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的歌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27 08:27:00

文档简介

成果检测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酬和(  )  譬喻(  )  熹微(  )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蹲jù(  )   忌huì(  )   nuò(  )米   chún(  )朴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忌讳
  (2)熹微
  (3)别开生面
  4.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B.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C.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一向的作法)
  D.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看着善良)
  5.阅读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道“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中“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请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作者抓住对调子的年轻女人的哪些特点加以描写?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hóuhè、pì、xī、xìng、huì
  2.踞、讳、糯、淳
  3.(1)忌怕而隐避(2)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3)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4.D,解析:“面善”的意思是“面熟”。
  5.
  (1)描写了山野对歌的场面和对调子的年轻女子。
  (2)“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3)“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不可更改。
  (4)抓住面容、口齿、衣饰等特点加以描写,作用是既写出对调子年轻女子的淳朴本色和开朗活泼性格,也烘托出活泼欢快、朴素动人的对歌场面《云南的歌会》知识讲解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基础知识。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4.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掌握加红字的读音。
  蹲踞(jù) 糯米(nuò) 忌讳(huì) 酬和(hè) 熹微(xī) 龙吟凤哕(huì)  3.为多音字注音组词。
   ┍shèng茂盛           ┍hé和平
  盛┥              和┥huó和面
   ┕chéng盛饭           ┕huò和稀泥
  (注:“和”还可以读“hè”,如“曲高和寡”,还可读“hú”,指“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4.区分形似字。
  ┏茸:茸毛    ┏譬:譬如    ┏糯:糯米    ┏秽:污秽
  ┗葺:修葺    ┗僻:偏僻    ┗懦:懦夫    ┗哕:龙吟凤哕  5.解释词语的含义。
  【蹲踞】蹲或坐。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龙吟凤哕】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酬和】用诗词应答。
  【向例】一向的作法。
  【忌讳】忌怕而隐避。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面善】面熟。内容分析
  1.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云南歌会”不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民的淳朴、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和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文章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为每一种形式的歌会起一个小标题。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金满斗会  3.每一种歌会的内容、形式、特点都有什么不同?
         内容           形式            特点
  山野对歌   情歌、其他故事     即物起兴 提问互嘲互赞   对抗性 机智才能的比赛
  山路漫歌   山歌          边走边唱          自然淳朴  
  金满斗会   十二月花
         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    轮流低唱          场面宏大 气势壮观  4.作者对三种场合的歌会的描写各侧重什么?
  山野对歌:人物描写
  山路漫歌:环境描写
  金满斗会:场面描写  5.人物描写。
  (1)找到描写的语言(肖像、动作)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肖像描写)
  (2)通过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表现了人物的自然淳朴之美。
  (3)比较下面两段人物的写法。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一是实写,一是虚写;一追求形似,一追求神似。  6.环境描写。
  (1)找到描写环境的语言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2)环境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
  鲜艳、生动、充满情趣
  (3)课文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进时一路的景色,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图?
  有衬托的作用。整个场面是一个整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原本平常的歌声也变得动听起来。  7.场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表现“场面之盛”的?
  通过人数、人员、演唱方式、演唱效果、穿着打扮等来进行。
  (2)体会描写常用的方法——“点面结合”。
  找到文章中的“点”与“面”,“吹鼓手”是点,“很多面善但一时想不起来是谁的客人”是面。  8.“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