递性)
(3)(加法单调性)
(4)(同向不等式相加)
(5)(异向不等式相减)
(6)
(7)(乘法单调性)
(8)(同向不等式相乘)
(异向不等式相除)
(倒数关系)
(11)(平方法则)
(12)(开方法则)
3.几个重要不等式
(1)
(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3)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极值定理:若则:
如果P是定值, 那么当x=y时,S的值最小;
如果S是定值, 那么当x=y时,P的值最大.
利用极值定理求最值的必要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
(当仅当a=b=c时取等号)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7)
4.几个著名不等式
(1)平均不等式: 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 (当仅当a=b时取等号)即:平方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a、b为正数):
特别地,(当a = b时,)
幂平均不等式:
注:例如:.
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①

(2)柯西不等式:
(3)琴生不等式(特例)与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f(x),对于定义域中任意两点有
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5.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
6.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根轴法).
步骤:正化,求根,标轴,穿线(偶重根打结),定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的讨论.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3)无理不等式: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4).指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
(5)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
(6)含绝对值不等式
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去绝对值; 应用数形思想;
应用化归思想等价转化
注:常用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为正数):


类似于,③
试题精粹
江苏省2011年高考数学联考试题
2.(江苏天一中学、海门中学、盐城中学2011届高三调研考试)已知等比数列中,各项都是正数,且成等差数列,则= ▲ .()
8.(江苏天一中学、海门中学、盐城中学2011届高三调研考试)已知点在由不等式组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内,则所在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 .(4)
14.(江苏省2010届苏北四市第一次联考)对于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
13. (常州市2011届高三数学调研)已知,是原点,点的坐标满足,则(1)的最大值为 ;(2)的取值范围为 .;
14. (常州市2011届高三数学调研)曲线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
6.(姜堰二中学情调查(三))若实数对(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为 .2
12. (泰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已知正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
10.(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若圆C:在不等式 HYPERLINK "http://www."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则的最小值
为 ▲ . HYPERLINK "http://www."
8、(南通市六所省重点高中联考试卷)设 若-2≤x≤2,-2≤y≤2,则z的最小值为 ▲
13. (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中的整数恰有2个,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是 ▲ .
讲评建议:解决此题最好的方法是观察,故对条件两边开方,化为,再转化为函数数形结合解决,当然其它的方法也还是有的,教学中有必要展示学生解法,以体现学生的创造性。绝对值函数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绝对值函数即是分段函数。从二次函数角度也可以解决,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决抛物线开口大小的是二次项系数绝对值的大小。若硬解二次不等式,会者也可解之,或直接解一次不等式,等等。
10、(宿迁市高三12月联考)设,则的最小值是___ ___;4
(无锡市1月期末调研)不等式对一切非零实数均成立,则实数的范围为 ▲ .
13.(徐州市12月高三调研)若,且,则的最小值为 ▲ .4
10.(盐城市第一次调研)设满足约束条件,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35,
则的最小值为 ▲ . 8
13. (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已知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
13. (苏州市2011届高三调研测试)已知的三边长满足,则的取值范围为 ▲ .
【解析】
通过求得可行域如图
因此可以看作是点到原点连线的斜率,。
试题精粹
江苏省2010年高考数学联考试题
一、填空题:
13.(江苏省南通市2010年高三二模)如图正六边形ABCDEF中,P是△CDE内(包括边界)的动点,设(α、β∈R),则α+β的取值范围是 ▲ .
14.(江苏省南通市2010年高三二模)设函数,.若存在,使得与同时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解析:由知,又存在,使得
知即或,另中恒过,故由函数的图象知:①若时, 恒大于0,显然不成立。
②若时,
③若时,,
另,显然不成立。
13.(江苏省无锡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已知,对一切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由“对一切恒成立”转化为“
的最大值,又知,可转化为求
“在上最大值”;因在上为减函数,的最大值为2;即的最大值为2,所以2;
可得或。
12.(江苏省泰州市2010届高三联考试题)点在两直线和之间的带状区域内(含边界),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解析:由,又点在两直线和之间的带状区域内(含边界)得,根据二次函数知的最小值为5.
14.(江苏省泰州市2010届高三联考试题)已知实数满足:,且,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解析:由知,又可化,所以
,从而
(当且仅当时取“=”)
5.(江苏通州市2010年3月高三素质检测)已知a,b∈(0,+∞),a+b=1,则ab的最大值为 ▲ .
9.(江苏通州市2010年3月高三素质检测)若不等式2x2-3x+a<0的解集为( m,1),则实数m= ▲ .
12.(2010年3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正实数x,y总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则正整数m只能取 ▲ .1或2
9.(江苏省无锡市部分学校2010年4月联考试卷)平面上满足约束条件的点形成的区域为,区域关于直线对称的区域为,则区域和中距离最近两点的距离为 。
13.(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若二次函数的值域为,则的最小值为 ▲ .
5、(江苏省连云港市2010届高三二模试题)已知不等式对于,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13、(江苏省连云港市2010届高三二模试题)函数f(x)是定义在[-4,4]上的偶函数,其在[0,4]上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不等式 <0的解集为 ▲ .(-,-1)∪(1,)
