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 新冠疫苗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训练(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点一 新冠疫苗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训练(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14 08:3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一 新冠疫苗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训练
材料:截止到2021年5月11日,新冠肺炎现存确诊人数为505人,累计确诊人数为103842人,累计治愈人数为98479人
2020年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3月16日20时18分,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4月13日,中国新冠病毒疫苗进入期临床试验;同日,一个由全球120多名科字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6月19日,中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截至7月20日,全球当前有大约250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中,其中至少有17种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8月5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此前,该车间已取得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8月16日院士团队新冠疫苗获得专利,系中国首个,该发明利申请享有优先审查政策;8月20日,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在秘鲁启动(Ⅲ期)。
1.我国科学家从非洲绿猴的肾脏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出Vero细胞,并让新冠病毒在其中经过培养→灭活→纯化→配比→包装等步骤,获得了新冠病毒疫苗,这使我国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竞赛中成为了领跑者。新冠灭活疫苗一共接种2剂次。下列关于该疫苗以及人体注射该疫苗后的反应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被灭活的新冠病毒其表面抗原未改变,仍能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
B.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浆细胞可能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效应T细胞能够促进靶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2.随着全球生产的新冠疫苗越来越多,人们都在讨论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表面的S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特殊的花冠结构。下列关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成分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中的mRNA可以直接表达为新冠病毒抗体
B.可以对人体直接注入经过改变和修饰的新冠病毒mRNA
C.低温可以使S蛋白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低温保存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因为mRNA不稳定
3.为了打败新冠病毒,科学家们不仅研发出了新冠疫苗,还在努力研发“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种有抗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凭借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特点,中和抗体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新冠疫苗相比,中和抗体的优势是起效快,更适用于老人、小孩
B.中和抗体既能预防、又能治疗新冠肺炎,但预防原理与传统疫苗不同
C.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
D.注射中和抗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
4.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常用“荧光RT-PCR技术”进行检测,方法是取检测者的mRNA在试剂盒中逆转录出cDNA,并大量扩增,同时利用盒中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来检测PCR产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在检测过程中,随着PCR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杂交双链”荧光信号的强度也等比例增加,可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荧光RT-PCR技术”所用的试剂盒中应该含有:检测者mRNA、_______、_______、逆转录酶、引物、dNTP、缓冲体系。
(2)如果要同时扩增两种基因,则试剂盒中的引物应该有_______种,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平台期”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_____(填“阴”或“阳”)性,但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现有甲乙两个待检样本,检测时都出现了上述形态的曲线,但甲的a点比乙的a点明显左移。请给这种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试剂盒合格且正常,操作过程规范且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核酸检测外,研究人员还研发了利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生产出能与新冠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时,为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所得抗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为新冠肺炎阻击战,我们感动于疫情中所有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坚强,其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作为“渐冻症”患者仍坚持抗疫更是让人由衷敬佩!2021年2月17日,张定宇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渐冻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俗称。研究证明,谷氨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过度释放时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引起严重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患者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至瘫瘓,从而引起这种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神经元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统称___。
(2)如图所示为某“渐冻症”患者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①刺激I处后,在b方框所示结构内的信号转化情况是_____。
②该“渐冻症”患者的a处出现损伤,则针刺S,______(填“有”或“无”)感觉,理由是______。
(3)当b处组织液中谷氨酸积累过多时,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可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细胞涨破,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内环境中过多的谷氨酸的清除需依赖于系统的___功能。
(4)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正常约为37℃。当肺部细菌感染时,会导致体温调定点__________(上移/下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使产热增加。
6.[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已有一段时间,各国在防止病毒传播、扩散的同时,都在努力加快疫苗研发进度;到目前为止,已有部分疫苗进入临床使用阶段。下图是部分疫苗制备的流程,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制备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首先需要在______作用下,以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经过逆转录获得DNA;此外,还需要______酶参与,才能制备重组的腺病毒,该步骤在基因工程中被称为______;此方法使用的是有遗传缺陷(不会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上)的腺病毒,这种重组腺病毒疫苗的必需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2)灭活疫苗方案具有技术方案简单、成熟度高、研发快速的优点,但如果在制备过程和运输途中操作不当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其可能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论体内技术还是体外技术得到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均可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_______而起到免疫预防作用。
(4)新冠疫苗制备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起不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新冠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蔓延,疫苗被视为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下图是科研人员研发疫苗的多条技术路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I和II都需要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足够数量的病毒株。动物细胞培养除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外,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还要通过 来保证培养液的无菌、无毒。此外还要定期用酶处理细胞,使 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途径I与途径II生产的疫苗安全性更高的是途径 。