13.(江苏省苏南六校2010年高三年级联合调研考试)当时,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14.(江苏省苏南六校2010年高三年级联合调研考试)已知点与点在直线两侧,则下列说法:①;② 当时,有最小值无最大值;③,使恒成立;④当且,时,的取值范围为,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③④
11. (2010年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对于问题:“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解关于的不等式”,给出如下一种解法:
参考上述解法,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 .
3、(江苏省南京市2010年3月高三第二次模拟)若,且,则的最大值是 1
10、(江苏省南京市2010年3月高三第二次模拟)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则不等式f(x)<-1的解集是 。
7.(江苏省洪泽中学2010年4月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设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是 。18
二、解答题
20.(江苏通州市2010年3月高三素质检测) (本小题满分16分)设为实数,函数.(1)若,求 ( http: / / www. )的取值范围;(2)求的最小值;(3)设函数,求不等式的解集.
(1)若,则
(2)当时, ( http: / / www. )
当时,
综上
(3)时,得, ( http: / / www. )
当时,;
当时,△>0,得:
讨论得: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 http: / / www. );
当时,解集为.
20.(江苏省无锡市部分学校2010年4月联考试卷)(16分)已知函数。
(1)若证明:对于任意的两个正数,总有成立;
(2)若对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所以:在上为增函数。
即:
不等式解题方法
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渗透在中学数学各个分支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不等式应用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对数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要依据题设与结论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最终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不等式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始终贯串在整个中学数学之中.诸如集合问题,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三角、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无一不与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
一、知识整合
1.解不等式的核心问题是不等式的同解变形,不等式的性质则是不等式变形的理论依据,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法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互相转化.在解不等式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数形结合,则可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得分类标准明晰.
2.整式不等式(主要是一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函数的单调性,将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化归为整式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分类、换元、数形结合是解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和相互变用.
3.在不等式的求解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象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分类标准更加明晰.
4.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比较法的一般步骤是: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值).
5.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较强.在证明不等式前,要依据题设和待证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通过等式或不等式的运算,将待证的不等式化为明显的、熟知的不等式,从而使原不等式得到证明;反之亦可从明显的、熟知的不等式入手,经过一系列的运算而导出待证的不等式,前者是“执果索因”,后者是“由因导果”,为沟通联系的途径,证明时往往联合使用分析综合法,两面夹击,相辅相成,达到欲证的目的.
6.不等式应用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这类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不等式、解不等式;另一类是建立函数式求最大值或最小值.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要特别注意“正数、定值和相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有时需要适当拼凑,使之符合这三个条件.利用不等式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1.审题,2.建立不等式模型,3.解数学问题,4.作答。
7.通过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在代数、三角函数、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各部分知识中的应用,深化数学知识间的融汇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知识、方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及创新意识.
二、方法技巧
1.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化归,一般都转化为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来求解,。
2.解含参数不等式时,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录活运用。
3.不等式证明方法有多种,既要注意到各种证法的适用范围,又要注意在掌握常规证法的基础上,选用一些特殊技巧。如运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调整放缩的度。
4.根据题目结构特点,执果索因,往往是有效的思维方法。
三、例题分析
b)∈M,且对M中的其它元素(c,d),总有c≥a,则a=____.
分析:读懂并能揭示问题中的数学实质,将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怎样理解“对M中的其它元素(c,d),总有c≥a”?M中的元素又有什么特点?
解:依题可知,本题等价于求函数x=f(y)=(y+3)·|y-1|+(y+3)
(2)当1≤y≤3时,
所以当y=1时,= 4.
简评:题设条件中出现集合的形式,因此要认清集合元素的本质属性,然后结合条件,揭示
其数学实质.即求集合M中的元素满足关系式
例2.已知非负实数,满足且,则的最大值是( )
A. B. C. D.
解:画出图象,由线性规划知识可得,选D
例3.数列由下列条件确定:
(1)证明:对于,
(2)证明:对于.
证明:(1)
(2)当时,
=。
例4.解关于的不等式:
分析:本例主要复习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本题的关键不是对参数进行讨论,而是去绝对值时必须对末知数进行讨论,得到两个不等式组,最后对两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并集,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解:当

例5.若二次函数y=f(x)的图象经过原点,且1≤f(-1)≤2,3≤f(1)≤4,求f(-2)的范围.
分析:要求f(-2)的取值范围,只需找到含人f(-2)的不等式(组).由于y=f(x)是二次函数,所以应先将f(x)的表达形式写出来.即可求得f(-2)的表达式,然后依题设条件列出含有f(-2)的不等式(组),即可求解.
解:因为y=f(x)的图象经过原点,所以可设y=f(x)=ax2+bx.于是
解法一(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组(Ⅰ)变形得
(Ⅰ)
所以f(-2)的取值范围是[6,10].
解法二(数形结合)
建立直角坐标系aob,作出不等式组(Ⅰ)所表示的区域,如图6中的阴影部分.因为f(-2)=4a-2b,所以4a-2b-f(-2)=0表示斜率为2的直线系.如图6,当直线4a-2b-f(-2)=0过点A(2,1),B(3,1)时,分别取得f(-2)的最小值6,最大值10.即f(-2)的取值范围是:6≤f(-2)≤10.
解法三(利用方程的思想)
又f(-2)=4a-2b=3f(-1)+f(1),而
1≤f(-1)≤2,3≤f(1)≤4,                 ①
所以    3≤3f(-1)≤6.                 ②
①+②得4≤3f(-1)+f(1)≤10,即6≤f(-2)≤10.
简评:(1)在解不等式时,要求作同解变形.要避免出现以下一种错解:
2b,8≤4a≤12,-3≤-2b≤-1,所以 5≤f(-2)≤11.
(2)对这类问题的求解关键一步是,找到f(-2)的数学结构,然后依其数学结构特征,揭示其代数的、几何的本质,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问题.若长期这样思考问题,数学的素养一定会迅速提高.
例6.设函数f(x)=ax2+bx+c的图象与两直线y=x,y=x,均不相交.试证明对一切都有.
分析:因为x∈R,故|f(x)|的最小值若存在,则最小值由顶点确定,故设f(x)=a(x-x0)2+f(x0).
证明:由题意知,a≠0.设f(x)=a(x-x0)2+f(x0),则
又二次方程ax2+bx+c=±x无实根,故
Δ1=(b+1)2-4ac<0,Δ2=(b-1)2-4ac<0.
所以(b+1)2+(b-1)2-8ac<0,即2b2+2-8ac<0,即b2-4ac<-1,所以|b2-4ac|>1.
简评: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证明与二次函数有关的不等式问题时,如果针对题设条件,合理采取二次函数的不同形式,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证明途径.
例7.某城市2001年末汽车保有量为30万辆,预计此后每年报废上一年末汽车保有量的6%,并且每年新增汽车数量相同。为了保护城市环境,要求该城市汽车保有量不超过60万辆,那么每年新增汽车数量不应超过多少辆?
解:设2001年末的汽车保有量为,以后每年末的汽车保有量依次为,每年新增汽车万辆。由题意得

不等式过关测试
1.若实数a、b满足a+b=2,则3a+3b的最小值是
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3.若a>b>1,P=,Q=(lga+lgb),R=lg(),比较大小
4.不等式等于
5.设,函数,则使的的取值范围是
6.在直角坐标平面上,已知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为A(2,1),B(-1,-2),C(3,-1),则三角形ABC内部区域(包括三边)所表示的不等式组为
7.设关于x的方程的两个实根一个大于1,另一个小于1,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8. 函数的图象恒过定点,若点在直线上,其中,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
9.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10.若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
11.已知变量,满足约束条件。若目标函数(其中)仅在点处取得最大值,则的取值范围为
1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油平均消耗率g(即每小时的汽油耗油量,单位:L/h)与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之间有所示的函数关系:
“汽油的使用率最高”(即每千米汽油平均消耗量最小,单位:L/km),则汽油的使用率最
高时,汽车速度是 (km/h)
13.如果实数x、y满足(x-2)2+y2=3,那么的最大值是
14.已知两个正变量恒成立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15. 解关于的不等式:
16、设计一幅宣传画,要求画面面积为4840cm2,画面的宽与高的比为λ(λ<1),画面的上下各留8cm的空白,左右各留5cm的空白,问怎样确定画面的高与宽的尺寸,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如果,那么为何值时,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
参考答案1、6 2、{x|06、 7、 8、8 9、 10、ab≥9
11、 12、 13、 14、
15、简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①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②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③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6、解:设画面的高为,宽为,则,设纸张面积为,则有
,当且仅当时,即时,取最小值,此时,高,宽.
如果,则上述等号不能成立.现证函数
S(λ)在上单调递增.设,

因为,
又,
所以,故在上单调递增,因此对,当时,取得最小值.
解:由的解集为,得的解集为,即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