(2)途径III中,过程②、③要用到 酶,过程⑤用 处理工程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
(3)途径IV生产的DNA疫苗直接注入人体后,在人体细胞中表达出的 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4)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全球进入临床的第一个新冠疫苗,其原理是作为载体的腺病毒剔除了复制相关基因,在体内不能复制,在该位置插入 ,合成相关物质,激发机体免疫应答。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项不合理;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疫苗要接种两次,第二次接种疫苗时,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项合理;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C项合理;效应T细胞清除靶细胞,能够激活靶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D项合理。
2.答案:D
解析:疫苗中的mRNA不能直接表达为新冠病毒抗体,故A错误;不能直接注入经过改变和修饰的新冠病毒mRNA,故B错误;低温不会使S蛋白变性,高温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故C错误;低温保存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因为mRNA不稳定,故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疫苗通常起到抗原的作用,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而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免疫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孩子会因为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较少而不能起到有效预防的作用,根据题意,中和抗体能直接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效更快,更适用于老人和小孩,A正确;根据题意,中和抗体预防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中和抗体通过抢先与病毒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到预防作用,而传统疫苗相当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二者原理不同,B正确;中和抗体与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C正确;新冠疫苗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注射中和抗体是直接与新冠病毒S蛋白结合,阻断其与宿主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D错误。
4.答案:( 1 ) 热稳定 DNA 聚合酶 ( Taq 酶 ) 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
( 2 ) 4 使热稳定 DNA 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 3 ' 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 3 ) 试剂盒中的原料 ( 引物 , 探针 ) 数量一定 , 超出一定的循环数后 , 荧光标记的 " 杂交双链 " 不再增加
阳甲样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更高 , 达到阈值所需的循环数更少
( 4 ) 定期更换培养液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解析:(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荧光PCR法基本原理是:将新冠病毒mRNA逆转录为DNA,通过采用多重荧光 RT-PCR技术,因此荧光PCR法所用的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热稳定性DNA聚合酶(Taq酶)、荧光标记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针、逆转录酶、引物、dNTP、缓冲体系。(2)根据PCR技术的原理,在扩增DNA分子时每一条链均需与相应的引物结合才能进行扩增,因此如果要成功将上述两种基因同时扩增出来,则在试剂盒中的引物应该有4种;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作用是使热稳定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3)分析荧光扩増曲线图,图中曲线通过荧光强度变化反映产物量的变化,因此曲线中“平台期”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试剂盒中的原料(引物,探针)数量一定,超出一定的循环数后,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不再增加”;理论上,在检测过程中,有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出现,则说明检测结果呈阳性,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检测结果甲的a点比乙的a点明显左移,说明甲样本中的新冠病毒含量更高,达到阈值所需的循环数更少(4)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时,为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采取的措施是定期更换培养液,最后所得抗体是单克隆抗体,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5.答案:(1)效应器
(2)①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有 a处是传出神经的位置,该患者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没有受损
(3)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吸水涨破 免疫
(4)上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解析:(1)根据分析,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统称为效应器;(2)①剌激I处,该处形成兴奋信号,向前传导,传至突触处,突触处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传至突触后膜再从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继续在下个神经元上传导;②a处是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受损,剌激感受器,该患者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没有受损,能产生感觉但是无反应(3)当b处(突触)组织液中谷氨酸积累过多时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会导致细胞内离子浓度增加,渗透压上升,细胞吸水最终涨破,内环境中过多的谷氨酸清除依赖于免疫系统;(4)正常人的体温调定点为37°℃,肺部细菌感染后,使体温调定点上升,正常体温相对于体温调定点属于较低温度,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6.答案:(1)逆转录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能够将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带入到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抗原蛋白;不会导致疾病发生
(2)灭活不彻底,导致疾病发生(或产生副作用);保存不当使疫苗失去免疫活性而起不到免疫作用
(3)记忆细胞
(4)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易发生变异
解析:(1)将RNA作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获得目的基因需要用到逆转录酶。要获得合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需要对目的基因和载体进行切割,故需要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然后再用DNA连接酶将两个片段连接起来,该步骤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腺病毒疫苗必需具备的条件:能够将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带入到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出抗原蛋白;不会导致疾病发生。
(2)若病毒未完全灭活,可能会感染受体,不能起到预防效果。或保存不当使疫苗失去免疫活性而起不到免疫作用。
(3)疫苗注射到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从而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
(4)由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易发生变异,而疫苗所引起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所以新冠疫苗制备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起不到良好作用。
7.答案:(1)添加抗生素和及时更换培养液 贴壁生长 Ⅱ
(2)限制酶、DNA连接酶 Ca+
(3)抗原蛋白
(4)病毒抗原蛋白基因
解析:(1)添加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保证无菌环境,定期更换培养液,清除代谢产物,保证无毒环境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会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所以要通过定期用酶处理,使得贴壁生长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是灭活疫苗,如果灭活不彻底可能导致患病,而Ⅱ只提取病毒的抗原蛋白,没有感染的能力但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所以Ⅱ的安全性更高。(2)Ⅱ过程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钙离子处理法能使大肠杄菌细胞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使之成为易于吸收同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故过程⑤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应采用感受态细胞法,即用Ca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3)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是抗原,因此DNA疫苗会表达出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蛋白。(4)该疫苗制备的目的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因此需要保留病毒抗原蛋白基因,但不能使其在体内扩增攻击机体,因此剔除了复制相关基因,因此在制备疫苗时插入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基因,合成有关蛋白,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